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议论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议论文阅读指导与训练》导学案姓名:考号:得分:主备教师:陶又德学习目标:1、复习识记议论文相关知识;2、了解中考议论文出题类型及考点;3、通过例题解读明了答题方法;4、训练巩固掌握议论文阅读解题方法。

学习过程:一、议论文相关知识识记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实用文体。

政论文、评论、杂文、文艺短评、读后感、观后感、杂感、演讲稿等均属议论文。

2、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其中论据包括道理论据和();论证方法主要有()()( )()。

3、议论文结构包括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也即提出问题――()――()。

二、阅读明确议论文出题类型及考点(边读边画)课标要求初中生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综观中考议论文阅读题的选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操守励志类一般选用“道德情操、思想品质、意志毅力、行为习惯、兴趣心态”等内容的课外文段作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校正行为,明确方向,树立理想,养成习惯,坚定信念。

如:2009年的河北省题《读书杂谈》、重庆市题《我们为什么活着》、江苏南京题《论友谊》等等;2008年的山西省题《让有些话穿耳而过》、南宁题《习惯的力量》、湖南长沙题《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等等;2007年的河南省题《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江苏无锡题《愉快是基本标准》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此类文段侧重于评价学生阅读理解、语言运用、感悟评价能力,且多以主观型开放性试题为主。

二)时政热点类一般选用某一篇阐述对当今社会生活的热点、民从众关注的焦点或盲点问题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民生。

如:2008年乌鲁木齐题《举国哀悼闪耀人性光辉》就针对中国政府对汶川地震死难者降半旗致哀一事表明作者的观点;2007年的兰州《粉丝是一种公害》、山东威海《大国的随想》、湖北荆州《中国能占领多少“知识领土”》等就是针对追星现象、大国主义以及创新意识来发表观点的。

此类文重在评价学生的理解、分析、探究、拓展迁移能力。

主客观题兼用,以主观题为主。

三)文化学术类一般选用古今中外文化领域中的问题发表观点,引导学生挖掘内涵,传承知识,古为今用。

如:2009年湖北武汉题《椅子改变中国的文化》等,此类题主要重于理解和语言的运用考查。

议论文设题一般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一、有关论点、标题的题目;二、分析论据类型和作用的题目;三、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四、分析议论文语言的题目;五、分析议论文结构方式的题目;六、联系文本生发感悟的题目。

三、典型例题解析:(学法指导:读题思考,看答案归纳一般出题方式及答题策略,熟练应对各种题型。

)2008年甘肃兰州真题展示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珍惜“有效期限”游宇明①曾经欣赏过台湾漫画家几米一幅题为《有效期限》的漫画,画的中心是一片浅绿的水,上部有一些叶片粗大、开满了紫花的藤儿,中间偏下是两块石头,大石头上坐着一大一小两个人,小石头上蹲着一只好奇的小青蛙,左下角一只小纸船正悄然无声地驶来。

旁边有诗云:“一艘小纸船,悠悠地飘过来,吸饱水分,渐渐沉没。

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

”②我们喜欢梅花,是因为它独自绽放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喜欢菊花,是因为它只是微笑在金色的秋日。

假若世界上的花朵没有有效期限,我们对花的那份期待和感恩就会大打折扣。

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③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

父母可以陪伴你的上半生,却无法呵护你的下半生;儿女能够陪伴你的下半生,却不可能参与你的上半生……你无法在所有的时空里称心如意拥有你想要的全部天伦之乐,就像一只鸟儿无法在每一个季节都拥有自己优美的歌喉。

于是,有了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有了“香九龄,能温席”的孝行;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慨叹……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全过程,充塞着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④珍惜梦想的“有效期限”。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有了梦想却不为之付出真诚的努力,梦想便会成为空想。

以强国梦想为追求的屈原,用血泪凝结成千古传诵的《离骚》;以济世救人为目标的李时珍,踏千山尝百草著成鸿篇巨著《本草纲目》;视科学研究为生命的居里夫人,历经十二年的努力,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克镭……梦想的“有效期限”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⑤珍惜生命的“有效期限”。

庄子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

因此,司马光用警枕提醒自己珍惜时间,雨果剃去了头发和胡须来拒绝浪费生命;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不间断的工作上……生命向我们昭示这样的真理:越是害怕时间消失的人,他们的脚步走得越远,生命的半径越大;越是觉得时间过剩的人,他们的世界越小。

⑥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这是大自然不可移易的规律,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珍惜。

2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证的?(3分)23、第①段引用几米漫画及小诗的作用是什么?(1分)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24、选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4分)答案解析22.答案: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期限,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从三个方面来论证:珍惜亲情、珍惜梦想、珍惜生命。

解析: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论点和论证层次的提炼归纳能力。

解题思路文章先论证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有“有效期限”再论证我们要珍惜有效期限。

