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学

鱼类学

《鱼类学》课程期末复习1.大黄鱼分类地位: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鲈形总目鲈形目鲈亚目石首鱼科黄鱼属2.鱼类的体型体轴分为三种:头尾轴(主轴)<自鱼头部到尾部贯穿体躯中央的一根轴线>背腹轴(矢轴)<自鱼体最高部通过头尾轴贯穿背腹的轴线>头部与躯干部的分界:最后一对鳃裂(圆口纲和板鳃类等);鳃盖骨后缘(硬骨鱼类)4.奇鳍背鳍D 臀鳍A 尾鳍C /////偶鳍胸鳍P 腹鳍V5.鳍的组成。

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鳍条分为两种:角质鳍条(软骨鱼类);鳞质鳍条(硬骨鱼类)6.鱼类的皮肤腺体系由上皮细胞衍生而成,它可分为单细胞腺及毒腺两类。

7.鳞片类型。

三种:《盾鳞、硬鳞、骨鳞》注:骨鳞分两类(圆鳞和栉鳞)8.脊柱作用。

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及主要血管的作用9.尾鳍类型(1)原型尾<外部形态,内部结构都对称>(2)歪型尾<外形内部都不对称>(3)正型尾<外部上下对称,内部脊椎骨末端上翘>10.肌肉的基本单位。

基本单位:肌肉细胞(肌肉纤维)11.鱼类的肌肉分类分类:平滑肌、横纹肌(骨骼肌)、心肌附加:硬骨鱼类的轴上肌与轴下肌有呈条形暗红色的肌肉,称为红肌,内含丰富血管与脂肪。

活泼游泳,大洋洄游鱼类,红肌特别发达。

12.鱼类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13.鱼类的取食器官类型取食器官:齿舌鳃耙(都在口咽腔中)取食器官类型:(1)捕捉型:口大,往往有利齿,鳃耙短而稀<鲈、带鱼、马鲛、真鲨等>(2)吸盘型:无颌骨,齿为角质突起,舌上有齿<盲鳗、七鳃鳗等>(3)吸吮型:吻呈长管状,一般无齿,无鳃耙<烟管鱼、海龙等>(4)研磨型:口中大,齿强大,鳃耙中长,排列较稀<鹞鲼、鲷类等>(5)食浮游生物型:口较大或中大,通常不能伸出,齿细小或无齿,鳃耙长而密<鲢、斑鰶、遮目鱼、姥鲨等>14.胃组织的组成。

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层等组成15.鱼类的主要消化腺肝脏、胰腺、胃腺16.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及辅助呼吸器官主要呼吸器官是鳃辅助呼吸器官:皮肤、肠<泥鳅>、口咽腔黏膜、鳃上器官17.血球组成。

红细胞、白细胞、血栓细胞(血小板)18.鱼类的泌尿器官,起源鱼类主要泌尿器官是肾脏,发生经过前肾和中肾两个阶段。

肾脏起源于中胚层的生肾节。

19.鱼类的精子形态结构分为头部、颈部和尾部。

根据形态结构分为螺旋形、栓塞形和圆形三大类。

栓塞形为七鳃鳗、鲟和肺鱼类特有。

真骨鱼类精子为圆形。

20.鱼类的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等三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21.鱼类脑的构造分区,组成。

分为5个区,分别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脑壁较厚。

端脑:脑的最前端,分为嗅脑和大脑两部分间脑:位于大脑后方的凹陷部分,由上丘脑、丘脑、下丘脑三部分组成中脑:脑腹面的基部(被盖)及脑背部的顶盖。

鱼类最高视觉中枢所在。

小脑:中脑后方单个的圆形或椭圆形体。

鱼类运动主要调节中枢22.鳔由红腺分泌气体,由鳔管吸收气体。

23.鱼类的内分泌腺及组织。

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岛、后腮腺、性腺及尾垂体等24.圆口纲体裸露无鳞,细长呈鳗形,骨骼完全为软骨,无偶鳍,无肩带和腰带,亦无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脊索终身存在,无椎体。

