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咏流传

经典咏流传

一1诗句:xx铜官窑瓷器题词xx·佚名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2背景: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出土了唐代铜官窑瓷器。

瓷器上的题诗,引起了文学爱好者的热烈关注。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是瓷器题诗中极为感人的一篇。

刻骨铭心的相恋,海誓山盟的真爱,也许由于海角天涯的分离,也许因为人为藩篱的阻隔,此情此景,只能在诗中倾诉;此心此恨,只有在梦中相许。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梁祝传奇,千古传颂,也许就是这首诗的故事版本。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给我们带来的是一段感动,一丝慰藉。

2故事作为《梁祝》首位钢琴伴奏缩谱编写者与首演者,现年88岁的巫漪丽用59年的时光在琴键上倾诉了这个中国最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这位老人着盛装缓缓地一步步走向钢琴,一双刻满岁月沧桑的手缓缓地抚上琴键。

当第一个音符倾泻而出,强大的生命力喷薄而出,冲击着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彷佛琴凳上坐着的并不是一位耄耋老人,而是一个对钢琴饱含热爱的“少女”。

“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曲中深意融化在老人家的一段段旋律之中。

一曲罢,全场肃立鼓掌。

88岁老人手捧鲜花,感慨落泪。

匠心、初心都汇聚成一份真心,在这首洋溢着生命华彩的永恒经典里,她永享芳华。

“我一辈子想着跟音乐作伴儿,不求闻名于诸侯。

”自从6岁那年听到了美国电影《子夜琴声》中肖邦的《即兴进行曲》,巫漪丽与钢琴便达成了一生的相守与默契。

天赋异禀的她学琴第一年,就在全沪儿童音乐大赛中一举夺冠。

9岁起便师从意大利著名音乐家梅百器,18岁那年,凭借《贝多芬协奏曲》一战成名,24岁时成为北京中央乐团第一任钢琴独奏家。

……这位老人一生极富盛名,然而老人家却表现得极为淡泊。

当有人问及巫漪丽“您认为您目前处在«梁祝»中的哪个阶段?”她说“刚刚破茧。

”后来有一天再次被问起:“你为什么收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学琴?”巫老师也是从容不迫地说:“音乐不是炫耀才华的,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于是问题又有了新答案,“你现在已经到了化蝶的阶段了”她淡淡地笑着说:“可能吧。

”老人家总是说:“我一辈子想着跟音乐作伴儿,我们这些人就是老知识分子,不求闻名于诸侯。

”比起成就自己,她更愿意创造经典。

巫漪丽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回忆贺绿汀老先生的话:“中国钢琴作品一定要演奏好,如果不演奏好,那就只能永远停留在纸上。

”巫漪丽老人亦是永恒的经典。

她背后的人生与亘古绵延的文化传统相连接,芳华璀璨,经典永流传!二1诗句:《苔》清·xx“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故事这首20字小诗《苔》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庾澄庆和曾宝仪,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我觉得这群山里面的孩子所拥有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可是他们却有着最纯真的爱。

”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

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

于是,种子种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

与其说是乡村教师梁俊选择了《苔》,不如说是袁枚的《苔》选择了梁俊。

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省石门坎。

2年的乡村教书时光对他们而言是快乐的,因为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们。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遇见梁老师则是一种幸运。

梁俊骨子里的文人风骨让他坚信: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

于是,他尝试唱着古诗弹着琴,一首把它记录下来。

“我发现,原来我也是可以做一些事情。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

在我心中,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找到生命的价值,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

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

”“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乌蒙山,不能教他们一辈子。

起码要让孩子们想我的时候,能够唱出这首诗。

”梁俊老师怀揣着这一信念,为大山中的孩子们谱写了一本最棒的教材。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所说:因为有了梁俊老师,这些孩子们才能如牡丹一般快乐而富有光彩地绽放。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也深受触动:“平凡而卓越才是教育的根本,而艺术也要做到平凡而卓越。

这才是艺术的根本方向。

”除了《苔》,梁老师在2年的支教生涯中,为孩子们带来了100多首诗词。

其中50首谱成曲,在大山里回响。

2月16日晚《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在短短数分钟内,让这首《苔》的传播度超过了300年总和。

乘着音乐的翅膀,它还将流传到更宽广更久远的地方。

这正是《经典咏流传》的使命:发掘浩瀚经典里的璀璨明珠,让它们穿透历史,再次照亮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让更多人看到在中国还有很多的“梁老师”,也有很多大山里的孩子们像歌里唱的那样: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

为什么只有20个字的一首小诗,却听的让我们热泪盈眶,久久难忘?因为它不光是写给梁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它也是写给你我,写给绽放在天地之间的,每一个平凡又尊贵的生命。

三1诗句《春晓》xx·xx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背景:《新学堂歌》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晚年为孩子创作的“谱诗成曲”的儿歌系列,历时13年,共50首。

每一首极具中华都极具文化特色,成为了儿歌音乐启蒙和国学启蒙不可或缺的理想教材。

2007年开始,《新学堂歌》就已经在国内部分学校进行推广。

这些歌曲不仅保留了谷老师作品旋律优美且易学易唱的特点,更抓住了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在清新的旋律中,让孩子与古代圣贤轻松对话,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谷建芬也曾说过:“创作《新学堂歌》比我之前的创作都有意义。

