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材市场的现状、特点、问题及发展趋势一、现状 招商制建材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定与发展,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招商制建材市场兴起,并且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有如雨后春笋。
到九十年代中,已经成为建材流通的主渠道。
到现在为止,全国各类建材市场大约有3000多个,其中具有规模(三万平米以上)的建材市场大约有1000多个,实现销售额大约2500多个亿。
建材、装饰材料的三分之二的流通量是通过这类市场实现的。
它为建材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招商制建材市场,当前正处在改造、提升、创新的发展阶段。
1996年我国第一家建材超市在天津开业,这是一种全新的业态。
随之,东方家园、好美家在北京、上海落成。
之后,国外流通资本进入中国,英国的百安居、德国的欧倍德、法国的乐华梅兰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开业。
我国的建材超市来势凶猛。
到现在为止,在全国已形成几大系统,上百家单体店,市场份额已占10%左右。
当前,我国的建材市场正处在一个大开放、大变革、大整合、大发展的历史时期。
二、特点 1、建材市场的发展由数量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原计划经济的流通体制和流通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代之而兴起的是摊位式的招商制市场,98年前,我们多次举办研讨会,为之鸣锣开道、推动发展,使之星罗棋布于全国。
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提高市场的运行质量就成为更好地满足建材流通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关键。
提高市场运行质量的重点在于加强管理与管理创新。
为推动这项工作,99年,我们主要抓了建材市场规范化管理试点、举办小型研讨会,总结经验。
2000年初,在南京召开了“全国建材市场规范化管理”研讨会,制定了“全国建材市场规范化管理纲要”,开展了“创建全国规范化管理建材市场”活动。
2000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建材市场规范化管理”现场经验交流会,并为6家“规范化管理”建材市场授牌,从而在全国掀起了“创建全国规范化管理建材市场”活动的高潮。
2002年,结合国家十项强制性建材环保标准的出台,我们在全国开展了“创建绿色建材市场”活动,进一步创新市场管理、提高运行质量。
在加强建材市场规范化的浪潮中,建材市场的管理,出现了两个新特点: 一是由物业管理型转向了经营管理型。
主要特征,市场主办者,由主要出租场地,收取租金,管理物业,转向了经营市场,注重广告宣传、树立市场形象、诚信经营、搞好服务、信奉两个上帝,千方百计把市场办火。
主要口号措施:“先行赔负”、“无因退货”、“全市最低价”,送货上门、配送服务、环保装修,设计、装修、材料一条龙服务。
二是出现了“市场化经营、商场化管理”的模式。
主要特征,经营场所精心装修,商品按类分区经营,商品布货讲究,商品明码标价,购物环境改善,业务员培训上岗,统一着装,文明用语。
商场化管理的制高点是统一收银,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地一些市场实现了统一收银。
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和中央九部委关于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建材市场的精神,提高建材市场的运行质量、规范化管理水平和业态提升,2004年中国建材工业协会在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双创建”(创建规范化管理市场、创建绿色建材市场)活动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创建全国星级建材市场”的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建材协会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得到很多建材市场的响应。
星级市场对市场不是单项指标要求,而是综合要求,包括经营规模、经营场所及设施、消防安全、经营管理、服务体系、企业文化、市场信息化、基础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指标评价。
现在已有北京居然之家金源店、天津环渤海、长沙万家丽、红星美凯龙北京店、闽南建材第一市场获得五星级建材市场殊荣。
它在推动建材市场规范化管理、业态提升、健康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们在2000年制定的“全国建材市场规范化管理纲要”和2004年制定的“全国星级建材市场条件”的基础上,受国家商务部的委托,正在制定“建材家居市场建设和管理技术标准”,已通过专家审定,报送国家商务部审批,有望今年出台。
建材市场标准的出台,将标志着我国建材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业态上,推位式的招商制建材市场向着商场化市场、购物中心方向发展。
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流通资本的相对集中和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快速提高,那种初级的摊位制市场向着商场化市场、购物中心方向发展。
商场化市场主要特征是商厦式的经营场所,商场化管理的市场,基本上是单一的市场业态——大卖场。
如北京的兰景丽家大钟寺、环三环家居折扣店、西安的现代大明宫、南京的金盛、上海的好饰家、常州的红星美凯龙和正在建设的嘉兴好一家等等。
家居购物中心,主要特征是经营场所的建筑档次高、设施现代化、经营商品品牌化,大卖场、专卖店、超市多业态结合。
如北京的居然之家、天津的环渤海、正在建设中的重庆铠恩、湖北的大武汉等。
为了推动全国建材市场的提升和业态创新,从2001年起,我们每年秋天都举办一次“中国建材市场高峰论坛”,每届一个主题,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抓住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
请专家、领导、市场总裁、高层管理者共同研讨、交流经验、交换信息。
这几年的中国建材市场高峰论坛,对我国建材市场的提升和业态创新起了推动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3、在经营方式上,招商制市场向着连锁经营方向发展。