具有单独不成对的鼻孔。

由内胚层形成的鳃处于肌肉囊中各自开口于体外。

口为吸着式,舌成为舐刮器。

齿为角质,起源于外胚层。

包括盲鳗目和七鳃鳗目。

25.软骨鱼纲内骨骼全为软骨,但软骨中常含有多量的钙质沉淀,无任何硬骨组织。

外骨骼表现为盾鳞或棘刺或退化消失(体表光滑)。

脑颅无接缝。

鳍条为角质鳍条。

头部每侧有5~7个鳃裂,各自开口于体外;或有4个鳃裂,外被一膜状鳃盖,其后具一总筛孔。

雄性腹鳍内侧特化为交配器,称之为鳍脚。

肠短,具螺旋瓣;无鳔,无大型耳石;泄殖腔或有或无。

卵大,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

尾为歪型尾。

两个亚纲:板鳃亚纲(鳃裂5~7个,上颌不与脑颅愈合)和全头亚纲(具膜状假鳃盖,具腹前鳍脚和额前鳍脚)。

26.硬骨鱼纲主要特征:(1)内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性的,膜骨的加入更促进骨骼的坚硬程度。

(2)体外被骨鳞或硬鳞,或裸露无鳞(3)鳃裂外方覆盖以有骨片支持的鳃盖,鳃间隔退化(4)雄性腹鳍里测有鳍脚,尾鳍多为正型尾,肩带连于头骨后方背面(5)鳔通常存在,大多数种类肠内无螺旋瓣,心脏没有动脉圆锥分为两个亚纲: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27.目前常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鳞片、鳃盖骨、耳石、脊椎骨、鳍条和匙骨28.鳍式鳍条有硬棘和鳍条之分,用罗马数字代表鳍棘,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这种以不同数字记录鳍条数目的方式成为鳍式。

鱼类鳍的组成和各期的数目,是鱼类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举例:大黄鱼D.Ⅷ—Ⅸ,Ⅰ—31~34表示该鱼第一背鳍由8~9枚鳍棘组成,第二背鳍由1鳍棘和31~34鳍条组成29.珠星有些鱼类到生殖季节,雄鱼身体上的各个部位(鳃盖、鳍条、吻部、头背部等)出现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称之为珠星(追星)。

是表皮细胞特别肥厚和角质化的结果。

鲤科鱼类常见。

30.侧线鳞一般真骨鱼类在体两侧中部,各有一列被管状侧线所穿过的侧线鳞。

31.头肾一些硬骨鱼类的肾脏前部有前肾的残余组织,成为头肾,它已不起排泄作用,变成一种淋巴髓质组织,具有制造白血球、血栓细胞与毁灭陈旧红血球的功能。

32.裸卵巢裸卵巢(游离卵巢):卵巢裸露在外,不为腹膜形成的卵巢膜(或称卵膜)所包围。

代表种:圆口类、板鳃类、全头类、肺鱼类等33.被卵巢被卵巢(封闭卵巢):卵巢不裸露在外,而为腹膜所形成的卵巢膜所包围。

大部分真骨鱼类属之。

34.性逆转雌雄生殖腺转变的现象称为性逆转。

黄鳝从胚胎发育一直到性成熟期为雌性,成熟产卵后卵巢变为精巢35.种群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属于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这些种群在形态、生理和生态结构上有一定的特点,特别是在产卵习性上有所差距。

36.双名法(林奈提出此命名法)生物命名法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属名和一个总名组成,这种命名方法就叫双名法。

37.幽门盲囊大部分硬骨鱼类在肠的开始处有许多指状盲囊突出物,是幽门盲囊(或称幽门垂)。

38.韦伯氏器硬骨鱼类鲤形目第一至第三椎体的两侧有4对小骨,分别以韧带相连接,4对小骨连接内耳与鳔。

39.米勒氏器米勒氏管:前肾管纵裂为二,其中一根在若干时间内仍与前肾保持相通,但此后失掉这种联系,该管或退化,或在某些种类担负起输送卵细胞到体外的任务,称为米勒氏管。

40.鱼类的主要特征通常以鳃呼吸;用鳍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鱼体披鳞片;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

41.鱼类的体色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物学意义?鱼体的颜色主要来自色素细胞,但还需要一种重要的反光体(反光体又称虹彩细胞)。

鱼类体色形形色色,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鱼类体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护自己、攻击对方或迷惑对方、逃避敌害的作用。

