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孟子》
1、《孟子》是记孟子言行的书。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2、《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
3、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庄子》
1、是先秦道家学派庄周所作。
2、《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书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后人以《逍遥游》至《应帝王》七篇为内篇,《骈拇》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 只是片断记录。
《春秋内传》
1、即《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 ,又名《左氏春秋》 。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周易
《盘庚》
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 《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 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 盘庚对其进行说服, 将旧都比作 “颠木”,
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
金文
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兼爱”和“非攻”
1、是战国时代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中心思想和主张。
2、墨子的“兼爱” 、“非攻”的主张,在“强劫弱” 、“众暴寡”的春秋战国《兼爱》 《非攻》篇,逻辑性强,运用具体的事物进行说理,层层推演,有小及大,由此及彼, 语言质而不华,明白易懂。
2、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 “楚辞”称为一部总集
的名称。汉代,辞和赋的概念混淆。
3、《楚辞》的主要形式是楚国民间的巫歌。
骚体
汉代辞与赋的概念混淆,后人为了把楚辞和汉赋区别开来,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 ,如《文心雕 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
2、荀子的政治主张与孟子有同有不同,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兼称霸力,法后王‘与孟子异。
3、荀子著有《议兵篇》 、《劝学篇》《成相》等。 《劝学篇》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通篇用排 偶句法,具有荀子散文的特点。 《成相篇》是韵文,以六句为一章,头二句三言,第三句七言,第四、五句四言, 第六句三言。采用民间说唱的形式。
韩非子
1、是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任法术而尚功利,信赏必罚,排斥仁爱。
3、法家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所以提倡君权神圣,连尧舜汤武一起反对。自秦以后,历代封建专制主义集 权统治的建立,韩非的学说颇有影响。
、“楚辞”、 《楚辞》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1、“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九歌》
1、《九歌》本来是古代乐歌, 《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创作的 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
2、《九歌》共十一篇,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其余每篇各主祀一神。其中有写祭祀中歌舞娱 神的热闹场面和人们对神的礼赞,如《东皇太一》 、《云中君》 、《东君》;有写神与神、神与人相爱的描写,如《湘 君》、《湘夫人》 、《山鬼》;《大司命》、《少司命》、《河伯》或写离愁别绪或写同游九河的快乐,是很好的抒情诗;《国
赋比兴
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 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比兴手法 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至《知北游》十五篇为外篇, 《庚桑楚》至《天下》十一篇为杂篇。
3、庄子是一个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反抗,因此不得不走隐居遗世的道路。他一方面议 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另一方面追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这一思想对后世文人产生 深远影响。
荀卿
1、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一个代表人物。
2、《左传》一书,丰富多彩。主要内容不外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其次则天道、 鬼神、灾祥、占筮、占梦之事。
《春秋外传》
1、即《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而主要在记言,故名《国语》。
2、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战国策》
1、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2、孔子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 、《齐论语》、《鲁论语》 。今通行的《论语》是《鲁论语》 ,是鲁国学 者所传,凡二十篇。
3、《论语》所记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
4、《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其主要的特点则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 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诗三百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 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2、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
3、书名或曰《国策》 ,或曰《国事》 ,或曰《短长》 ,或曰《事语》 ,或曰《长书》 。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 策》,沿用至今。
4、《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极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论语
1、论语是记孔子言行的书,主要是其弟子所记。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
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 《春秋》 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 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 起于鲁隐公元年, 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