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增长论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论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论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优势资源禀赋有效性的发挥,该理论能够解释经济增长发生的条件和可能。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势资源禀赋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经济体应该随着优势资源禀赋的变化而调整促进优势资源禀赋发挥作用的有效性,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解决原有经济结构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创造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优势资源禀赋;有效性一、前言中国作为新近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研究中国的经验,对于其它落后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日本,“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增长有没有共性,这些共性是否具有可移植性,对于这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可复制性,那么,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因素分析可以为现在大多数经济落后国家带来福音。

二、文献综述1. 斯密的《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分析》一书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第一本理论著作,斯密把经济发展归结为分工,市场容量决定分工,市场和分工相互促进,形成了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斯密从他那一时代的特征和作坊生产发展出发,归纳总结出他所看到的现象背后的因素。

作为起点,斯密的理论有突出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理论,斯密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过于简单,框架太粗,没有涉及经济增长的核心分析,没有具体到经济增长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

斯密之后经济增长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发展,熊彼得提出了第一个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他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和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对“创新理论”进行了阐述和系统的运用,把经济增长归为一系列自发产生的非连续的变化:“创新”活动。

“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经济技术的变迁,“创新”的主体则是企业家,经济发展是个别企业家的“创新”的结果。

“创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一面,总结供给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排除了需求方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事实上,任何一个经济过程,都是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需求和供给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促进整个经济良性的发展,发展也具有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熊彼得“创新理论”中提出的破坏性概念,即“创新”过程是对原有经济结构的破坏和新经济结构的建立,这一概念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只是我们需要把这一活动的原因和主体需要重新定位分析,从事实经济活动中和大量的经济现象总结根本性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索洛利用c-d生产函数建立了索洛模型,利用两部门分析和外生的利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分析了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在增长中的作用。

索洛的工作,把经济增长理论引入细化的方向,但是他的模型中,不能说明原因的索洛余量占了很大的比例,使分析和解释作用大大降低。

索洛模型中收敛的结论也和现实经济严重脱节,模型的理论作用远远大于现实作用。

无论是经济解释,还是经济分析,根本目的是用理论来指导实践,通过一定的理论来实现相应的目的,索洛模型所缺乏的正是真实世界需要的指导性和目的性。

之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或新增长理论,否定了索洛的外生性假设,通过罗默、卢卡斯等人的努力,把各种要素内生化,形成了复杂技术变革的内生理论模型。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更加精致,闲暇、人力资本和教育,及技术的国别差距分析经济增长的原因。

所有这些模型都是在其它模型基础上优化,加入现实因子以便理论更贴近实际。

他们注重经济增长中的技术细节,忽略了制度、结构变化和资源禀赋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这些理论可以称为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对经济增长的政策指导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中国的经济发展为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源,提供了检验理论的机会。

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在总结中国经济增长事实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和“自生能力”理论,企业存在“自生能力”条件下,选取“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目的和经济收敛的路径。

钟阳胜提出“赶超型”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抓住外部机遇、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人为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实现经济超常规、跳跃性的增长。

“赶超型”经济增长一般通过推行资金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实现向发达经济的收敛。

“赶超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国家确定一个经济发展方向,把资金和人力大量投入这个产业,实现该产业的复兴,通过指定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赶超型”发展模式往往具有主观性,影响整个经济健康平衡的发展态势,部分国家实施过该发展战略,但是没有成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也不应该总结成“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是基础概念,在国家发展战略领域,不能解释经济发展某一时刻发生在某些国家这一事实。

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利用一定的资源禀赋,结合一定的技术方式,实现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循环往复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因此,经济的增长,首先是对优势资源禀赋的充分利用,只有建立在优势资源禀赋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战略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优势的资源禀赋在何时何地发生作用,取决于一个国家针对该优势资源的制度特征。

借助制度的作用,可以发挥优势资源禀赋的规模效应,减少设租和寻租成本,降低整个生产的总成本,在竞争中实现优势,进而把优势转化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的资源禀赋会随着经济走势沉淀积累,资源禀赋的优势发生变化,经济必须随着改变的资源禀赋优势调整经济的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和规划符合新资源禀赋优势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三、模型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象,结合“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经济发展事实,可以总结出一般性的现象,从低技术含量的加工工业起步,这些产业需要相当的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对产品的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国家对相关行业的制度性支持和产业扶持政策则是这一发展战略成功的关键。

