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行学说对中医养生的指导作用
傅遂山
摘要: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就是用五行归类推演法则和生克乘侮原理,具体阐释自然界的方位地域,季节气候及其影响,指导人们顺应四季自然法时,结合自身体质进行食疗养生保健,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1五行学说的概念及含义
五行: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变化。
《说文解字》解释:五作“五行也,从二,从于阴阳”。
意思是阴阳在天地间交舞也。
天地既生,遂有日月星辰运行,四季交替,五化更移。
天气下流、地气上腾,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变化乃作。
于是地上始有万物及人类的生成。
此段话运用古代天文气象理论,说明五行是由天地阴阳的矛盾运动而产生。
阴阳的运动变化可以通过在天的风、暑、湿、燥、寒五气与在地之木、火、土、金、水五行反应出来。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 1五行的特性五行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对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朴素认识的基础上,用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系统法则。
中医学引用的五行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界的常见物质,但实际意义决非如此简单,而是古人借助取类比象的方法,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脏腑组织与自身体质之间的生理病理复杂关系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密切联系。
2. 2事物的五行属性五行归类推演法则是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事物的五行属性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等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包括人体生理病理现象,饮食物的颜色性味等,均按属性进行五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时令气候、起居饮食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克、统一协调的关系。
2. 3五行生克乘侮五行学说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来说明和探索事物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复杂关系的理论。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资生的作用。
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生克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正常规律。
在自然界是正常气候,在人体属生理现象。
3指导四季养生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就是用五行归类推演法则和生克乘侮原理,具体阐释自然界的方位地域,季节气候及其影响,指导人们顺应四季自然法时,结合自身体质进行食疗养生保健,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3. 1春季养生春季属木应肝,主气为风,具有升发疏散的功能。
《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
”其意是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养生保健应晚睡早起,散步缓行,使精神愉快有利健康。
时令为惊蛰、春分前后,天气渐暖,春雷始现,雨水渐多,万物萌发一派生机勃勃之象。
应于人体,脏腑经络从冬藏状态开始舒缓扩张,在生理上易出现疲乏无力,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
病理上春季乍寒乍暖风气当令,人体
皮肤腠理开始疏松,对风寒邪气抵抗不足,易患感冒、风温、风疹、麻疹等传染性过敏性疾病,故有“春捂”之说,提醒人们在春季要慎去衣物,儿童尽量不去人多、空气浑浊的公共场所。
同时居室要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肝气旺于春,易克伐脾土。
少酸入肝,顾护肝阴,抑制肝旺。
有保肝开胃,促进钙磷等营养吸收的作用。
增甘健脾以强后天之本,可防肝旺侮脾乘胃,冲心犯肺。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春天属肝病的高发季节。
他脏疾病也易向肝脏传变,引起眩晕、震颤、惊风、抽搐等肝风内动的病证。
故春天宜多食青绿色酸甘类果蔬食品。
如樱桃、草莓、香椿、韭菜、菠菜、芨菜、山药、红薯、鸡肉等食品。
3. 2夏季养生夏季属火应心,主气为暑,为温热升腾之气。
时令在芒种、夏至前后,多为高温炎热天气。
高温易使人情绪紧张,血压波动大。
故夏季易发生头晕胸闷、心悸气短等心脑血管病证。
肺为娇脏,火盛克金,为肺之贼也。
所致病变较寒冷伤肺更为多见而严重。
如火热灼肺,清肃失职,血热妄行而咳逆咯血。
暑热犯肺,津伤气竭,深入心营多致神昏窍闭,动风动血的中风中暑等急重病变。
夏季养生要遵循“春夏养阳,无厌于日”的原则,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起居宜早卧早起,辅以午休。
劳作注意避开正午气温高峰期,居室保持空气清凉,注意预防空调病。
饮食调养要“减苦增辛以养肺”,宜食一些味苦,清凉甘淡的红色果蔬食品为宜。
红色有增加肾上腺素分泌,改善血循,兴奋神经系统的作用。
味苦性凉可清暑益气,生津养阴。
增辛可缓解夏季热盛于外,津液外泄,胃阴不足及人为贪凉饮冷导致的中焦阳气相对不足。
如黄瓜、苦瓜、西瓜、桃子、大枣、西红柿、芹菜、莲藕、杞果、大蒜、生姜、猪肉、鹅鸭肉等。
民谚“冬吃萝卜夏吃姜”、“蒜汁拌捞面,长吃长寿限”就说明了辛味食品在夏季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推荐膳食粥:绿豆莲藕粥。
3. 4秋季养生秋季属金应肺,主气为燥,具有变革肃杀的特性。
时令为秋分、寒露前后,气温持续转凉。
农谚云:“秋分寒露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气候为南下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气流相比已占上风,空气中的湿度明显下降,故常见秋高气爽的日子。
秋燥分温燥和冷燥,主要影响应时脏腑肺和大肠的功能紊乱。
肺金之气旺于秋,易克肝木。
临床上多见鼻燥咽干,干咳、少痰或痰黄难咯,咳引胁痛,便秘及皮肤干裂。
有些人会因树枯落叶万木凋谢的环境而产生悲凉厌世的秋悲情绪。
在秋季为促进人体腠理汗腺由开放状态转为致密,采取慎加衣物,以增强冬季的防寒能力称为秋冻。
秋季养生应坚持“秋冬养阴”的原则,针对人体津干液燥征象,根据“燥者润之”、“少辛增酸”的原则。
辛辣能发散行气,刺激胃肠濡动,增加消化液分泌。
酸甘能滋阴润补。
故宜多食具有滋阴润燥功能的黄白色果蔬,如梨、香蕉、萝卜、辣椒、银耳、莲藕、大蒜、芝麻、核桃、蜂蜜、柿子、鹅鸭肉等。
还可食用一些酸味的果蔬,如葡萄、石榴、橘子、苹果以酸甘化阴,养肺生津。
对预防和治疗秋燥有较好的效果。
秋天尤其提倡食粥,将上述润燥之品与梗米、糯米、玉米煮粥食用如玉米红薯粥,既可补充营养,又能润燥养肺。
3. 5冬季养生冬季属水应肾,主气为寒,具有润下寒冷闭藏的特性。
时令为冬至、小寒前后,数九寒天,冰天雪地,人自感寒冷,手足不温,喜卧蜷曲,小便清长是人体的生理反应。
病理上冬季阳气衰微,腠理闭塞,血流缓慢,肾水易克伐心阳,寒凝心脉发生胸闷、胸痛、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感受风寒邪气还易发生感冒、咳喘、腹痛腹泻、手足麻木逆冷、腰腿疼痛等病症。
,如果能做到惜身保精,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温病及其他疾患了。
冬季人体处于腠理致密,潜藏沉静的状态,是吸收食补精华,修复身体的最佳进补季节。
冬季养生,起居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出。
”注意防寒保暖。
有暖气者居室要经常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清洁。
适当进行运动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