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文学的概念、范围?答:(一)本位论(“五四”以后普遍流行)1、代表人物,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提出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
周作人:在1920年10月26日在北大作题为“儿童的文学”的报告中专门提到儿童读什么书的问题,第一次有影响地提出了“儿童的文学”,强调在小学教育中让孩子读儿童文学是非常重要的。
周作人还在《儿童的书》、《童话的讨论》中论及“儿童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儿童文学应当“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于1919年5月12日到北京大学讲学,之后又到十几省演讲,演讲的中心是“儿童本位论”。
杜威认为“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儿童,一切要服从儿童的本能”,“教育者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中心,而且是目的”。
2、“儿童本位论”观点归纳:“儿童本位论”认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都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
3、对“儿童本位论”的评价:“儿童本位论”对儿童文学概念的揭示,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带着难以避免的理论缺陷和历史局限性。
积极意义——在“五四”时期,这种观点是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的。
它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
局限与不足——它强调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却相对忽视了成人作者的主体性地位;它重视了儿童世界的独立性,却相对忽视了儿童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二)工具论(20世纪80年代后被普遍认可)1、代表人物:《先驱》:1923年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先驱》发文《儿童共产主义组织运动决议案》指出:“儿童读物要在儿童稚嫩的脑子里播下共产主义的种子,培养未来的同志”。
鲁兵:20世纪60年代,儿童文学作家鲁兵作“教育儿童的文学”的演讲,提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这一观点被认为是“工具论”的代表性观点。
贺宜:1979年儿童文学作家贺宜专门提到“真正的儿童文学是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文学,是使儿童受到教育的文学,是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使儿童受到美感和愉快的文学”这种观点较肯定地提出了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和美感要求,强调了美感问题,这在当时是具有突破性的观点。
贺宜还提到“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它辅助学校教育,帮助学校一起完成对儿童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2、“工具论”观点归纳:“工具论”观点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工具。
至20世纪80年代,工具论的观点被普遍认可,为文艺界和教育界普遍接受,并在一些儿童文学论著、论文中得到阐释。
3、对“工具论的”评价从广义上说,这一观点并不错。
积极意义:在于看到了儿童文学的重要功能——教育功能;其局限:在于忽视了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
(三)专为论1、主要观点:“专为论” 认为“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2、对“专为论”的评价:这种观点肯定了儿童文学的社会职能,肯定了儿童文学是成人针对儿童阅读欣赏的心理需求、年龄特点,注意了创作动机和服务对象,但从儿童文学整体来观照,显出不严密的地方,其所指不能包容全部的儿童文学作品。
不少为世人所公认的优秀作品的作者,其创作初衷并非为儿童创作,而是为成人所作,但是由于作品本身富有儿童情趣,充满新奇、快乐和荒诞,情节生动,语言浅近,深受小读者的喜爱,因此也被儿童占为已有,成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4、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的内涵从儿童文学的整体来考察,对儿童文学的概念应该作这样的认识: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正是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而专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种,“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应该包括这样几层意思:(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提供和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二、儿童文学的范围。
被纳入儿童阅读,为儿童所认可和接受的文学作品包括以下几种:(1)经过收集理的民间文学作品,如《格林童话》、《牛郎织女》、(2)经过改写,为提供儿童阅读方便的经典性成人文学作品。
如《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3)内容新奇、有趣的古典文学作品。
如《西游记》、《巨人传》、等(4)非专为儿童创作,但为全世界所公认的优秀儿童文学读物,如《鹅妈妈的故事》等。
(5)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如元代卢韶的《日记故事》(6)——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2:儿童文学的主要美学特质?(论述题)答: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纯真。
稚嫩、纯真、美好是是儿童世界的基本特点,这种儿童生命固有的品性,成为儿童文学作品纯真美的客观来源;而表现儿童生命、儿童世界的纯真之美,也成了儿童文学作家自觉的创作追求。
童真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主要借助于作品中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等表现,集中于在形象刻划中表现纯真美。
如美国作家阿诺德洛贝尔的《寄给蛤蟆的信》。
(2)稚拙。
稚拙与纯真一样,是儿童文学天然拥有的美学语汇和艺术特质。
儿童文学总是表现出一种稚气而拙朴的艺术风格,对于儿童文学来说,稚拙是它的一种艺术本能,一种美学天性,也是一种富于魅力的美学特质和形态。
稚拙可以理解为儿童特有的稚气、拙朴的综合化、艺术化表现。
是儿童天性的综合化和外显化。
是只有儿童才会有的独特的神态、语气和行为心理。
稚拙美在内容方面的表现:藉人物的言行、心理、动作表现出儿童特有的稚气和憨态。
