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式简述: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本教学模式包括八个教学活动环节,其中,“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可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作灵活删减。
二、教学举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第九页练习——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学习情景 1、提问:现在有两个数,如果要使他们的结果最大,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大多数学生认为:乘,因为乘法会使一个数越乘越大 2、出示两个数,让学生验证 (1)3和5(学生为自己的判断感到非常高兴) (2)3和0.5(学生争议:并不是乘的结果最大,加、除比乘的结果还大) 3、点题:看3×0.5的积与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比3小) 4、质疑:那还能说乘法会使一个数越乘越大吗?(不能) 5、说明:这是学习整数乘法后,给大家留下的一个印象,它在小数乘法里就不是这个规律了。
过渡:那么,在包括小数的乘法里,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又有怎样的规律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环节二:描述学习任务 1、通过计算,找出因数与积的大小关系。
2、观察第二个因数的大小规律,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规律,找出积与因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环节三:学生自主探究 出示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找规律。
环节四:小组全作探究 1、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相互探讨、补充。
2、可举类似例子再作验证。
环节五:集体交流汇报 汇报,得出结论:(1)一个数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2)一个数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环节六:教师讲解: 1、质疑:0×3=? 0×0.3=? 学生恍然大悟:上面规律中的“一个数”应强调“0除外” 2、教师画线段图讲解,帮助理解规律。
环节七:练习巩固: 1、不计算,在○里填上“>”或“<”。
3.4×1.04○3.4 0.98×46○0.98 5.3○5.3×0.8 0.36×0.095○0.36 2、按要求填空。
(你有几种填法?) 5.6×()=积大于5.6 5.6×()=积等于5.6 5.6×()=积小于5.6 环节八:课堂小结 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积与因数的大小有怎样的规律? 三、模式反思: 所谓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我的理解是指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机会,最后将自己探究所得出的结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应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作为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动手、动脑探究新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
(二).这种探究学习教学模式虽然已在教学中应用并初见成效,尽管数学教学应有模式,但是又不能止于模式,限于模式。
虽说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由于它有着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因而对于推广和普及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具有重要的价值。
然而,教学模式也是有缺陷的,教学所依存的条件是十分多样和微妙的,因而具体的教学情境千差万别,正如我们经常说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节课。
尽管任何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或中心领域,而且有具体的应用条件和范围,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模式”只能是“模式”,它有着天然的局限性。
那么,教学模式的天然局限性依靠什么来超越呢?我认为是“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凝聚、融会了教育机智在内的、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的运用,是教师高度驾驭纷繁复杂的教学“变数”的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确证,没有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运用,教师的上课就容易成为“教教案”、“教教材”,而不是“教学生”,教学就难以避免封闭性、机械性、刻板与程式化,就不可能顾及到学生独特的生命表现和学生提出的非常个性化的问题。
因此,希望我们能够努力将“模式”和“教学艺术”两重属性合二为一,在教学实践中开辟出更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探究发现建立模型理解应用强化体验情境呈现提出问题独立探索合作交流 建立模型 解决问题 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总结归纳提升经验归纳知识方法 总结活动经验 农安县“小学数学‘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 实 施 方 案 一、实施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就从课堂教学操作层面上,要求必须对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能够利于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
我县小学数学学科自从进入新课改以来,以《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改革实验为契机,以遵循教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为线索,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始终致力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工作,力争在全县区域内打造出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及可操作性的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形成的。
二、基本目标 构建“小学数学‘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旨在为我县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课堂教学提供基本的线索;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促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2、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 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
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因为具有不同经验的人在感知同一事物时,他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
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指理解记忆的学习,而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决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这种意义学习,包含了价值、情绪的色彩,涉及到的是整个的人而不是单纯是认知成份的参与,而且这种学习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是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去实现自己的潜能,求得自己更充分的发展。
四、操作程序 “小学数学‘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步、十环”。
1、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要在上课开始创设一种宽松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喜闻乐见的、能够调动学生“情感参与”的课堂环境;创设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先前经验、促使学生“思维参与”的探究氛围,提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
“揭示问题”是“创设情境”的最终指向,要通过“创设情境”来生成一个学生需要探究的数学问题。
要实现“由生活现实到生活问题,再由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过渡。
其落脚点是数学问题,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
“创设情境”目的不只在于“激趣”,还要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让新知识学习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必然的联系,要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数学的眼光,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用数学的方式来解决。
2、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这是学生建构新知识的重要一步。
要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等活动,揭示出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建立基本的数学模型。
是要引导学生带着对生活问题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求解数学问题。
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揭示、发现数学新知识、新方法,然后再用数学新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探究发现”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建立模型”是要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1)独立思考 面对一个新的、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是学生主动提取已有知识信息与新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为学生调整认知结构,建构新知识奠定基础。
(2)合作交流 •小组交流 由于不同的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不同,解决具体问题时思维方式和思维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所以面对一个陌生的问题独立思考的进程和结果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正是学生间相互交流的必要前提。
通过交流,实现学生间的资源共享,促进对知识的深入认识。
这一环节,学生的参与程度是整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不能缺少的。
•全班交流 这一环节一般是以小组代表汇报的方式,揭示各组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不同方法的理解、比较、优化的过程。
(3)建立模型 经过不同方法的比较分析,抽象出一般化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的。
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理解、验证和尝试运用基本方法。
(4)解决问题 对“数学问题”的求解,得出的数学结论、归纳出的基本方法,最终还要回归现实,解决情境中所揭示的现实问题。
从而实现数学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3、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学生在“探究发现、建立模型”中“创造”的数学知识,发现的方法、规律,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这就需要学生会应用。
在应用中充分理解、加深体验,使新建立的数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这一环节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的“巩固练习”,但在目标上又有所不同。
传统练习过分强调“滚瓜烂熟”,新课程强调的是充分的“理解和体验”。
“基本练习”要侧重基础知识,侧重应用新知识解决纯数学的问题。
“综合练习” 侧重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实现新知识“结构化”和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延伸(包括变式练习、应用练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