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留园为例谈造园手法的应用

以留园为例谈造园手法的应用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传统文化的瑰宝。

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工程技术手段,“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清幽隽永的意境美和完善的园林面貌为足于世界园林艺术之林,被誉为“园林之母”。

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需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成长的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用现代景观设计的观点审视,必然会有新的结论。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之所以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独创与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和一味照搬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模式,同时缺乏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批判性吸收和继承,以致失去了自己的根脉。

人无足不走,树无根不活,因此,用现代景观设计的眼光去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走向成熟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和必然要采取的一种方法。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比较,区分两者的优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找回中国景观中国景观设计繁荣兴旺之根,使每一个景观设计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和使命。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景观设计比较研究文化传承引言:留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指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留园是在平地造园,没有地形之便,所以空间划分都通过建筑、堆山、置石、水体等造景要素划分,空间开合变化丰富。

留园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叠山立峰之美、意境之美、“处处邻虚,方方侧影”的空间艺术之美、植物配置之美等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因此,本文将留园作为论述对象。

1,留园的概况留园位于江苏闾门外下塘花步里,今留园路上。

占地五十余亩,有中部、东部、北部、西部四部分组成。

中部和东部为全园之精华。

中部掘池东南,堆山西北,以水为主,环以置石,布置亭、台、楼、阁,四周环以回廊;东部以建筑为主,厅堂轩层参列,间以叠石小品;西部构筑简朴;北部遍植桃杏,布置花圃。

刘原本是一处私家宅园,是由李渔主持修建,建筑密度大。

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空间处理手法,一伙的空间的开合变化和层次,尤其在局部小空间和园中园的处理上,达到了“处处邻虚,方方侧影”的空间无尽,视觉无穷的效果。

2,留园的空间处理。

留园是一处私家宅园,“泉石之胜留以待君登临也,花木之美留以待君攀玩也,亭台之幽留以待君游息也。

其所留着多矣,岂止如唐诗人所云‘但留风月伴烟萝’者乎?自此以往,穷盛事而乐清时,吴志留园之名长留于天地之间矣!”故名留园。

由此从平面图可以看出,留园总体上是用建筑围和空间,同时,建筑又将其内部空间划分成若干小空间,即为园中之院,园中之馆。

院与院、馆与馆通过曲廊连接,从而组成一个完整、连续而又富于变化和韵律的空间整体。

同时由于建筑密度大,为了避免空间的繁杂和混乱之感,园中利用水池和叠石丰富空间的层次。

同时也在假山之中,布置许多小路。

小路峰回路转,依山就势给人以空间无尽之感。

留园中,中国传统的“无心画”和“尺幅窗”的运用,创造了“处处临虚、方方侧影”的空间视觉无尽之感。

留园中有一种空间处理手法就是对比手法的应用。

包括大小、明暗、开阖、隐显等。

开和对比的应用如图1、图2所示,在留园入口处,进入大门是一方小庭院,接着是一条曲廊,使人顿觉空间隘塞,顺着曲廊前行来到“古木交柯”处,由此北望,通过一组假山石之间的空隙,远景依稀可见,在西行至“绿荫”处,顿觉水面开阔,北面的建筑与山石、植物尽收眼底。

这从开到和再到开的过程,便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空间无尽之感。

这种利用开阖变化的对比来丰富空间层次的做法在留园中随处可见。

下面就再以留园的“石林小院”为例,分析论述隐显和大小对比在留园的空间处理中的应用。

“石林小院”是以一栋名为“辑峰轩”的两间半的主体建筑和环以四周的回廊组成的小庭院。

庭院以锋石为主要景观。

从“五峰仙馆”进入小院,并无洞然明显的门户,但实则有三处,如图三所示。

由“五峰仙馆”的东山墙望“石林小院”,小园的空间层次分明,同时石林主景欲显还藏,隠而不显。

从“五峰仙馆”进入“石林小院”,在“静中观”处看,“石林小院”尽收眼底,同时,“辑峰轩”和“石林小院”周围的围廊,层次分明,东墙回廊的转折,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使空间似尽非尽,从而产生空间无尽的联想(视点A)整个小院峰石突立,藤萝漫衍,花木满庭,郁密而无狭迫感。

从视点B回望“静中观”,“五峰仙馆”在重重窗廊后依稀可见,层次极为丰富。

留园中遵循《园冶》中“惟屋宇异乎家宅,曲折有条,端方非额,如端方中须寻曲折,曲折处还定端方”的原则,东廊与南廊错位斜出折角,从视点C南望,曲廊南折后被一座假山石和满庭的藤萝花木所隐藏,与廊尽头的窗牖所漏出的山石小空间一道,即加强了空间的导向性,又创造出视觉莫穷的艺术效果,否则,一览无余。

