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对情绪的作用研究评述赵晶婕(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摘要:认知对情绪的作用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认知对情绪的作用有着广泛的理论假说与研究证据。
从情绪的因素理论到情绪的评价理论再到有关情绪生理系统中的新发现都一致认为认知对情绪有的产生和调节有重要作用。
认知评价是介于外界刺激与生理和行为之间的认知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根本条件。
认知重评策略和表达抑制策略对情绪的调节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绪;认知;评价;策略;调节1 情绪的概述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
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
一般而言,需要得到满足会肯定情绪,反之则产生否定情绪。
情绪既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也是一种客观生理反应。
情绪诸多引起内部生理变化,在情绪紧张时皮肤电阻下降,皮肤电电流增加。
个人呼吸频率和深度、瞳孔大小、血压、血管容积、血液中的生化成分及血糖等生理指标均受到情绪的影响。
研究者根据自身研究取向的不同给情绪下了不同的定义。
情绪的生理取向认为情绪是部分神经系统的活动。
不同情绪有自己独特自主的活动方式。
情绪情绪的行为取向把情绪视为一种反应。
例如:Amsel(1952)提出痛苦是对有害刺激的反应;焦虑是对条件性痛苦的反应;情绪性是一种在痛苦之后的持续反应。
情绪就是有机体对特定情境的反应。
一定的情景导致一定的反应。
情绪就是这个反应模式。
行为主义关注情绪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1]。
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是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分化情绪理论将情绪定义为“神经过程的特殊组合,引导特定的表达和相应特定的感觉”。
这一理论认为情绪有自己的神经生理基础,独立于认知和其他心理过程,并与认知相互作用。
机能主义观点认为情绪是在有个人意义的事件中,行使适应机能的多成分多过程的有组织的总和。
机能主义根据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和活动倾向性,而不是主观情感状态来定义情绪。
认知模型强调情绪机能的认知基础,情绪被构建为认知的结果或者是一种认知建构。
认知观点强调情绪依赖于认知,情绪发展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发展。
组织观点提出了明确的结构-发展框架。
Sroufe(1996)提出了一个情绪的工作定义:“对重要事件的主观反应,以生理、体验和外部行为变化为特征”。
Lewis(1998)认为情绪包含五中成分:诱发物、感受器、状态、表达和体验。
社会文化观点认为,情绪是个体的社会和生理情景有关的许多成分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我组织系统,不是单一的成分过程,而是神经激活、体验,表达以及其他成分在社会交往的一段时间里,被动组织起来的动态关系。
综上,对于情绪的定义,分化情绪理论和机能主义观点更强调情绪的先天性,以及情绪的机能和适应性;而认知观点、组织观点和社会文化观点更强调情绪的认知评价、心理精制以及环境的作用[2]。
所有理论都同意,情绪包含生理唤醒、外部表达以及主观体验三种基本成分,只是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情绪可能还包含其他成分存在一定的争议。
2 情绪与认知2.1 哲学史上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的观点情绪与认知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笛卡尔、艾宾诺莎以及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扎荣茨等人都对情绪与认知之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将人类这种动物较其他动物更为高级的机能命名为认知。
他认为情绪以及人类的爱恨愤憎是人类高级认知与低级感官欲望相结合的产物。
情绪作为一种感性认识依赖于人的理性认识,即依赖于认知。
[3]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质是物质和实体,人是有理智的动物,而中世纪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却认为认识所有高级认知和评价机制所能寄居的非实体的精神。
因此关于情绪是源于肉体还是精神的争论就成为中世纪哲学家们关于情绪理论的探究主题。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认知始于感觉,感性认识先于理性认识,理智知识在某一阶段上来源于感性知识。
笛卡尔通过三个命题:“我思故我在”,“上帝存在”,“物质存在”确立了心灵、上帝与物质三个实体的存在。
他认为有些情绪是心灵的作用,有些情绪是源于身体对心灵的影响。
正是我们队环境的感知的身体反应和另一方面被灵魂中的记忆、认知力量,想象和沉思的指导,不同的情绪特征才得以产生。
正是由于身体反应模式存在着质的不同,才导致了灵魂中的镜像感知模式质的不同。
而与笛卡尔哲学不同,艾宾诺莎提出“心物平行轮”。
他认为情绪是认知的,是身体的感触。
情绪和身体活动的能量是相关。
当外物提升了身体活动的能量,人们就会产生快乐感;当外物降低身体活动能量,人们就会产生痛苦感。
情绪也同事会提升或降低身体活动的能量。
他认为理性可以洞察人的本性,有利于人的自保的本能。
因此通过认知去理解控制感情,人才能不受激情的束缚,成为情感的主人。
2.2心理学史上关于情绪与认知关系的观点在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早期的哲学家,文人和富有创见的其他一些人都强调人的理性,主张用观念、知觉和其他认知活动来解释人的行为。
实际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美国的经院心理学家就开始背离激进的行为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翻开认知主义的漫长的历史画卷,可以发现行为主义是在认识论的力量受到极大削弱的情况下发生的一次历史性的偏离。