例如:日本作家小春久一郎的《虎助的尾巴》、梅子涵《东东西西打电话》等。
稚拙美在形式方面的表现:通过叙述方式和人物语言表现。
例如: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由于语言的不断重复的叙述组合方式,产生了稚拙的口语形式风格。
(3)欢愉。
高尔基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
儿童最不喜欢枯燥的故事和乏味的叙述,他们需要有趣的东西。
因此,儿童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来说,总是洋溢着更为浓郁的谐趣和欢愉之美。
欢愉的效应与纯真、稚拙的美学特征相关。
儿童文学作品因表现了纯真与稚拙而产生喜剧效应,使人快乐。
这种欢愉之美表现为以幽默、滑稽、可笑的形式来表现具有美感的内容。
(4)变幻。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是更好动、更富于幻想和探究性的。
因此,儿童文学总是更富于幻想,更多惊险色彩,更多神奇意味。
而这一切,就构成了儿童文学作品迷人的变幻之美。
变幻的特点是多变奇幻,富有动感。
变幻的心理依据在于儿童好动,善于幻想,注意时间短。
变幻的具体表现为:富于幻想色彩,具有荒诞美。
情节发展动态推进,快速流动。
(5)朴素。
儿童文学的质朴美就是本色之美、淳朴之美。
儿童文学的质朴之美,来源于儿童生命、精神中所蕴涵的质朴性格和儿童文学创作者质朴的人格品质。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质朴表现为作品形式方面简洁、朴素的表达风格,也表现为作品心理内含的素朴。
3:儿童文学的美育功能?答:1、首先,儿童文学作品中丰富健康的审美内容可以帮助小学生得到纯正的美学观念的熏陶,让他们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审美趣味,使他们在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培养起丰富的审美情感。
3、通过感受不同作品带来的不同风格的美,可以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小学教育中实施儿童文学审美教育应该把握这样几个原则?(简答题)答:1、直觉性原则小学生长于直觉思维。
由于他们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有限,难以接受枯燥抽象的概念和推理。
儿童审美过程中,年龄越小,直觉性越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审美教育的直觉性特点,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2、非功利性原则。
小学生参与审美活动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这一过程是没有明确的功利性的。
儿童文学作品以其爱的主题、温暖人道的情怀、幽默欢快的格调、美好动人的情感,优美有趣的语言乃至神奇的故事向学生传递出美的信息。
儿童在对作品的阅读中自然而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因此说,欣赏儿童文学作品对小学生来说,首先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审美活动,而不是一般的教育活动。
3、情感性原则情感是审美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整个审美过程中都有情感的渗透。
教学活动不是单纯的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的交流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是作家内心情感的外化,师生双方都会带着情感进行教学活动。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性特征表现为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和教学内容的情感的交融统一。
5: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简答题)答:1、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的总目标为:语文课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儿童文学对实现新课标有直接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儿歌、寓言、童话、故事、小说等)。
儿童文学语言简洁规范,富有儿童情趣,被称之为“浅语的艺术”,是儿童语言学习的材料。
儿童文学是进行美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儿童文学的阅读中可望得到实现。
正是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历来的教科书都将儿童文学作品引入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6: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答:首先,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接近儿童。
其次,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激发教师自身的创作力和生命力。
7: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答:(一)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生的人格养成(二)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三)儿童文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四)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8:儿童文学作家的特殊性?答:一:独特的精神气质1、审美感知的独特性:2、审美情感的独特性:3、审美想象的独特性:二: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验1、有独特的敏感2、有独特的生活经验3、有独特的感受力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体现为审美想象的独特性、幽默感、诗意和讲故事的能力。
9:儿童文学的特殊性?(★)答:一、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相同点(具有文学的属性)1、以语言文字为物质媒介2、塑造生动、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3、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感受、评价、愿望二、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不同点:儿童文学是与成人文学并列的另一类文学(韦苇语:儿童文学是站立在成人文学大树旁的另一棵技叶茂盛的大树)。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照其与成人文学的区别:1、目标指向的差异。
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目标指向将创作定位于儿童能够接受并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