如此,则使很小的石林小院从视觉和感受上扩大化了。

这也是留园其他小空间所普遍采用的空间处理手法,从而创造了空间的无尽和视觉的无穷。

3留园景观视线的组织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的视线上强调步移景异。

留园的视线组织主要是通过建筑亭廊的引导和夹景、对景、突出主景和框景手法,配合园中往复的园路来实现的,。

动与静的结合也是实现组织的一种手段。

从入口顺着游廊来到“古木交柯”出,通过假山之间的漏洞北望,庭院中部的山池、楼阁、廊桥依稀可见。

向西经“绿荫”水阁来到“涵碧山房”,房前临水平台视域开阔,登上“明瑟楼”,从高处向四周回望,全园花木、峰石、亭台楼阁尽收眼底。

沿西侧游廊北行,来到“闻木樨香轩”,可以环视留园中部绝好景色,以及园东部前后参差、高低错落,前后呼应的楼阁轩屋掩映在古木奇石之间「3」,沿游廊而行,折而东,游廊的转折变化,使视线也随之变化,由北部游廊北部南望,水池、北部假山、中间小岛、及岛上的建筑“小蓬莱”、水池南端的“涵碧山房”、……“明瑟楼”、以及水池西北角的小溪,景观视线丰富,景观层次分明。

从北部曲廊东行,便是留园建筑最集中的地方,如前面分析过的“石林小院”,空间的开阖、隐显、明暗的对比和丰富的框景,以及利用置石(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形成对景和与之相呼应的建筑主景,从而形成了丰富而又有条理的景观视线,不但实现了步移景异,还做到了景中有景,景外有景。

景与景的搭配,层次分明,有条不紊。

4构图原理在留园中的应用整体是许多局部有机组成的,一个成功的中国古典园林,其成功并不仅仅局限于各个局部的完美,更在于整体与局部的协调于统一,以及局部与局部的协调,这也就是所谓的构图。

构图的好坏决定了园林的成败。

4.1留园由中部、西部、中部、北部组成,其中东部和中部为全院的精华所在。

「4」留园中采用绘画中主景偏右的构图原理,西部和北部构筑简单。

因此,从平面上看重心向右偏移,全园并不想向其他中国古典园林一样以水池为中心,而是将一个构筑精巧的“石林小院”放在构图重心上,位于中部的水池、山石、曲廊起到了平衡构图的作用。

从构图上看,多少有点构图失衡的感觉。

但是,留园是一处私家宅院,其功能是为园主及家属服务的,留园的住宅位于留园的东南角,中部园区和东部园区恰好对住宅构成包围之势,形成东势向心,为了功能的要求,不得已而牺牲了构图的平衡。

中部的山池即是景观的需要,又是对构图失衡的一种弥补措施。

4.2对比手法是留园中空间构图的又一重要方法,通过空间的开阖、隐显、明暗、虚实的对比,从而达到空间上的视觉无尽和视觉无穷的空间艺术效果,不但丰富扩大了空间,更增加了空间的内涵。

关于开阖、隐显对比手法的应用,前面已经做过比较详细的分析。

虚实对比的应用,是“无心画”和“尺幅窗”的应用,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通过虚与实的对比,不仅扩大了空间,而且化景物为情思,意味无穷,境界悠远。

4.3空间的划分与组织,前面一座论述,不再从复。

5小结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和服务对象、审美思想、等的变化,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具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也有许多不合当代之宜的地方,我们必须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中国古典园林,系统的分析研究,去粗存精,从中找到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出路。

注释:「1」陈吾《园林史》105 南京林业大学自编讲义 2004年「2」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247 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1月「3」陈吾《园林史》109 南京林业大学自编讲义 2004年「4」陈吾《园林史》105 南京林业大学自编讲义 2004年参考文献:1,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上海三联书店 2005年11月2,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5月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4,陈吾《园林史》南京林业大学自编讲义 2004年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章试从园林、意境及与艺术相互渗透入手,阐述拙政园的传统特质与造园手法。

关键词:拙政园;荣观创作;美学;造园手法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征。

1 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特征a)景观诗意化——苏州园林景观创作深受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多以诗为题,以画为本。

一般园主能诗善画,文化修养很高,许多园林又都是在文人画家参与下经营的,因而无论是园景立意、构思,还是布局、细部处理,都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园林景观,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意境,充满着诗情画意,犹如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和一曲“凝固的音乐”。

b)园林景观的动态特征——园林是空间和时间的艺术,随着时间在空间里的流动,园林景观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

随着人的走动,景观步移景异。

气候变化,景现有朝夕晨昏之异,风雪雨霁之别,四季季相之殊,花草枯荣之变。

晓丹晚翠,园林空间的高度艺术性,就在于它的连续和流动。

c)追求意境无限——苏州园林占地相对有限,园林规模不大,景观营造中常运用写意的手法,借助于联想,来拓展景物的想象空间。

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特别是光、影、味所产生的各种虚景,能使得有限的景象展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花木景观拟人化的品格——如梅的独傲霜雪,竹的虚心有节,兰的幽谷清香,荷的出淤泥而不染,均借以喻意人的高洁品格和情操,以使园林景观景中有情,情中生景,充满丰富的内涵。

2 拙政园概述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列于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址在唐代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