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如何有效利用优势资源禀赋的问题。

落后国家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民族振兴计划时,首先需要确认国家的优势资源禀赋,然后界定优势资源禀赋是否具有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指其它相关的条件是否能支持优势禀赋发挥作用,一定的生产要素,只有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工作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最大边界点,保证竞争中的优势。

有效性有着较广的范围,涵盖了制度因素,宏观经济政策,劳动者素质技能,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等,所有市场的合力作用形成了优势禀赋资源发挥作用的有效性。

优势禀赋资源是发展变化的,各种资源禀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不等量的积累。

资源禀赋积累达到临界点,即已经形成了资源禀赋优势的转化,必须根据变化了的资源禀赋优势来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形成新的有效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得以形成。

假设一:生产函数具有以下形式,具有索洛模型中规定的生产函数性质:y(t)=af(αk(t),βl(t),δre(t))其中y是产出,是k,l和re的函数,k是资本,l是劳动,re是资源,α、δ、β分别是k、l和re的系数。

a 是技术因素,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任何时间,经济生产都是资本、劳动和资源的结合,k、l和re不同组合,产生不同的产出量,产出的收益和投入的成本之差是利润。

不同国家不同的生产函数,生产同一产品的成本不同,形成不同的优势产品。

假设二:优势资源禀赋是以该资源禀赋的成本来核算的,各投入要素的成本是该投入的边际产出。

资本就是该时刻的优势禀赋,确定优势禀赋只是第一步。

下一步,需要考察优势禀赋资源的有效性。

只有有效性也符合条件,才能确定以该资源禀赋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性。

假设三:不同资源禀赋有不同的效率,优势资源禀赋带来更大的产出。

资源禀赋在生产中的作用由于外界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同,相同条件下,优势资源禀赋和非优势资源禀赋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优势资源禀赋的作用更大,同样的投入可以带来更多的产出优势禀赋发挥作用需要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配合,外部条件包括制度和政策等因素,优势禀赋的要素配合制度和政策等条件的有利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

各种资源禀赋的效率以其系数表示,即α、δ、β,各系数的值大于等于1。

如前所述,资本是优势禀赋的话,那么,α>1,δ=β=1。

假设四:如果有效性成立,同样的要素投入能产生更多的产出量。

有效性能改变生产函数的边界,使生产函数的边界扩大,在生产函数中以a表示。

有效性是优势资源禀赋发挥作用的关键,只有有效性成立,优势资源禀赋才能被充分利用。

有效性是一个综合因素,包括了一种优势资源禀赋发挥作用的相关变量,制度变量,政策变量,金融市场变量,劳动市场变量等。

制度对经济效率或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制度对信用的影响、对资源流动性的影响、对公平竞争的影响和对产业增长的限制等方面。

政策变量是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的变量组合,政策对包含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的倾斜,政策的倾斜可以使优势资源禀赋以更低的成本和有效的方式结合,提升竞争力。

当有效性发挥作用的时候,a>1,但有效性不能成立的时,a=1。

四、结果我们以中国的数据来检验上述理论,具体数据请参考表1。

表1的数据可以发现,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总人口增加38%;国民总收入增加82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82倍;以固定资产总额除以就业人口来表示人均资本,2008年的人均资本为2.23万元;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3倍;2008年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是1978年的403倍;职工平均工资从615元增加到29 22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5倍,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加34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53倍。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数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后面是资源禀赋优势改变的反映。

中国已经从劳动力成本低下的国家转变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的国家,一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生活水平提高,二是由于就业人口的教育程度提高的结果。

中国已经从一个资本欠缺的国家转变到资本相对富裕的国家,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巨额的居民银行存款,使得资本的成本相对降低。

人均资本为2.23万元,资本的成本小于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2.92万元。

根据假设三,资源禀赋的优势以要素的成本来评价的,要素成本的变化意味着优势资源禀赋的变化。

我们必须从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为适应转变优势资源禀赋后的经济结构,调整有效性,发挥新的优势资源禀赋作用,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同样,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有助于缓当前的社会矛盾和当前的经济问题,保持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

五、结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优势资源禀赋有效性的发挥,优势资源禀赋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在特定时间的形成的竞争优势。

这种竞争优势导致了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生产的扩张,通过生产转化为经济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