”3故事现年82岁的谷建芬老师,是中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

她创作了上千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可以说大部分中国人,都在她的歌曲陪伴下成长。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当孩子们用纯粹且清澈的童声演唱了三首《新学堂歌》后撒贝宁因为一句“慈母手中线”而热泪盈眶,在场的观众也都极为动容。

大家带着对作品的敬意,起立鼓掌,向这位真正的大师致敬。

《经典咏流传》中,谷建芬老师谈起了自己创作儿童歌曲的缘起。

一位朋友告诉她“你看现在的孩子都没有歌唱了”于是,2005年开始,70岁高龄的她便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创作中谱诗成曲,给孩子创作经典。

谷建芬老师总说:“要为孩子们留下歌曲,要让他们在歌声中长大。

”13年50首歌曲,平均每年4-5首,每首大概费时3个月,可见谷建芬老师对待每一首作品都不曾马虎。

写了20首的时候,丈夫担心她身体状态,劝她“写得差不多了,就停停。

”可是谷建芬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坚持创作,即便熬到凌晨四点,东方发白,谷建芬老师对待给孩子们的歌曲依旧是一丝不苟。

50首只差一首,遭遇人生双重打击,依旧为经典传承热血创作。

转眼到了2016年,在歌曲创作到第49首时,谷建芬老师的生活却遭受了极大变故。

相濡以沫的丈夫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

隔8个月后,小女儿又因为脑出血突然地离开了她。

接连的重创让谷建芬老师十分痛苦,她甚至变得不会弹钢琴了。

50首就差一首完稿,可是却怎么也写不出来了。

“老伴,女儿走了以后,我不想写,但是写什么我也不知道。

”回忆起往事谷建芬老师眼中含泪。

然而即便遇到这样的打击,谷建芬老师也没有因为悲伤而忘记自己的使命。

有一天,她遇到了两句话:“有种幸福叫放手,有种痛苦叫占有。

”谷建芬老师豁然开朗,决定将痛苦搁下,幸福地放手,于是她又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终于在2017年的时候完成了50首《新学堂歌》。

已是耄耋之年的谷建芬老师,还是没有想过停笔。

“我想我还要努力的写下去,有音乐陪着我,我一生绝对会长久地走下去。

”四陕西方言和800年古琴,让一首盛唐离愁绝唱穿越千年打动你1诗句:《送元二使xx》xx·xx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故事一首盛唐古诗的离愁别绪唱哭亿万中国人。

曹轩宾通过《经典咏流传》舞台,给千万中国观众带来了穿越时空的声音,。

一架古琴,一首小诗,瞬间让人进入到那个大漠风沙的画面里,给人以一种箫瑟的感觉。

千年以前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感,仿佛也浓缩在了这首小诗里,让人禁不住感动落泪。

一首千年绝唱何以能打动人们?原因在于诗的灵魂,在陕西方言和音乐韵律之中被唤醒。

这首《别君叹》,别出心裁地融入陕西话的韵。

陕西话为关中方言,是秦腔的标准唱音。

陕西自古帝王都,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历经十三个朝代,两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

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关中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

诗人王维送别友人所在的渭城,正是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南部。

此地将关中方言作为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曹轩宾将《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歌用关中方言读来,让我们更能体会诗中况味。

著名古琴演奏家赵家珍此番带来的古琴,是南宋流传至今仅存的数把古琴之一。

它文化底蕴和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

虽然音响不是那么宏大,但是哀而不衰,蕴而不浓。

这首《流水》曾在2008年由嫦娥一号搭载,被送上了太空,让中华优秀文化的优美声音在宇宙中徜徉。

实际上,在1977年,美国发现者号宇宙飞船就已搭载这首曲子。

所以说古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瑰宝。

它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抒怀寄情、传承经典的重要象征。

但凡古琴声一响起,所有的语言都显苍白。

歌声中听到一个大时代人类的渺小。

五生命最珍贵的是过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去体会生命,就是现在!1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故事(创作者)这四句诗词,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很熟悉。

其中道理,谁都明了。

但可能正因为“太熟悉”,有时我们却似乎忽略了它“并不难懂”的价值和意义。

2017年夏末的一个傍晚,一个小饭馆的屋檐下,我和10岁的女儿发现了一个燕窝。

那里面,有四只可爱的雏燕,它们张着嫩黄色的小嘴巴,顾盼着它的父母带回食物。

每当大燕飞回来,小燕就争先恐后、叽叽喳喳地叫着。

那叫声,就像女儿婴孩时代的啼哭般。

大燕一次只能喂一只小燕,所以,必须一次次飞出去,飞回来,不断地寻找、衔来食物,喂它的孩子。

我和女儿一起,饶有兴致地仰头看着这平凡却不可思议的一幕,足足有20多分钟。

女儿问我:“飞了这么久,燕子妈妈为什么不歇一会儿?”是啊,大燕飞来飞去,穿梭在电线杆、楼宇、广告牌、行人和车流之间,在这城市之中,它想寻找点喂哺小燕的食物,可能并不容易。

可是它似乎不能允许自己停下来。

一旦停下来,小燕就没有食物;一旦停下来,小燕就不能去学会飞翔;一旦停下来,小燕就不能在即将到来的寒冷秋天,随着大燕一同飞往温暖的南方。

而眼前这看来不起眼,却鬼斧神工的燕窝,也一定是大燕在春日里,用一次次飞行,一次次衔来的泥土,艰难地制作而成。

这样,才会有后来的小燕和舒适温暖的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