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考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考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最根本的任务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4、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的影响。

5、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6、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近代教育特点:教育的国家化、初等教育的义务化、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2)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

(3)教育内容更趋丰富与合理。

(4)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

(5)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现存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礼记》中的一篇),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第一节教育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1)教育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和制约。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决定和制约教育的目的以及学校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还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2)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的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与政治制度(1)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

(2)教育可以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在关键时候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

(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与社会文化(1)文化对教育有制约作用,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人的教育观念以及各种非正式形式的社会文化对人的态度、观念、行为、道德品质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2)教育具有传承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以及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3)学校文化:包含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等,校风则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4、教育与社会人口(1)人口对教育有着制约的作用,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人口的质量制约着教育的质量,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制约着地方教育的规模、结构和层次。

(2)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以及优化人口社会结构的重要手段。

(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对社会具有能动作用,对自身具有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教育与个体的发展1、个人的身心发展,特别是指个体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向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包括内发论、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

(1)内发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完全否定了后天学习、经验的作用,代表人物孟子、费罗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

高尔顿等等。

(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否认了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等。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代表理论:辩证唯物主义。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特点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均)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通常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做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2、教育目的地层次结构包括: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3、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4、教育目的地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1)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从个人本性、本能需要出发,是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孟轲、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2)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构建教育活动的唯一依据,代表人物: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等。

(3)辩证统一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代表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2、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注意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问题,注意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3、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以及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要求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2、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1)德育: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智育:指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

(3)体育:指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

(4)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教育:指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教育。

第四节当代素质教育1、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3、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第四章教育制度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1、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它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与主体。

第二节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欧美现代学制:双轨制(英国、法国)、单轨制(美国)、分支制(“Y”型学制)(前苏联)。

2、旧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未施行;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1922年,“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

3、1951年10月1日,《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包含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学制改革内容: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二十字方针。

计划在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三节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1、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2、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

3、义务教育的开端:1619年德意志魏马邦公布的学校法令。

我国在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义务教育,1986年4月12日全国第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4、“终身教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提出。

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2)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3)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4)学生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人。

2、学生的权利与义务:(1)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等。

(2)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要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

(3)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二节教师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的职业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管理者、示范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等多重角色。

3、教师劳动的特点:具有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长期性和隐含性(间接性)。

4、教师的权利与义务:(1)教师的公民权利:教师依法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2)教师的职业权利:教育教学权、科研学术活动权、管理学生权、获得报酬待遇权、参与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

(3)教师的义务:①教师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②教师的特定义务:遵纪守法、教育教学、教书育人、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权益、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等等。

5、依法执教:要求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

6、教师的职业素养:(1)思想道德素养:思想素养、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专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3)能力素养:基础能力素养(智能素养、言语能力素养)和职业能力素养(教学能力素养、育人能力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素养)。

7、心理素养:包括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等。

8、身体素养:健康的身体状态。

9、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福勒和布朗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分为关注生存(关注各方关系)、关注情境(关注自身教学表现)、关注学生(关怀学生,教师成熟的标志之一)三个阶段。

第三节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教学内容上的接受关系;(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2、师生关系的模式:(1)放任型: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2)专制型: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3)民主型: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3、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师生观;(3)树立教师威信;(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5)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