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纲主要看每章节后面的名词及思考题。

下面这些在课堂上基本讲到,只有“三纲五常”和“中庸”没有解释,但涉及到。

另补充“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

1、“文化”一词的古代解释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人类文化史上的四大文化指什么?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3、文化的外显模式、内隐模式文化的外显模式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历史、艺术、宗教、风俗、社会制度、行为规范、语言体系等,它们以文字等符号系统或人的具体行为为载体,一般都有外壳形式。

文化内隐模式大致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深层的东西。

4、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即以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审视和筛选文化遗产,批判封建性的糟粕,继承民主性的精华。

5、中国的“伦理型文化”的显著表现?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此即所谓“以德治国”。

强调两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

6、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1)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得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2)对于境外文化,中国文化多能以宽阔的胸怀去迎接挑战,并加以采撷、消化和吸纳,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来自南亚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并未取代中华文化,也无损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格。

中华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

7、中国文化和谐型的特点有哪些?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截然分离的对立物,人的存在于自然的存在是互为包含的。

首先,天人合一思想肯定天地、万物、人是齐同的,同类相通,统一成一个整体。

其次,人是“天地之心”,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要爱万物。

再次,人的活动要遵从自然的法则,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

知行合一在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的视野中,不仅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首先,主张人应该增进道德认识,提高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反对只说不做或言过其行。

其次,“知”与“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情景合一是中华民族在创造美和鉴赏美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其深层文化内核在于“天人合一”。

它要求在追寻、创造美的过程中,执著于人的情感与自然、社会的“合一”,在再现自然之工、社会之真时渗透主体色彩、使审美过程中,要求人与自然、社会即审美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强调客体与主体的和谐交融,这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谐型”的特点。

8、内圣和外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内圣”与“外王”统一的理想人格,对秦汉以后的知识分子,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9、整体直观思维整体直观思维是以整体思维为思维模式。

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以整体思维、类比思维和辩证思维为特色。

气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体现了整体直观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整体直观的思维模式影响深远,从而使传统科技擅长全面而系统地观察现象,并直接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综合。

从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上看,从整体直观出发描述研究对象,体现了朴素的对立统一的法则。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的缺陷也是显然的,即忽视对客观事物内部深层结构作定量研究和实验分析,从而在不断修正中建构起理论体系。

10、观物取象注重实用和整体思辨,形成了古代中国人观物取象、直观类比的方法论。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即是观象,由现象而产生直觉领悟,进而近取人身,远取万物,在类比的基础上作出类推,以认识和解释在宇宙大系统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古代天文、中医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最能体现观物取象、直观类比的特点。

观物取象、直观类比的方法,使中国古代科技在重视整体把握的同时,又注意把握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这也使中国古代医学,以及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天人协调理念至今仍尤其生命力。

但是,重视以直观和经验为基础,去领悟和把握宇宙,却忽视了理性和逻辑,用这种方法去认识、理解和描述事物,往往显得笼统和模糊,甚至带有直觉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成分。

应该承认,严密的定理和定律的匮乏,使传统科技难以构架起系统的理论。

11、三纲五常指什么?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12、中庸在价值观方面,孔儒之学以“中庸”为最高的价值准则。

中庸注重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和谐与平衡,有其原则与标准,而且中庸又非一成不变,而应随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变化进行调整。

中庸要求坚持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在儒家看来就是万事万物固有的规律,以及基于这个规律之上的人类社会的和谐秩序。

13、一国的文化生成背景有哪些?地理环境、农耕经济、社会结构14、历代“冠服”有哪几类?(P112--113)中国历代帝王、群臣的官服,变换繁杂,分类亦多,从其发展变化来看,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秦以前,创设了冕服制度;第二阶段为秦汉两晋南北朝,主要以冠作为身份地位和品秩的标志;第三阶段为隋唐至明清,创设了朝服、公服制度,并以服色和补子纹饰作为区分官阶和官品的补充。

15、上衣和下裳华夏族的衣裳为上衣下裳形制。

衣是上衣,裳指的是下裙。

华夏族上衣的形制多为交领右衽。

“衽”即衣襟,右衽是华夏族上衣的主要特征,而当时少数族人则多为左衽。

周代上衣的款式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襦。

商周时期下身穿的服装称为“裳”。

裳由7幅布帛缝纫而成,前3幅,后4幅,腰部带,穿有带子,穿着时带子结系腰间,即成一简状,样式与裙相似。

16、五服制及其意义中国传统的孝服俗称五服。

五服制: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

意义:起到强化社会等级的作用;服饰制度起到维系九族血亲为纽带的宗法制的作用。

17、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主要特点及相关理念群体的和谐型。

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而又深邃的组织,聚而不乱,分而不散,规整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秩序,在建筑群体中充满着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国传统建筑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大地的情结,使建筑布局处处体现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体现了世俗的理性精神,而且渗透着传统的伦理精神。

