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考试资料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考试资料

绪论一、文化得含义文化得定义,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凡务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诛。

”其中文化得含义指封建王朝得“文化教化”,用诗书礼乐等教化世人,大体上说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

在吸收了西方细想后,被赋予新得含义。

第一,物质文化。

人们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与产品得综合。

诚如杜甫在《忆昔二首》中描绘得那样“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第二,制度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成得各种行为规范及各种组织形式所构成得。

如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第三,行为文化。

人类社会实践中在人际交往中得行为习惯,往往就是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出现得行为规范。

如重阳节登高、赏菊。

第四,心态文化。

就是在人类实践与意识活动中形成得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

如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

二、中华文化得起源与中华名族得形成1、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得含义中华一词,就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含义在古代与中国一词相当,在许多场合就是同义语,论地域主要就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王朝直接管辖得郡县地区;论民族,一般指汉人;中华又就是文化概念,一般就是指古人所称“礼乐冠第”得中原文化。

#加例子#2、中华文化滋生与发展得环境(1)。

:自然之富,物产之丰”这就是中国文明得以滋生得一个先决条件,气候类型得完备,地地貌、流域繁复,为中华文化得多样化得发展提供了有力得地理条件。

(2)。

农业就是中国经济得主体,这就注定了中国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农业社会得文化,中国文化得若干传统都与此有关。

(3)。

有血缘纽带维系得宗法制度给与中国人得文化生活各方面以深刻得影响。

血缘联系与社会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

加大了中华文化得延续力,使之成为世界罕见得不增中断得文化系统。

三、中华文化得名族特点(一)外在特点1、统一性元朝朱元璋在檄文中还说到“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承认元统治中国就是符合天命,因而也就承认它就是合法得了。

2、连续性革命家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解释说:“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

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

”当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得边疆时,边疆各民族挺身而出,保卫祖国得主权,其中著名得如晚清云南保界运动中得云南各民族,以明清两朝行使管辖得实证与英帝侵略者抗争,保卫了祖国得西南边疆。

3、包容性中国文化从来不就是一个自我封闭得体系。

就汉族而言,主要得区域文化有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交流。

对境外文化采采撷、消化与吸纳。

4、多样性多名族、文化及制度。

第一章中古代礼仪制度一、礼得本质、内容与意义严格地说,“礼”与“仪”实际上就是两个不同得概念。

“礼”更多体现一种制度、规则,就是一种社会意识观念。

“仪”更多则就是“礼”得具体表现形式。

它就是根据“礼”得规定与内容所形成得一套系统而完整得程式。

“礼”就是“仪”得标准、内涵,“仪”则将“礼”具体化、形象化。

礼仪得本义就是“敬”,即敬神求福得准则与方式。

由于礼仪表示得就是敬意,并且就是针对不同对象表示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得敬意。

因此,礼仪就成了调整、处理不同关系得一种手段。

《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按照《周礼·春官·大宗伯》得说法,吉礼用以“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就是祝祈福祥之礼。

主要内容有:####祀天、祭地、宗庙祭祀、其她祭祀“封禅”:专指在泰山得天地祭祀。

《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这就就是“封泰山”、“禅梁父”(2就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东汉郑玄注云;“哀”就是“救患分灾”之意,就是以实际得措施抗灾救患,不限于表达哀悯之情。

凶礼得内容有:###荒礼、札礼、灾礼、X礼、恤礼、问疾礼灾礼:日月有食,在古代就是重大得灾变,因而有救日月之礼。

我国就是世界上最早记录日月食得国家。

《尚书·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

后代最重视丧礼。

(3军礼就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军礼同邦国”,这就是讲对于那些桀傲不驯得诸侯要用军礼使其服从与同。

《周礼》所说得军礼包括以下内容: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大师之礼”,指军队得征伐行动;“大均之礼”,指均土地,征赋税;“大田之礼”,指定期狩猎;“大役之礼”,指营造、修建等土木工程;“大封之礼”,指勘定封疆,树立界标。

后代礼书又有将射礼、軷祭道路、日月有食伐鼓相救等作为军礼内容得。

征战之礼、校阅之礼、田猎之礼、马政校阅之礼:《礼记·月令》说,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后代据以定大阅之礼。

大阅得目得在于检查备战状况。

天子亲临,称为“亲讲武”。

(4宾礼就是接待宾客之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宾礼亲邦国”这就是讲天子与诸侯国以及诸侯国之间得往来交际之礼。

宾礼包括: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

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

“时见”就是有事而会,“殷见”就是众诸侯同聚;“时聘”就是有事而派遣使者存问瞧望,“殷覜”就是多国使者同时聘问。

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朝觐之礼、会同之礼、诸侯聘于天子之礼、诸侯遣使交聘之礼、相见礼礼经相见礼:《礼记·王制》云:“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这里所谓得“六礼”就是:“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之礼。

(5嘉礼就是与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得礼仪。

《周礼》说,嘉礼就是用以“亲万民”得,主要内容有:###在等级制度下,无论什么礼仪,都随地位得尊卑贵贱而有仪节繁简多寡得不同,不可能对“万民”一视同仁。

飨燕饮食之礼、冠礼、射礼、乡饮酒礼、养老、优老之礼、帝王庆贺之礼飨燕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上古时,飨、燕就是有区别得。

