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人的社会需要分为( A )A、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规范需要B、物质需要精神需要C、物质需要规范需要D、精神需要规范需要2.马克思需要理论认为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经历哪三个阶段( B )A、生存发展享受B、生存享受发展C、发展生存享受D、发展享受生存3.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指的是( D )A、核心家庭B、联合家庭C、其他家庭D、主干家庭4.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时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C)A.感知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5.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D)A.主干家庭B. 联合家庭C. 丁克家庭D. 核心家庭6.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A.交换关系B. 索取关系C. 对立关系D. 奉献关系7.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D)A.城乡对立B. 缩小城乡差别C. 农村发展为城市D. 城乡协调发展8.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

(B)A.迪尔凯姆B. 韦伯C. 帕森斯D. 吴文藻9.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又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A)。

A.制度化逃避B. 制度化冲突C. 制度化优先D. 制度化建设10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的,是下列哪一种越轨行为理论。

(B )A. 标签论B. 社会失范论C.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D. 亚文化群体论11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不断地学习,这种现象是(D)。

A. 再社会化B. 特殊社会化C. 重新社会化D. 继续社会化12当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时,这种现象称为(C)。

A.角色扮演B. 角色中断C. 角色冲突D. 角色失败13孔德在下列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A)A.《实证哲学教程》B.《社会学研究》C. 《社会学原理》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4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工作安定”属于下列哪种需要。

(B)A.生理的B. 安全的C. 归属的D. 自尊的15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C)A.观众看电影B. 商店顾客之间的摩肩接踵C. 朋友谈心D. 火车乘客之间前拥后挤16.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 )。

A. 赶时髦B. 抢购C. 春游D. 球迷闹事17根据人们获得社会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A)。

A. 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B. 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C. 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D.内在角色和外在角色18. 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下列哪种类型。

(B)A. 消极的控制B. 积极的控制C. 非正式控制D. 外在控制19. 社会保险是(B )。

A. 社会救助B. 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 社会福利D. 人身、人寿保险20. “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

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的观点。

(A )A. 社会进化论B. 历史循环论C. 社会均衡论D. 历史三阶段说21. 社会趋同论最早是(B )提出的。

A. 弗兰克B. 丁伯根C. 普勒毕什D. 沃勒斯坦22. 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C )提出的。

A. 霍曼斯B. 米德C. 库利D. 默顿23.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 D )。

A. 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B. 客观存在的实体C. 聚集到一起的人D.社会关系的总和24.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过程,这种现象叫做( C )。

A. 郊区化B. 城乡融合C. 逆城市化D. 过度城市化25.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 人类历史的全过程B. 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与运行过程C. 过去了的社会D. 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的各种原始部落26. 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D )A. 贫穷问题B. 人口问题C. 失业问题D. 环境问题27. 对贫困的定义最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

A. 经济学定义B. 政治学定义C. 社会文化的定义D. 环境学定义28.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的观点。

(B )A. “生物有机体”说B. “文化类型”说C. 历史三阶段D.“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二、多项选择题1. 贫穷国家的共同特点有(ABCDE)。

A. 生活水平低B. 人口增长率高C. 失业率高D. 国内贫富分化严重E. 在国际贸易中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2. 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CD)。

A. 个人流动B. 群体流动C. 水平流动D. 垂直流动E. 家庭流动3.下面哪些是属于马斯洛关于自尊的需要(AB)。

A、个人的工作成就B、社会地位C、医疗保障D、实现自己的愿望4. 角色扮演出现的问题有哪些(ABC)。

A、角色冲突B、角色中断C、角色失败D、角色误差5. 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需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BCE)。

A.布景与道具B.角色期待C.角色领悟D.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E.角色实践6. 初级群体的主要类型有(ACD)。

A.家庭B.社区C.邻里D.儿童游戏群体E.非正式群体7. 初级群体具有如下特征(ACDE)。

A. 自然形成的B. 目标一致,整合程度高C. 群体成员难以替代D. 成员间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E. 群体控制靠非正式手段8. 本源的社会制度包括(AB)。