第①②两段论证了前者,③~⑥段论证了后者,并从三个方面论证。

误区警示误答为“珍惜‘有效期限’”。

对论点的归纳能力,是阅读议论文的基本能力,要掌握论点归纳的方法和技巧,结合文章结构来分析。

23.答案: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论点。

道理论证、事例论证、比喻论证。

解析: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开头段作用的领悟及论证方法的判别能力。

解题思路文章开头引用小诗这是议论文提出论点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能激发兴趣,引起对所提论点的重视。

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根据文中论据来判断即可。

误区警示本题考查提出论点的方法和论证方法,针对性强,应掌握这些基本的常识。

24.答案示例:庄子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

”这个句子是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时间过得飞快的含义,告诉人们应珍惜光阴。

我们现在已初中毕业,回想刚入初中的生活,犹如昨天,但不觉三年已过去,我们也应珍惜时间,抓住今天。

解析: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品味能力。

解题思路首先要明确的写一个句子,从形式到内容对它进行赏析,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误区警示误答为①没写句子,直接就联系生活谈起感受来;②选择句子平淡,无法深入挖掘;③仅就句子本身进行赏析,没有联系生活实际。

基础点击1、优美的语言需要修辞扮靓①我们喜欢梅花,是因为它独自绽放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喜欢菊花,是因为它只是微笑在金色的秋日。

(拟人,用“独自”“微笑”等字眼赋予梅菊以人的精神特质,生动地突出其不屈与乐观的风貌。

)②你无法在所有的时空里称心如意拥有你想要的全部天伦之乐,就像一只鸟儿无法在每一个季节都拥有自己优美的歌喉。

(比喻)③旁边有诗云:“一艘小纸船,悠悠地飘过来,吸饱水分,渐渐沉没。

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

”(引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引出论点。

)2、从古今中外撷取事例构成排比①司马光用警枕提醒自己珍惜时间,雨果剃去了头发和胡须来拒绝浪费生命;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不间断的工作上……(司马光是宋代史学家,他的警枕实际上是一根圆木,夜里翻身,圆木滚动,提醒自己醒来读书;雨果是法国文豪,成名以后事务繁多,于是剃掉半边头发和胡须,闭门谢客;鲁迅有句名言: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

这里巧妙地把道理论据转化为事实论据,对我们写作也是一个借鉴。

)②以强国梦想为追求的屈原,用血泪凝结成千古传诵的《离骚》;以济世救人为目标的李时珍,踏千山尝百草著成鸿篇巨著《本草纲目》;视科学研究为生命的居里夫人,历经十二年的努力,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克镭……3、恰到好处引用名言妙典①父母在,不远游――出自《论语》中的《里仁》,原文是: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

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方,在这里是指方向,地方,处所。

②香九龄,能温席――出自《三字经》。

香:东汉人黄香,据说他九岁就懂得孝顺父母双亲,冬天临睡前给父母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啊。

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孔子集语》。

原句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意思是:树想静静地呆一会,可是风却让他不停地摇曳。

当你想赡养双亲,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

④庄子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

――“白驹过隙”出自庄子的《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郄,忽然而已。

”“若”,好像;“郄”同“隙”;“忽”,一会儿,指很短的时间;“然”,指……的样子;“而已”,罢了。

整句意思是人生活在世界上,就象白色的骏马在很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一样,不过很短的时间罢了。

后来,人们多用“白驹过隙”劝戒人要珍惜光阴,努力向上,或者劝别人及时行乐。

四、自评巩固一)09山西太原省题阅读议论文,完成13~17题。

(14分)阅读就是阅世①1978年,我16岁,正当少年。

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读过的书是可以跟人一辈子的。

所以,类如浮士德的永恒冲动,曼弗雷德的孤高厌世,还有哈姆雷特的不断怀疑与反省,成为我日后一再提及的永恒记忆。

当然,那样年代中的成长并不轻松。

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贫瘠,都使人脆弱而易感。

读书无疑加重了这种感触的分量。

但当时的感觉,生命本来就需要伤感的滋养。

有时对一个情节乃至细节,可以乐至沉酣,又转生悲凉;有时对一个人物及其结局,可以忧郁入深,又反为旷达。

这种情绪转换带出的刺激与快感,难以言说。

②今天的孩子,二十多岁了,通常还幼稚率薄。

听说狄更斯们可以为一个街区的拐角写去几千字,就问:写一些这样的文字,有什么意思?还有,像罗曼·罗兰这样,让克利斯朵夫与安多纳德错失在两列相向而开的火车上,一如自己玩剩下的小把戏,怎么看都不像是有创意的安排呀。

③其实,快乐满足的仅是感官,经典满足的才是心灵。

每次与经典相遇,其实都是与人性照面,与自己交谈。

这一点,他们能知道并愿意知道吗?特别是,当他们的阅读通常不再及此,并因这种不及,不再认为经典之于人生有多重要的时候。

④结果自然是令人担忧的。

许多孩子除了在中学文学课上读过一些经典(通常是快读速读),在电视上看过一些经典(通常是戏说歪说),再没有开卷有益的经历;杜威视读书为探险,法朗士视读书为壮游,但孩子们只拿书作消遣;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但他们把与书交谈的时光变成了游戏的时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