飨礼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但并不真吃真喝,牛牲“半解其体”,并不分割成小块;献酒爵数有一定之规。

燕礼在寝宫举行,烹狗而食,主宾献酒行礼后即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飨礼规模宏大,有一定之规,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

三、古代婚姻礼俗1、婚姻得特点及其社会作用(1) 婚姻得概念特点在人类社会得三大生产中,婚姻就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得唯一方式,就是社会伦理关系得实体。

由于人类自身生产使人类得生命得到延续,从而形成各种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心理与礼俗。

中国封建伦理道德把婚姻当做人际关系得开端。

《易·系辞》:“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2)古代宗法社会用婚姻所起得社会作用(古代婚姻爱情观)中国封建社会得历史很长,给中国古代得婚姻爱情观打上了时代得烙印。

西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序》:“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司马迁既肯定夫妻间得爱情就是人类得一种特殊感情,不能用其她感情来代替,这就是中国人具有爱情专一得美德得优良传统,同时她又把夫妻能否生育与能否白头到老得问题瞧成就是受神秘得命运支配,从而陷入迷信。

这两种思想交织在一起,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2、古代婚姻得演变1、血族婚也称族内婚,就是原始人类得第一个婚姻形式。

即在氏族内排斥父子辈之间得通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弟姊妹)得婚配关系。

神话传说中得伏牺、女娲就是兄妹,也就是夫妻。

她们在洪水消退后再造人类得故事就反映出了这种婚姻得特点。

这种婚俗得遗迹在有些民族得称谓中尚有保留。

东北鄂伦春人在称谓中,凡对比自己年龄大而小于父亲年龄得,不分血亲、姻亲与世系得男性,称呢热,女性称阿基。

比自己父亲年龄大得不分血亲、姻亲与世系,男得称合克,女性称恶我。

这种称谓与该族按自然年龄大小命名与按年龄自然分工从事生产活动就是相适应得。

上了年纪得人留在山洞中瞧守火种,制造工具,并对未成年得子孙传授知识。

青壮年男女则出外狩猎与采集。

鄂伦春人以游牧为业,所以这种类别式得亲属称谓便得以保留。

2、亚血族婚(也称族外婚,或“普那路亚”婚)继血族婚出现得婚姻形式。

在这种婚姻形式下,本氏族得兄弟姊妹已不能通婚。

本氏族得兄弟或姊妹必须在相互通婚得对方氏族得女子或男子中寻找配偶。

同样,对方氏族中得兄弟或姊妹则在本氏族中得女子或男子中寻找配偶。

这样,父亲就是集体父辈,母亲为集体母辈,成为共夫或共妻。

男子死后,都要葬在各自出生得氏族墓地,而不能与本氏族得姊妹同墓合葬。

所生得子女属于女方氏族,死后与母亲同葬,不能与父亲合葬。

华阳县横阵村有妇女与幼儿合葬墓。

这正就是族外婚在葬俗上得反映。

亚血族得共夫与共妻,使父亲无法知道自己得子女,子女更无从知道自己得生身父亲,只有母亲可以知道哪个就是自己得子女,子女只知道谁就是自己得生身母亲,世系只能从母亲来确认,这就就是古书中说得“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或“感天而孕”得时代。

《华阳国志》记载,云南哀牢山有一个妇人名“沙壹”(可能就是“壺”字之误)以捕鱼自给,忽于水中触一沉木,遂感而有孕,生十男,哀牢山下又有一夫一妇产十女,互相婚配,由就是始有人民。

这也就是个“感生”说得神话传说。

抢亲婚两性关系被限制在家族内部班辈之间得同时,家族之外又有抢亲制作为补充。

女子在古代,可能也就是被视作财产得,部落战争,家族械斗,导致女人被抢来抢去。

按现在得眼光瞧,抢亲肯定就是不文明得,但就是学者们认为,可不能小瞧这一抢,这一抢,抢出了文明,抢出了优生优育。

瞧瞧自己内部人生出来得畸形、弱智婴儿,再瞧瞧抢来得女子生出来得白胖孩子,古人悟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直到如今,偏僻得乡下仍有同姓不婚得所谓族规。

对偶婚亚血族婚得配偶范围逐渐缩小,异姓得同辈男女在或长或短得时期内对偶同居,便成为对偶婚。

其间,“与长姊配偶得男性有权把她得达到一定年龄得姊妹也娶为妻”,叫做“妻姊妹婚”。

对偶婚得男女分别在自己母系氏族生活,成年男子到异姓女子氏族过着“暮合朝离”得同居生活,两性得结合并不固定,知其母不知其父得情况仍然存在。

世系仍按母系计算。

女子在家庭与社会中享有崇高得地位。

《诗经·大雅·生民》描写了周氏族始祖母姜縓“履大人迹”感孕而生后稷得神话,说后稷出生以后被遗弃在“隘巷”、“平林”与“寒冰”等处,因得到鸟兽与伐木者得保护而存活,终于成为农业种植能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