组合的内向性。

内向性是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的又一特征。

中国古典建筑,对墙的重视,反映其相对封闭的内向性格。

阴阳的融合性。

中国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即背阴向阳;中国古代建筑在体量和尺度上注意“适可而止”,不追求过分的高大;阳数作为吉祥的象征,成为建筑设计时所关注的文化要素之一。

18、明清园林种类明清的园林种类: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

19、释“四合院”四合院的住宅布局。

从平面布局看,它是以规整的单体围合,组织成整体的建筑组群,布局既均衡对称,又自然构成建筑的内向性。

四合院,方形平面,房屋围院而建,兼有“墙”的功能,成“四合”形制。

家庭成员按其尊卑长幼各居其所,封闭性、私密性和注重伦理秩序是四合院的文化内核。

在北京,四合院是明清城市建筑的最小单元,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排列拼组成胡同,胡同与大街相通,构建出古都的基本格局,维系着充满古情古韵的历史文脉。

四合院的平实、方正、和谐、理性的布局,恰如其分地昭示了中国文化重伦理秩序及群体和谐的特点。

四合形制独立于外部世界,内部自成系统,建构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伦理和空间秩序。

在人文意蕴上,也折射出民族心理的内敛性和向心力。

20、古代建筑里坊制和街巷制在唐代,里坊四周筑有坊墙,设两门,坊内有街、巷、曲,坊门于早晚定时启闭。

这种棋盘形封闭式的里坊制度,给人以理性、严谨和秩序感,体现了封建集权为了严格社区管理而加以严整规划的政治色彩。

城市即积聚着财富,又荟萃着人文。

这种“比屋鳞次,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的街巷制格局,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基本格局。

21、古代园林的美学特征(包括相关名言)曲折含蓄之美。

前人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

”诗文的曲折含蓄,在于写得有起伏,有波澜,园林的曲折含蓄,在于整体布局上取奥多变的序列轴线,在于细部营构上的山的求奇,水求曲,廊求回,路求幽。

古典诗文与园林,对于隐与藏的艺术处理,以及对曲折含蓄的美学追求,恰有异曲同工之妙。

疏密相间之美。

中国园林在景点布设上通常采用疏密相间的手法,移步换景,张弛有度,景色连绵不断,但和谐中有变奏,流畅中有间歇,给人以忽张忽驰、忽扬忽抑、似断实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天趣盎然之美。

人工产物却有盎然的天趣,这是中国园林的又一美学特征。

在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上,中国园林讲求“天开”与“人作”的完美融合,人工建筑要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般地统一成和谐之妙。

诗情画意之美。

中国园林既有画的意趣,又满蕴着诗的情韵,诗情与画意交融,合构成深邃意境。

22、古代首饰种类及成人礼古代首饰的种类:发饰中常见的有簪、钗、胜和步摇等;耳饰有耳瑱、耳环、耳坠等;手饰主要有指环和手镯。

成人礼:古代女子“十五而笄”,男子“二十而冠”,举行成人礼后,女子挽发结髻,男子束髻戴冠,都要用到簪。

23、四大菜系是什么?鲁菜、川菜、粤菜、苏扬菜24、礼之初,始之饮食古代食物匮乏,要在食物上规定礼仪。

《礼记》认为,礼仪风俗导源于饮食活动。

所谓礼之初,始之饮食,揭示了文化现象是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中发生,这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生态的创造。

25、官学西周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在中央办有国学,在地方办有乡学。

西周官学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学在四夷。

汉代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按学科分类,是官学制度上的创新。

唐代的官学制度已相当完备,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代表。

宋代在官学中创办画学,这是宋代在人文美育史上的贡献。

明清两代狭隘的立国思想,制约了官学的发展。

26、六艺商代的贵族子弟,在学校学习识字、写字和阅读,还须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和技能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在商代就被称为“六艺”,六艺教育在商代已被列入学习科目,这为西周的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

27、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中国古代较著名的蒙学读物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

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是:(1)在内容上,这些课本大多能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和思维特点,融知识性、伦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最基本的识字起步,融入伦理道德、历史典故、自然常识、生活常识、人文教育等内容,以开启心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