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阅读练习
好好活着就是爱
李晓
①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
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
③一个年轻的生命就在这春意浓浓的季节里消逝了。
春天是生机勃发的美好季节,海子却走了,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
④然而,这个原名叫做査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的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异乡的儿子默默祝福。
⑤在那个雨水滴答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査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到了母亲居住的查湾村,就在房门前三百多米的树林下,垒起一座土坟。
⑥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
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
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
⑦海生15岁时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一个县城也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
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个诗人。
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一天,这个贫穷的诗人找人借了三百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
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五十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着一群小鸡。
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
母亲一直把装满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那个叫做诗人的儿子,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⑧儿子塞给她的那三百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掖着。
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三百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⑨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
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
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里的啼哭。
一个国家,可以没有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
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颂歌的土地里,而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⑩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残酷。
浩瀚无际的天空,它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认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丝。
那么,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
⑾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
(本文选自《读者》,有删改)
1..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中加点词“笑眯眯”的理解。
2.“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
”句中的“居然”能删去吗?请说明理由。
3.“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4.“浩瀚无际的天空,它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认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丝。
”请品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5.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何作用?
1.答案:a笑眯眯写出了母亲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来劝诫儿子,b从中可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与包容。
解析:对词语的理解要抓住这个词的特点,比如这是一个描写性的形容词,动词,还是起着强调作用或者其它修饰作用的副词,然后再代入语境进行分析。
在此处,这是一个对母亲说话时神情的肖像描写,因此,首先要放到语境中去进行理解,即表现了母亲劝诫时的和蔼可亲。
其次,对人物的描写最终是会落实到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上去,但可能是性格,也可能是心理,或者品质。
不管是哪项,在这道题中最终是殊途同归的。
即使母亲不赞成儿子的行为,但她并没有严厉地指责,而是笑着的,可以看出她对儿子的爱与包容,这既是母亲此刻的心理,也是她对待儿子的一贯态度,代表了她的性格和品质。
2.答案:不能,a居然是竟然的意思。
b母亲为了海子不畏路途遥远,一路颠簸,竟然鸡蛋没有一个破的,c突出母亲的小心翼翼。
母亲为了给孩子补身体,对鸡蛋呵护有加,d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沉无私的爱。
解析:这是一个副词,做这一类题,第一步解释词义,第二步代入句子理解,第三步分析这个词在这里使用的必要性。
在这句话中,也就是没有破为什么不可思议的理由及没有破的原因。
最后往人物形象或中心主题上靠拢。
3.答案:在别人眼里,天才的死亡,只是像一颗彗星陨落一样,虽然可惜,但转瞬即逝。
而在母亲眼里,儿子的离去,却像心房被割去,母亲的精神支柱顿时崩塌,疼痛永远无法修复。
解析: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
一般来说,对句子的理解就是把句子中意思不明确的词替换解释,但是这种替换不是简单机械的,要结合语境,与前后文一起综合分析。
比如这一句话开头有个“然而”,这是一个表转折的词,而句子中的“没有”,“只有”则又是一种内在的对比。
那么首先要知道它对什么进行转折,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对比。
这就要不局限在这句句子中向前看。
可知,这是针对“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而言的,对比中提到的彗星则是别人眼中的看法。
也就是说,这句话最外层要表达的意思是母亲心中的感受和别人心中的感受不同。
把握住这点后,再分析两个关键词,即“彗星”和“连着她心房的生命”要表达的含义。
彗星的特点是美丽却转瞬即逝,放到语境中则是指大家的某种情感转瞬即逝。
根据生活经验,对于一个陌生人的离去,人们一般也就是惋惜的情感,而不可能更深。
“连着她心房的生命”则是说明海子和母亲之间是不可分割的,那么现在儿子死了,母亲必然是痛苦的,而且割掉连着心脏的一部分,那必然是毁灭性的、致命的痛苦。
同时,相比别人的情感转瞬即逝,母亲的这种痛苦则是永不可能消失的,因为分开的不可能再连上。
4.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和设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爱深厚宽广,而子女如何报答母亲,表达对母亲的爱呢?那就是好好活着。
引起读者的思考。
解析:品析语言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看是否有修辞。
如果没有,再从词语的选择等其他方面入手。
这句中的修辞有三个,比喻,拟人、设问。
设问的作用比较好分析,无非是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
但是引出下文属于结构上的作用,不需要在分析语言表达效果时出现。
比喻拟人则按套路走。
“帽子”戴好后,先分析比喻。
这里是借喻,也就是不出现本体的比喻,首先要找出本体。
结合下文很快就可以知道,天空指儿女,大地指母亲,前面的修饰词则应该是比喻要表现的特点。
儿女的特点和这篇文章的中心关系不大,母亲的特点则与中心密切相关,不可忽视。
广袤无垠替换成对母亲的修饰,应该是表现出母爱的深厚宽广。
雨丝则是两者之间的联系。
密集轻盈则是指这种联系的特点,它应该是一直存在的,细水长流式的,而不是时有时无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或者说它具体指哪种形式呢?结合下文,结合中心,也就是好好活着。
在拟人层面,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则是指子女对母亲
的报答。
把这些信息都综合起来,就是这道题的答案。
5.答案:这句话是对上文问题的回答,子女要好好活着,珍惜生命,这就是对母亲的爱,最好的报答。
总结全文,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与标题相呼应。
解析:分析段落作用,第一步概括或分析这一段的意思。
这一段显然是回答了上一段结尾的问题,因此可知它要表达的意思是“孩子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的报答”。
由于这一段本身很短,所以这种概括乍看上去和最后一段原句表达意思差不多,但是不能省略这一步。
然后真正开始回答段落的作用,首先考虑这一节所处的位置,这是最后一节,一般都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最后再回头看一下开头和标题,有没有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