这次偏离发生在一场没有硝烟的“认知革命”中。
在此过程中,心理学在其独立几十年以后又试图回归其早期的认知主义传统。
此后,心理学一直都强调认知对于情绪和动机的调节作用。
认为情绪与认知是互依关系。
在情绪的早期研究中,情绪的理论还主要局限于早期的哲学和生理学研究范畴。
研究者尚未剥离出认知这一因素对情绪的作用。
詹姆斯提出“外周生理学理论”。
他认为情绪是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身体变化的感知,情绪体验是对身体生理变化的反应。
例如,我们哭了,所以才感到悲伤,不是因为感到悲伤才哭。
悲伤情绪的产生是由于我们意识体验到我们在哭泣。
情绪的产生是这些反应引起生理唤醒,然后意识到生理波动。
这些波动所产生的感觉被称之为情绪。
这一理论将情绪生理学化,强调了情绪是生理唤醒在大脑皮层形成的镜像。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没有情绪表达的情绪体验也可能发生,情绪体验和身体的生理状态之间没有必然关系。
瘫痪的人虽然丧失了部分躯体感觉,不能感觉到生理的变化,但是依然可以体验到情绪。
坎农-巴德学说强调了丘脑在情绪体验中所起的特定作用。
情绪的特征是由丘脑的活动模式决定的。
扎荣茨和扎杰恩克认为,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能独立于思维,其次,情绪可以先于思维而发生。
认为情感独立于认知。
情绪是非理性的,认知是理性的。
扎荣茨从五个方面论证了情绪的首因效应:认知和情感有其各自独立的神经解剖结构;认知评价和情感通常是不相关的,没有认知评价的参与,新的情感反应也可以建立;情感反应能产生非认知和非知觉的过程。
认知评价学说提出,情绪反应的三个方面即躯体、过程、外在行为表现和主观体验,都需要认知评价作为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即认知评价先于情绪唤醒,情绪产生以认知评价为基础。
拉扎勒斯认为认知活动是情绪的充分必要条件。
情绪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体内部或大脑内部进行理解,而应该在个体与其所评价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理解。
体验某种情绪,无论是以原始的知觉形式,还是以某个较高级的区分符号的过程,个体都必须进行认知评价。
[4]他将意向性引入认知,认为人类是意义定向和创造意义的生物,对事物评价的过程伴随着相应的情绪反应。
因此,认知是情绪的充分必要条件,情绪的产生需要认知的作用。
情绪优先假设:主张情绪不是认知的加工结果,而是情绪存在于刺激的最早反应中。
2.3 情绪的神经机制与认知的神经机制之间的关系近年来,认知与情绪的加工过程不但彼此交互,而且他们的神经机制还存在功能整合。
尽管某些脑区与特定的情绪功能相关。
但是,似乎并没有哪一个脑区单纯负责情绪,。
因此,很难概括地说哪些脑区构成了情绪脑。
杏仁核经常被认为是情绪脑区, 并与恐惧加工紧密相关.。
不过,这一脑区也参与诸如注意、联想学习(甚至是内隐学习)、伴随自动情绪反应的知觉和记忆等认知加工。
作为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海马也被认为与情绪相关。
较早的研究发现,破坏猴子的海马会产生抑郁反应。
基于对动物和人类的研究,Papez指出,海马在情绪加工的核心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杏仁核——海马系统被公认为情绪与记忆交互作用的基本神经机制。
支持认知与情绪交互作用的行为和神经科学证据阐述了:无论在功能水平还是神经水平,认知和情绪之间都存在交互作用。
3 情绪产生与认知19世纪80年代,詹姆士——兰格理论指出情绪发生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知觉。
有些情绪甚至是在感觉的基础产生的,客观刺激被没有得到进一步加工时就引起了个体的情绪反应。
感觉与知觉是情绪产生的首要条件,刺激要引起情绪反应,首先要被个体感知到,詹姆斯的情绪理论尽管被理解为是一种外周理论,但他提出在对我们周围的现实知觉之后,躯体便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对这些躯体变化的感受就是情绪,即情绪的产生需要感知信息。
因此,有许多情绪研究者开始关注了无意识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该学说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境的评估,而这种评估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
评估就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影响了情绪体验发生的强度,如人们路遇鳄鱼肯定会异常恐惧,会体验到强烈的恐惧感受,但看到动物园鳄鱼馆的鳄鱼就不会恐惧,或者有一点点恐惧感。
阿诺德(M.B. Arnold)认为,对外部环境影响的评价与估量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映。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骨骼肌的变化,对外周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基础。
依照阿诺德的学说,情绪是这样产生的:情绪刺激作用于感官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上传至丘脑,在丘脑更换神经元后再传到大脑皮层。
在皮层上产生对情境的评估。
这时只要情境被评估为对有机体有足够重要的意义,皮层兴奋即下行激活丘脑系统,并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而发生器官的变化。
这时外周变化的反馈信息又通过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并与皮层最初的估价相结合,纯粹的认识经验即转化为情绪体验。
阿诺德接受了詹姆斯兰格学说的外周反馈观点,而不同意坎农关于丘脑抑制观点。
她认为整个情绪过程均为大脑皮层兴奋的结果。
阿诺德的情绪理论将情绪的产生与高级的认知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了第一个情绪的认知理论。
这一理论把环境影响引向认知,把生理激活从自主神经系统推向大脑皮层,把认知评价与外周生理反馈结合起来。
阿诺德的情绪观点使得情绪的认知观点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埃利斯(Albert Ellis)持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