各店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等等。
比如,常州的红星美凯龙,在全国各地已开业二十几家店,计划开100多家店,实行连锁经营,北京的居然之家在北京已开了五家店,现正在向外扩张;爱家家居在北京也有四五家店,天津的环渤海也有异地店,都实行连锁经营,形成规模。
4、招商制建材市场的经营范围已突破建筑结构材料、基础材料、装修装饰材料的范围,扩展到家具、厨具、卫浴、洁具、灯饰、布艺、家电和其他家居用品、饰品等等。
很多建材市场命名为“建材家居市场”、“家居建材购物中心”、“家居建材购物广场”,有的就叫“家居折扣店”等等。
5、专业批发大市场形成产业链。
如闽南石材市场、南浔板材市场。
在闽南石材市场的带动下,出现了500多家石材加工企业,其中有20多家为国外引进技术、设备的现代加工企业;在南浔板材市场的周边形成了上千家人造板材、家具生产企业。
6、新概念——世纪宅,在天津环渤海建材市场落成,投入展示经营。
它占地5000平米,采用上百种新型房建材料、绿色材料搭建了6栋1:1实景智能房和完整的园林环境。
这是一个新型设计、施工、新材料、绿色材料、智能化整体房屋的展示平台。
可以出售整体房屋,也可以出售部分房屋,还可以出售设计、施工、材料等等。
这是建材市场的新发展,值得关注。
7、市场竞争激烈、优胜劣汰。
市场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业态之间(主要是建材超市与摊位制市场)的竞争,同时表现同业态内的竞争;不仅表现内资市场与外资市场之间的竞争(从去年12月16日起,中国零售市场全面开放),同时表现在外资市场与外资市场,内资市场与内资市场之间的竞争,错综复杂、纵横交错、内外纷争。
这种竞争推动了市场的发展,提升。
在竞争中,那些有实力的,在管理、经营、服务、业态不断创新的老市场得到长足进步、发展、蒸蒸日上。
在竞争中,一大批起点高、规模大、功能全、业态新、有特色的新市场拔地而起。
而另一方面竞争也是很残酷的。
我国的建材市场在数量上已经饱和,有的地方出现过剩,但是蛋糕就那么大。
去年下半年,我们对天津、沈阳、重庆、成都、太原、济南、杭州等七个城市进行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在竞争中大约有25%的市场亏损,有的濒临倒闭,有的转业。
三、问题 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1、缺少规划、无序发展。
在全国各地有普遍性。
我们在上述七个大城市对市场管理者,经销商、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规划不好,应加强的占81%,原因是建材流主管部门、规划部门、工商管理等部门缺少协调;对市场需求、市场布局、数量、业态缺少研究、指导;缺少市场成立的听证、论证、准入等制度。
2、规模小、分散。
从上述七个大城市的调查,经营面积不到一万平方米的建材市场点58%。
三万平方米以上的仅占18%。
沈阳市有74家建材市场,不到一万平方米的市场有57家,三千平方米以下的市场竞有50家。
建材装饰材料品种多、重量大;经营既要展示,又要仓储,没有规模是不行的。
3、业态落后、现代化水平低,流通方式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而现代流通方式又能推动生产的现代化,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从整体看,我国建材市场的业态还是比较落后的。
据七个城市的调查,从市场数量上,建材连锁超市只占4.5%左右,商场化市场和购物中心占5.2%左右,90%还是那些初级的摊位制市场。
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推进市场业态的创新提升,以满足建材工业、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提高和发展的需要。
4、管理不善,亏损面大。
从全国来看,由于宏观和微观的管理不善,市场的经营不景气、经营亏损的面较大。
值得关注,值得思考。
据七个城市的粗略调查,经营微利、维持型的市场占48%,经营亏损型的市场占25%,真正盈利型的办得好的市场只占27%。
5、信誉形象不好,产品质量、价格管理不到位。
有些摊位制市场信誉形象不好,管理粗放、经营环境差、经营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绝。
管理中突出的问题是产品质量价格管理。
在上述七个城市中,对市场管理者、消费者、经销商三种人的问卷调查反映:竟有62%的人对市场的产品质量价格管理不满意。
有22%的人认为商品质量不好,不少人反映假冒伪劣产品多,对市场产品价格不放心,怕挨宰。
这需要狠抓市场规范化管理。
在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经营场所改善上下功夫,要不断的调整,推动提升与发展。
四、趋势: 1、几种市场业态将长期共存,摊位制市场将长期存在并不断提升。
当前建材市场的几种主要业态摊位制市场(包括以零售为主的和以批发为主的)、商场化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超市将长期共存。
这主要的原因是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流通资本相对集中的程度,居民收入对市场需求的水平决定的。
这些因素都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质的变化。
因此,摊位制市场将会长期存在。
但是它需要不断的提升、改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问到当前几种业态形式最有竞争力的是哪种业态:50.6%的人认为是摊位制批发市场。
问到摊位制市场将会存在多长时间:60. 5%的人认为会长期存在,至少10年以上。
2、商场化市场、主题购物中心在大中城市,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将会得到较快的发展。
这主要原因是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后的这十几年,经济快速发展,流通资本相对集中,人民生活不断提高,需求不断增长所趋使。
列几组数字: 1990年 2004年 增长 GDP 18547.9亿 136515亿 7.36倍城镇人均收入 1510.2元 9422元 6.24倍农村人均纯收入 686.3元 2936元 4.28倍居民储蓄 7119.8亿 119555亿 16.8倍城镇恩格尔系数 54.2 37.7 减少16.5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统 58.8 47.2 减少11.6个百分点 根据世界粮油组织的标准,恩格尔系数低于30%为最富裕,30—40%为富裕,40—50%为小康,50—59%为温饱,60%以上为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