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一、秦汉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

《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

《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

《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其内容和让题与《离骚》近似。

《九辩》:《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

《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

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

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

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汉成帝时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散体大赋:汉代兴胜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

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

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

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

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

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

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

《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

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

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

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诗经六义:源于《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后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序:《毛诗》对各诗的解说文,又称《毛诗序》,分小序、大序两种。

小序解说各诗主题,列在各诗之首,篇幅均较短。

大序总论《诗经》全体,列在《诗经》第一篇《关雎》的小序之后,篇幅较长。

《诗序》的解说大多牵强附会,给诗篇强加无根据的政治寓义,但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四始: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即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毛诗序》中所提‚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

变风变雅:原出自《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盖指《风》、《雅》中周政衰乱时期的作品,以与‚正风‛、‚正雅‛相对。

‚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

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叙事三体:春秋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合称‚春秋三传‛。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稷下:指战国齐都城临淄西门稷门附近地区。

齐威王﹑宣王曾在此建学宫﹐广招文学游说之士讲学议论﹐成为各学派活动的中心。

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骚体: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

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大诗人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并因此而得名。

这类作品,富于忬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

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

‚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汉乐府:汉代官家掌握音乐的机关叫‚乐府‛,汉乐府就是对汉代由这一音乐机构所收集、编制的‚歌诗‛的称呼,它实际上已经成为文学史上一种诗体的名称。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有名的佳作。

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

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

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汉赋: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

从《楚辞》发展而来﹐并吸取了荀子《赋篇》的体制和纵横家的铺张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