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机械类专业
学时:128(讲课114:,实验:14)学分:7
执笔者:曾德江编写日期:2004年4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和新的科学技术做准备。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用途及选择,初步掌握机械零件毛坯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简单力学问题的方法;初步掌握对杆件进行强度个刚度计算的方法,并具有一定似的实验能力;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为学习专业课和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改造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模块一机械工程材料(17学时)
第一单元绪论(1学时)
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新技术的应用。
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
第二单元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基础(10学时)
介绍金属材料的性能、金属学基础、钢的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理解金属材料的性能、金属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了解铁碳合金状态图的应用,掌握金属材料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和适用范围。
第三单元钢铁材料(4学时)
介绍工业用钢、工程铸铁的分类、特点及牌号表示。
了解工业用钢、工程铸铁的分类、特点,掌握工业用钢、工程铸铁的牌号表示。
第四单元非铁金属与粉末冶金金属材料(2学时)
介绍非铁金属与粉末冶金金属材料的分类及牌号表示。
了解非铁金属与粉末冶金金属材料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模块二静力学(16学时)
第五单元静力学基础(5学时)
介绍静力学的基本概念,静力学公理,约束、约束反力与受力图。
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及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的绘制。
第六单元平面力系(19学时)
介绍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建立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式,求解平面力系。
掌握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解决物系的平衡问题。
第七单元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2学时)
介绍平面图形的形心、惯性矩的求解。
掌握平面图形的形心坐标、平面图形的惯性矩的求解。
模块三杆件的基本变形与组合变形(31学时)
第八单元拉伸与压缩(10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拉伸和压缩的概念,求内力的截面法,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轴向横向变形、应变、虎克定律;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计算。
理解拉伸和压缩的概念、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掌握求解内力的截面法、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与刚度计算。
第九单元剪切与挤压(2学时)
介绍剪切和挤压的概念、剪切力和剪切应力,剪切的实用计算,剪切面积的确定;挤压力和挤压应力,挤压的实用计算,挤压面积的确定;剪切和挤压的强度计算。
理解剪切和挤压的概念;掌握剪切与挤压面积的确定、剪切和挤压的强度计算。
第十单元扭转(5学时)
介绍园轴扭转的概念;外力偶矩的计算,园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内力—扭矩及扭矩图绘制;园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园轴扭转时的变形,扭转角,单位长度扭转角,抗扭刚度;园轴扭转的强度条件,园轴扭转的刚度条件,园轴扭转的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的应用。
理解园轴扭转的概念及横截面应力分布规律;掌握外力偶矩的计算及扭矩图绘制;园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园轴扭转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第十一单元弯曲(12学时)
介绍了平面弯曲的概念、直梁弯曲时的内力计算、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画法、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应力及其计算、梁弯曲的强度条件。
理解平面弯曲的概念及截面应力分布规律;掌握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画法、平面弯曲的强度计算。
第十二单元组合变形(2学时)
介绍组合变形的概念与实例;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扭转与弯曲的组合变形的应力分布及强度计算。
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掌握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扭转与弯曲的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模块四常用机构和机械传动(45学时)
第十三单元平面连杆机构概述(6学时)
介绍平面机构的运动副、运动副的分类、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及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
理解平面机构相关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第十四单元平面连杆机构(7学时)
介绍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特点及应用(铰链四杆机构、滑块四杆机构);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极限位置、极位夹角、行程速比系数、压力角、传动角、死点位置)、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演化、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断、平面四杆机构运动特性的分析、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第十五单元凸轮机构(5学时)
介绍凸轮机构的类型、工作原理及应用实例;凸轮机构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凸轮轮廓的设计;
掌握凸轮机构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位移线图的绘制、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
第十六单元间歇运动机构(1学时)
介绍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实例。
了解各种间歇机构在机械与仪表中应用。
第十七单元螺旋机构(1学时)
介绍螺旋机构的类型和应用;螺纹的形成、分类和参数;螺旋机构及运动分析。
了解螺旋机构的类型和应用;掌握螺纹的形成、分类和参数;螺旋机构及运动分析。
第十八单元带传动(5学时)
介绍带传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带传动过程中的受力及失效分析,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带传动张紧与维护。
了解带传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带传动的张紧与维护,掌握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及相关图册的查阅。
第十九单元齿轮机构(14学时)
介绍齿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分类,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主要尺寸的计算;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强度计算、设计方法及润滑;齿轮齿形加工方法;简要介绍了与斜齿、锥齿轮传动的相关问题。
了解齿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分类,斜齿、锥齿轮传动;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主要尺寸的计算、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第二十单元轮系(6学时)
介绍轮系的类型、定轴轮系、行星轮系、混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了解轮系的分类、特点及应用,掌握定轴轮系、行星轮系传动比计算。
模块五联接与轴系零部件(19学时)
第二十一单元联接(3学时)
介绍键联接、销联接、螺纹联接的类型和特点;普通平键的选择计算;螺纹联接的预紧与防松。
了解键联接、销联接、螺纹联接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普通平键的选择计算,螺纹联接的预紧与防松。
第二十二单元轴(6学时)
介绍轴的分类与应用、轴的材料选择;轴的结构设计、轴的强度计算。
了解轴的分类与应用、轴的材料选择;掌握轴的结构设计、轴的强度计算。
第二十三单元轴承(8学时)
介绍滑动轴承及其工作原理、滑动轴承的结构、轴瓦的材料和轴瓦结构;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和类型选择,滚动轴承的计算,滚动轴承的组合结构和润滑、密封与维护。
了解滑动轴承工作原理、结构及轴瓦的材料,滚动轴承的类型、润滑、密封及维护;掌握滚动轴承的代号表示,滚动轴承的轴向固定方法及选择计算。
第二十四单元联轴器与离合器(2学时)
介绍联轴器与离合器的类型及适用场合,联轴器的选择计算及相关图表的查阅。
了解联轴器与离合器的类型及适用场合,掌握联轴器的选择计算。
附:实训内容
项目一、金属材料的拉伸与压缩实验(2学时)
项目二、金属材料的热处理(2学时)
项目三、金属材料的硬度测定(2学时)
项目四、机构测绘与运动简图绘制(2学时)
项目五、机构运动特性分析(2学时)
项目六、范成法加工齿轮(2学时)
项目七、齿轮参数的测定(2学时)
三、学时分配表(见附表)
四、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何元庚,《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家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3、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4、程嘉佩,《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5、胡仰磬,《理论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李培根,《机械工程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7、王军,《机械基础》,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8、曾宗福,《机械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
五、几点说明
1、课堂讲授: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程实验环节相结合的方法,将几种教学方法穿插进行,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此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要求。
2、作业:多采用笔头作业、适当采用习题课集体批。
3、考核方式:采用平时小测验(占10%)、课堂提问及课后作业(占15%)、课程实践(占
25%)、期末考试(占50%)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4、能力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学会静力分析、物系平衡计算和简单工程构件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一般机械传动装置、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标准、图册和规范等)的能力。
5、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工实习。
《机械基础》知识模块学时分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