A. 家庭制度B. 经济制度C. 政治制度D. 宗教制度E. 教育制度9. 按城市的功能可以把城市划分为(ABCDE)。

A. 政治城市B. 工业城市C. 商业城市D. 文化城市E. 旅游城市10. 社会流动按流动主体划分有(ABE)。

A. 个人流动B. 群体流动C. 水平流动D. 垂直流动E. 家庭流动11. 城市社区社会关系的特点主要有(ABCDE )。

A. 人口密度大B. 成员异质性高C. 生活方式多样化D. 人际关系淡漠E. 组织化程度高12. 继续社会化通常发生在(DE)时期。

A. 儿童时期B. 青少年时期C. 青年时期D. 中年时期E. 老年时期13. 社会保障的特点有(ABCD)。

A. 经济保障B. 社会性C. 合法性D. 人道主义E. 经济性14. 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有(ABE)。

A. 人口B. 地域C. 区位D. 组织结构E. 共同的文化15. 社会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如下(BCDE)。

A. 经常的面对互动B. 一批稳定的成员C. 特定的活动目标D. 明确的组织章程E. 正式的组织结构16. 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CDE)。

A. 家庭制度B. 经济制度C. 政治制度D. 宗教制度E. 教育制度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答:人际关系是社会个体之间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它具有情感性、目的性等特点。

社会关系是两类社会成员在多次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普遍的关系模式。

它反映两类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权利、义务及利益关系。

○1社会关系是某种个人关系或人际关系普遍化之后形成的。

○2社会关系之的是具有相当数量的两类人之间的一半关系;人际关系是两个单纯个体之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具有非个体性质,但它又靠个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

○3人际关系强调相互作用的个体特征;社会关系强调人际关系包含的共性方面。

2. 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试述其特征。

答: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这种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初级社会群体有时也被称为初级群体或首属群体。

在我国的社会学研究中,初级社会群体主要指家庭和由相邻家庭组成的地域性群体——邻里。

以家庭、邻居为代表的初级社会群体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

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

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

第六,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3. 请简述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答: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觉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1传授生活技能。

包括基本的生活技巧、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谋求一定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

○2教导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

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

○3指点生活目标。

生活目标即人生观。

一个人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

如何通过社会化指点青年人的人生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4提供角色人选。

即通过社会化过程,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4. 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答:社会现代化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提高,全面的现代化,因此它的内容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有:(1)以工业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2)政治现代化。

(3)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

(4)城乡社区现代化。

(5)群体组织现代化。

(6)人的现代化。

5. 请简述“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在管理策略上有何区别。

答:“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涉及的管理思想。

这种管理思想推崇刻苦工作,经济理性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他认为工人是为了挣钱才来工厂做工的,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

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也是工人成为机器和工具,运用这种方式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更大剩余价值,因而遭到批判。

“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

这种理论认为工人不仅仅是为钱而来工厂做工的。

而是具有多方面的需求。

这种理论提出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对人给予基本关心,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

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起了巨大影响。

6. 简述人口问题的实质。

答: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在人口中劳动者少、消费者多,入不敷出即产生人口问题。

这种入不敷出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一是人口中劳动人口相对不足;二是劳动人口未能充分就业;三是资源匮乏,不能实现劳动力与资源的有效配置。

人口问题一般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人口相对过剩。

实质上,这也与人口素质低有关,因此,人口问题也是人口数量与素质失调造成的。

四、材料分析题(共16分)A君在一家普通公司上班,周一到周五按时上班下班,但因为A君是个基督徒,每周日要去做礼拜,参加教徒集会;A君喜欢收集昆虫标本,周六喜欢和一群人去郊外收集稀奇古怪的昆虫,因此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叫“爱虫会”;有时间的话就会参加大学朋友聚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