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弦公式的巧用
1AO AO AO 12αθααθθθθθ2 如图: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为,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A B ,A C 为平面内异于A B 的直线,
A B 与A C 的夹角为,与A C 的夹角,则有:cos =cos cos
该公式本质上反映了线面角与线线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本质特征是由两个平面互相垂直,两个平面内的三条直线所成角的定量关系。
在处理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的问题时效果明显。
下面通过近年高考试题予以说明。
例一: (2005全国卷I 第18题)
已知四棱锥P-ABCD 的底面为直角梯形,AB CD ∥,
⊥=∠PA DAB ,90 底面ABCD ,
且PA=AD=DC=
2
1
AB=1,M 是PB 的中点。
(Ⅱ)求AC 与PB 所成的角;
常规解法:过点B 作BE//CA ,且BE=CA ,则∠PBE 是AC 与PB 所成的角. 连结AE ,可知AC=CB=BE=AE=2,又AB=2,所以四边形ACBE 为正方形. 由
PA ⊥面
ABCD
得∠PEB=90°在
Rt △PEB
中
BE=
2,PB=
5,
.510cos ==
∠∴PB BE PBE .5
10
arccos 所成的角为与PB AC ∴ 析:已知条件中有PA ⊥底面ABCD 若使用三余弦公式则:PB 在平面ABCD 上的射影AB ,
222210
cos ,cos 22
55
5PBA BAC AC PB ∠=
∠=
=
∴与夹角的余弦值= .5
10
arccos
所成的角为与PB AC ∴ 评:只要找到三线的夹角即可,无需作图求解。
例二(2006福建卷)如图,四面体ABCD 中,
α
A
C
B
O
A
B
M
D
E
O
C
O 、E 分别BD 、BC 的中点,CA =CB =CD =BD =2 (Ⅰ)求证:AO ⊥平面BCD ;
(Ⅱ)求异面直线AB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 常规方法
方法一: (I )证明:连结OC ,,.BO DO AB AD AO BD ==∴⊥
,,.BO DO BC CD CO BD ==∴⊥ 在AOC ∆
中,由已知可得1,AO CO ==
而2,AC = 222,AO CO AC ∴+= 90,o AOC ∴∠=即.AO OC ⊥
,BD OC O = AO ∴⊥平面BCD
(II )解:取AC 的中点M ,连结OM 、ME 、OE ,由E 为BC 的中点知ME ∥AB,OE ∥DC ∴直线OE 与EM 所成的锐角就是异面直线AB 与CD 所成的角 在OME ∆中,
11
,1,222
EM AB OE DC ==
==
OM 是直角AOC ∆斜边AC 上的中线,
1
1,2OM AC ∴==
cos OEM ∴∠= ∴异面直线AB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为 方法二:
(II )解:以O 为原点,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1,0,0),(1,0,0),B D -
1(0,0,1),(,(1,0,1),(1,22
C A E BA C
D =-=-
.2cos ,,4
BA CD BA CD BA CD
∴<
>=
=
∴异面直线AB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为arccos
4
由(Ⅰ)知:AO ⊥平面
BCD ;AB 在平面平面BCD 上的射影在BD 上
1
cos 22ABD CDB ∠=
∠=∴异面直线AB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为
y
例三(2006湖南卷)如图,已知两个正四棱锥P-ABCD 与Q-ABCD 的高分别为1和2,AB=4.
(Ⅰ)证明PQ ⊥平面ABCD;
(Ⅱ)求异面直线AQ 与PB 所成的角; (Ⅲ)求点P 到平面QAD 的距离.
解法一: (Ⅰ).连结AC 、BD ,设O BD AC = .
由P -ABCD 与Q -ABCD 都是正四棱锥, 所以PO ⊥平面ABCD ,QO ⊥平面ABCD .从而
P 、O 、Q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所以PQ ⊥平面ABCD . (II )由题设知,ABCD 是正方形,所以AC BD ⊥. 由(I )知:231223,3,cos ,cos 33
3
AO PB AQO BPO ==∠=
=
∠=∴AQ=22 从而异面直线AQ 与PB 所成的角是3
arccos
9
. 例四(2006江西卷)如图,已知三棱锥O ABC -的侧棱
OA OB OC ,,两两垂直,且1OA =,2OB OC ==,E 是OC 的中点.
(2)求异面直线BE 与AC 所成的角; 常规方法
: 取OA 的中点M ,连EM 、BM ,则
EM ∥,AC BEM ∠是异面直线BE 与AC 所成的角. 求得:22221517
,5,.222
=
==-==+=EM AC BE OB OE BM OM OB 22222
cos ,arccos .255+-∠==∴∠=⋅BE ME BM BEM BEM BE ME
(2,0,0)(0,1,0)(2,1,0),(0,2,1).=-=-=-坐标法EB AC cos <,EB AC >22
,555
-=
=-⋅所以
Q
B
C
P
A
D
A
O
E
C
B
异面直线BE 与AC 所成的角2
arccos 5
.
利用三余弦公式求解:BE 在平面AOC 上的射影OE=1,BE=5,
525cos ,cos 55BEO ACO ∠=
∠=所以异面直线BE 与AC 所成的角2arccos 5
. 立体几何中的计算,尤其是客观题的解答,如果过分依赖坐标法这个“鸡肋”将阻碍立体几何对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阻碍“降维”转化思想方法的形成,从而削弱立体几何应有的思维训练价值。
同时,让我们抓住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指导我们进行高考备考。
附:练习
1.(全国Ⅰ•理•7题)如图,正四棱柱1111D C B A ABCD -中,
AB AA 21=,则异面直线11AD B A 与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51
B .52
C .53
D .5
4
2.(全国Ⅱ•理•7题)已知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侧棱长与 底面边长相等,则AB 1与侧面ACC 1A 1所成角的余弦值等于( ) A .
6
4
B .
10
4
C .22
D .32
3(北京•理•16题)如图,在Rt AOB △中,π
6OAB ∠=,斜边4AB =.
Rt AOC △可以通过Rt AOB △以直线AO 为轴旋转得到, 且二面角B AO C --是直二面角.D 为AB 的中点. 则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 (6arccos 4
) (6cos cos cos cos cos 4
6
4
COD AOD ππθ=∠⨯∠==)
4(2008 四川延考理16文16)已知90AOB ∠=︒,
C 为空间中一点,且60AOC BOC ∠=∠=︒,
则直线OC 与平面AOB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22
O
C
A D
B
E
O
Q
E
N
M A B
D
C
O
P
A
B
C D
A 1
B 1
C 1
D 1 O
5(2008安徽卷理18)
如图,在四棱锥O ABCD -中,底面
ABCD 四边长为1的菱形,4
ABC π
∠=,
OA ABCD ⊥底面, 2OA =,M 为OA 的中点,N 为BC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AB 与MD 所成角的大小 3π
6(2008福建卷理18)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 面PAD ABCD ⊥,侧棱PA =PD =2,底面ABCD 为直角梯形,
其中,O 为AD 中点.则异面直线PD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
6
arccos
3
7(2009年上海卷理)如图,若正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的底面连长为2, 高为4,则异面直线1BD 与AD 所成角的大小是_________ (结果用反三角函数表示).6arccos 6
8(2010全国卷1文数)(9)正方体ABCD -1111A B C D 中,
1BB 与平面1AC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 ) 23 (B )33 (C )23
(D )63
11,BB DD ∥设O 为正三角形1ACD 的中心,
则1OD D ∠即为所求
11116cos45cos cos cos cos 3cos30
CD D CD O OD D OD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