对鱼类的生存具有特殊意义。

42.鱼类发光有何生物学意义?(百度得知)诱捕食物;吸引异性;种群联系;迷惑敌人43.圆口类、软骨鱼类和真骨鱼类的鳃在结构上有何不同?(P67~P69)圆口类:具有特殊的鳃囊….软骨鱼纲:鳃裂…真骨鱼类:有伪鳃。

有发达的鳃盖,有鳃盖骨支持,鳃盖后缘有鳃盖膜….44..简述鱼类动脉循环的主要途径。

动脉循环:①腹侧主动脉→入鳃动脉→入鳃丝动脉→毛细血管→出鳃动脉→鳃上动脉→背主动脉→尾动脉②背主动脉或第一出鳃动脉→颈总动脉(分布到脑、上下颌、眼、鼻及吻等)45.鱼类的脑神经有哪些?(10种)各属何种类型?(3种类型)感觉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听神经运动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混合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46.鱼类侧线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机理如何?侧线是沟状或管状的皮肤感觉器。

侧线管在体侧是通过鳞片的,头部的侧线由于膜骨的形成,其管道常埋于膜骨内。

侧线管内充满黏液,他的感觉神经丘就浸润在黏液中。

当水流冲击身体,水的压力通过侧线管上的小孔进入管内,传递于黏液,引起黏液流动,并使感觉顶产生摇动,从而使感觉细胞获得的外来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中枢。

47.鱼类的年轮形成?影响因素?(P272~P273)春夏两季食物充足,摄食量大,生长迅速,在鳞片上形成较宽的轮带,称为宽带(夏轮);到秋后入冬鱼类摄食量少,生长就缓慢,在鳞片上形成较窄的轮带,称为窄带(冬轮),当年秋冬形成的窄带和次年春夏形成的宽带之间的分界线就是年轮。

影响因素:年轮的形成与水温及食饵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但绝不是营养或水温直接作用的结果。

还有自身因素。

48.鱼类的生长有哪些特性?影响鱼类生长的因子有哪些?特性:1.鱼类在其适合生存的情况下,如食料充足,环境适宜,就可以继续不断地生长,直到衰老死亡为止。

2.鱼类长度生长最迅速时期通常是在性成熟之前。

3.鱼类不同的生长阶段,生长的表现不同。

4.生长存在雌雄差异。

5.生长有季节性变化。

6.不同纬度地区的鱼的生长速度不相同。

影响因子:饵料(饵料的数量、质量和个体大小均影响到鱼的生长。

鱼类各不同阶段是对食物的品种和数量有不同的要求。

)温度(温度是影响鱼体生长的重要因素。

温度能改变代谢过程的速度,在适温范围内,代谢强度与温度成正相关。

)光照(光线的刺激,通过视觉器官和中枢神经,影响到内分泌器官特别是脑垂体的活动,从而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发育。

)化学因子(鱼类对水质的适应有一定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不仅生长受到阻碍,而且还会有死亡的危险。

)水体的大小(容纳鱼的总容积的大小,可以影响鱼的生长。

大水体中氧气充足、饵料丰富,栖息、活动场所广阔,生长强度就高,个体长得大。

)49.年轮形成的实质是什么?试述鳞片上的年轮、副轮、幼轮和生殖轮形成的原因和鉴别特征。

年轮是鱼体内在遗传特性、生理机能与外界生活条件共同作用,鱼体重新建立适应性代谢过程,开始新的生理周期的结果。

副轮又称假轮、附加轮,它是鱼类生活中所发生的非周期的、偶然的变化所引起的。

如饵料不足、水温变化等外在原因和诸如疾病等内在的原因,使它们生长速度突然受到很大的影响,以致在鳞片上留下了痕迹。

这种痕迹都称为副轮。

(1)副轮没有年轮那么清楚。

(2)它只出现在鳞片的某一区域。

(3)仅在某些鳞上出现。

(4)宽带在副轮之前或之后都较正常的狭窄幼轮也是副轮之一,位于鳞片的中心区的一小环圈,容易与第一年轮相混。

幼轮不一定在某一种鱼的每一个个体上都存在,有些个体上有幼轮,另一些却没有。

检别幼轮的方法:可以把秋季捕到的当年鱼或早春捕到的未满一周岁的鱼的长度,对照根据鳞片推算出一龄鱼的长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