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资料一、上海市的一位陶姓女工被闸北区检察院以诈骗罪批准逮捕。
据报道,这位女工前一段时间假冒企业名义在社会上集资,以到期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为诱饵,骗得一些市民共计两万余元的钱款。
根据报纸上的介绍,这位女工之所以进行金钱诈骗,既不是为了自己挥霍,也不是用于自己的正常消费,而是为了给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提供赞助。
其目的是为了儿子在学校中可以得到老师的热心照料和重点辅导。
——上海《生活周刊》1.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分析陶姓女工诈骗这一事件。
答案:首先,任何社会角色总是与其特定的权利和义务相联系的。
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其次,社会角色的扮演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必须经过人和某种规范的认可才能扮演。
也就是说,要进行角色确定,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来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该角色。
第三,陶姓女工在确定自己是孩子的母亲这一角色上不存在问题。
但是在非法集资这一问题上,陶姓女工没有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即出现了角色确定不当。
从而出现了违法事件。
第四,陶姓女工在扮演社会角色过程中出现了角色失调现象,犯了角色不清的错误。
即陶姓女工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从而导致了角色失败。
二、在中国,家庭养老既是一种悠久的传统,也是一个古老的制度。
“父母在,不远游”。
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是合二为一的。
据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全国城乡老年人口家庭类型均以三代户所占比例最大,大约占全部老年人口家庭的50%。
1987年的调查还表明,老年人与子女共居的比例高达80%。
而据90年代初中国年龄科研中心有关“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中国约有70%的老年人与子女及配偶或其他亲属同住。
1990年四普时城乡合计60岁及以上老年人生活在单身户和一代户中所占比例为25.6%。
据1992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12个省市的一份调查,老人中一代户的比例,城市达到41%,农村达到43%。
另外,中国家庭结构正趋向核心化和小型化。
1982年到1990年两次普查之间,家庭户规模从4.3人/户降到3.97人/户,到199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平均家庭户规模降到3.9人/户。
1990年核心家庭占家庭总数的67.31%,其中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完全核心家庭占57.81%,比1982年增长4.92个百分点。
1982-1990年核心家庭的主要变化趋势就是向父母双亲核心家庭靠拢。
三代与三代以上的直系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7%,是仅次于核心家庭的重要家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的家庭还出现了以下两种现象:一是许多家庭有人口外流或外迁现象,子女不在身边,出现了空巢家庭;二是大多数家庭子女婚后不与父母同住。
对我国14省市的一项调查表明,2/3的农村青年婚后一二年都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
生育率下降使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
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什么是家庭?答案:家庭(family)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典型的首属群体,同时也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场所。
所谓家庭,是指以婚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联系起来的、有共同经济关系的生活共同体。
简言之,“家庭=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基登斯则将家庭定义为“直接由亲属关系联结起来的一群人,其成年成员负责照料孩子。
”2.根据以上材料,简述家庭的功能,并结合材料分析中国目前家庭功能的变化。
答案:家庭功能(family function)是指家庭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和社会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功能及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等。
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家庭所具有的功能也往往不同,也就是说,家庭功能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变化的。
不过,从家庭所具有的众多功能来看,如下几种功能是最主要的:生育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教育和抚养功能、赡养功能和精神慰藉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家庭的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
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简单化,逐渐向核心家庭转变。
从而家庭的功能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生育和消费功能仍然是家庭的最基本的功能。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日益广泛化,家庭的生产功能正在被企业组织所取代。
家庭的生产功能呈逐渐弱化甚至灭亡之势。
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及学校正规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的功能已呈弱化之势。
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城市的家庭养老方式逐渐弱化;而在家村,家庭养老仍将是重要的养老方式。
最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家庭所具有的精神慰藉职能应越来越被有所看重。
但是我国目前出现的空巢家庭和代际居住分离现象,使得部分老人的精神得不到应有的慰藉,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有一个人他父母亲都是农民,他本人是农民。
改革开放后,他进城打工,后来勤劳致富,成为一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1.这里有哪几种社会流动类型?答案:所谓社会流动,就是从一种阶层转换为另一种阶层(比如原来是穷人、现在是富人,还比如说原来是打工仔,现在是老板) 。
