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侧面描写”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对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提到:“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
”在经过了低段和中段的系统性阅读能力训练之后,仅仅针对阅读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显然已不能满足六年级孩子们的阅读需要和阅读期待。
因此,培养他们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从阅读中学习表达,将成为他们提升阅读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从六年级学生学情出发,用六年级的一篇古文《东施效颦》作为突破口,结合古诗《陌上桑》节选,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比对,认识人物侧面描写,并在拓展文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泥人张》中感受人物侧面描写的作用,并进行仿写。
教学内容:《东施效颦》《陌上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泥人张》教学目标:1.通过比对阅读,认识人物侧面描写。
2.通过勾画批注、感情朗读,感受人物侧面描写的作用。
3.学会人物侧面描写,自己尝试运用。
教学重难点: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感受人物侧面描写的作用,学习并尝试运用侧面描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美好的事物总给人美妙的视觉享受,大家能说出哪些形容美女的词语呢?(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貌若天仙……)2.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你们知道是谁吗?(貂蝉、杨玉环、西施、王昭君、)她们对应的分别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3.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篇与西施有关的古文。
(设计意图:积累词汇与文学常识,“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这几个词语本身也是一种侧面描写,可以为教学做铺垫,同时自然引出古文的学习。
)二、认识对人物外貌的侧面描写。
1.请大家自由读古文《东施效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小组合作理解古文,学习要求:结合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逐句汇报古文意思,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不同意见及时提出。
4.你认为东施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感受。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契妻子而去之走。
”5.通过这样的一句话,你能想象一下东施当时的样子吗?小结:作者没有直接写出东施的样子,却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让每个读者心中都出现了一个奇丑无比的东施,这种写法就叫做“侧面描写”。
而大家刚才对自己心目中东施的描述,则是“正面描写”。
(设计意图:侧面描写留给人无尽的想象,让学生发挥想象去描述东施的样子,就是让学生感受人物侧面描写的作用。
)6.咱们再来结合注释,看看诗人在《陌上桑》中,又怎样运用了侧面描写呢?找一找,勾画出来,读一读。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6.汇报,在你的想象中,罗敷又长什么样呢?7.游戏:出示描写人物的成语,区别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面若桃花沉鱼落雁亭亭玉立闭月羞花眼若秋水……)(设计意图:这首诗中对罗敷的外貌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让学生勾画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辨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一步加深对侧面描写的认识。
)三、学习对人物其他方面的侧面描写。
过渡:看来,对于人物的外貌可以用上侧面描写,那么侧面描写还可以用来描写人物的其它方面吗?试着看看下面两篇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泥人张》。
1.找出文中的侧面描写,勾画并批注。
2.汇报。
3.比较几篇文章的侧面描写,说说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文本的阅读,学习除了外貌描写之外的其它侧面描写;通过对几篇文章的对比,感受侧面描写的作用。
)三、写一个侧面描写片段。
1.要求:写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特点,可以是外貌,也可以是性格等。
(只写一个片段)2.写完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只有通过学生的创作,才能看出学生是否学会。
)选文附录:(一)东施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二)陌上桑(节选)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
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
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
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①,一本是《小约翰》②。
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
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
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
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
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
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
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
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
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
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拥阿三。
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
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
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
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泥人张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
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
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
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
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
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
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
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当下,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
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
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
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
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有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但是不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
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
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
”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
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
一个泥团儿砍过去?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
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截,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
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
只是只有核桃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