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这个案例包含了以下几种社会流动类型: a.垂直流动:从个人的角度看,个人所占据的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一般认为,职业地位是无论对社会或个人都具有特殊意义,是个人地位结构中起主要作用,当一个从低的职位层次转向一个较高的层次的时候,尽管是个人行为,但它不仅对个人具有意义,而对整个社会结构也会产生影响.例如案件当中的他这个出生于农民的家庭里面,是因为社会科技的发展他进城打工后,不断努力进取,自我值增,累积工作经验,后来才能成为建筑公司的总经理.虽然一个人的职业地位转向不能宏观地使社会流动有好大的地位结构改变,但是从案件当中可以体现到社会流动的速度及社会运行状态。
b.代际流动,是指两代人之间的流动,即子女从父母所在的阶层向其他阶层的流动。
例如:他父母亲都是农民,他本人是农民。
后来他进城打工,成为一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代际流动又可分为: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自由流动是指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变化,又称非结构性流动。
例如:改革开放后,他进城打工,后来勤劳致富,成为一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2.影响一个人职业流动(社会流动)的因素有哪些?答案:影响一个人职业地位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
(1)个人条件,又分为先赋条件和自获条件。
先赋条件指个人与生俱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属性。
例如:家庭出身、性别、种族、年龄等等。
自获条件是指个人由于自己的行为或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一些属性,例如(案例当中的农民,他就在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的进步下不断学习知识,学好更多的才能,才能有今日的成就,当上一个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2)社会条件。
主要有:就业制度、就业机会和文化观念。
就业制度直接规定了人的就业方式,过去国家分配,不管你是否愿意,专业是否对口,管的过死,不利于人才的利用和发挥。
现在双向选择,自由流动,有利于人才的流动、选拔和使用。
就业机会的平等是以机会存在为前提的,能否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机会的大小。
文化价值观念中与人们获得职业有关的主要是:职业声望观和社会流动观。
职业声望是人们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职业的一种比较一致的价值评价体系。
有高低顺序之分,这个顺序决定了人们的职业选择,趋高是必然的。
社会流动观是人们对空间迁徙和社会地位变化所持的基本态度。
社会流动观受到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四、讨论:喝咖啡似乎是日常生活中很简单平常甚至无趣的行为。
社会学能够对它说什么、做什么?试用“社会学想象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案:首先,咖啡并不只是一种让人精神焕发的东西。
作为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咖啡还具有象征价值。
有时候,与喝咖啡相关的仪式比喝(消费活动)更为重要。
第二,咖啡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种毒品,人们并不把爱好喝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
但是,如果你只是要咖啡因,情况就不同了,大多数社会并不容许人们吸毒。
为什么这样呢?这是需要社会学家探讨的问题。
第三,喝一杯咖啡使一个人卷人到全球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中。
咖啡生产地多数是贫穷国家,而消费地多数在一些富裕国家。
在国际贸易中,咖啡是仅次于石油的最有价值的商品,是许多国家最大的外汇来源。
咖啡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国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机会。
研究这种全球化的贸易,也是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正因如此,咖啡也变成一种政治。
由于咖啡的种植十分普及,已变得“品牌化”,而喝什么样的咖啡就变成了消费者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譬如纯天然的咖啡、无咖啡因的咖啡和“公平贸易”咖啡等。
这也是社会学家感兴趣的地方。
第五,喝一杯咖啡的行动隐含了某种社会和经济发展史。
咖啡源自中东,西方人对咖啡的消费是殖民扩张时期才开始的,我们今天喝的咖啡都是来自于被欧洲殖民的地区,因而根本谈不上天然西方饮食的一部分,殖民时代留下的遗产对全球贸易具有很大影响。
随着咖啡的日益普及,其消费变得品牌化、政治化,人们可以选择光顾独立的咖啡屋或如星巴克一样连锁的咖啡店,咖啡饮用者可能会决定联合抵制来自某些人权糟糕的国家这是社会学关注的问题。
五、材料一: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个体经营者通过合法经营,抓住了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一跃成为当今社会的富裕阶层。
他们现在会经常出现在一些高级社交场合。
但是,我们有时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吃饭时用桌布来擤鼻涕,边吃饭边掏耳朵、挖鼻孔和擦眼睛等。
这个人的行为会使其他在场的人心里十分不悦。
材料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足球文化十分盛行。
人们都热衷于足球运动。
足球作为一个行业和职业,也是大多数青少年所向往的。
他们举行的职业联赛经常是座无虚席。
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现象,即在足球场上,经常有不同队的球员间发生争执,假动作等犯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且还有辱骂和殴打裁判以及足球骚乱的现象。
这些使得足球这项文明的运动项目蒙上了阴影。
1.试分析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以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这两种现象是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堕距现象。
文化堕距是由于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有快有慢,从而导致各部分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并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此,是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即产生了文化堕距。
六、1912年4月15日清晨,世界上最大的客轮在其首航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途中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