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人口思想主要见于其名著《理想国》和《法律论》。
他主张一个国家的人口应该适当。
近代人口学的奠基人约翰·格兰特《关于死亡证书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观察》,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张生命表英国格兰特的名言则是:“人口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研究了人口与财富的关系,强调人口增张就意味着财富增长。
配第研究了人口与财富的关系,强调人口增张就意味着财富增长。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年)认为,幸福和人口兴旺两者互为依存条件,是任何社会的“普遍规则”。
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也说:“国家繁荣最明确的标志,就是居民人数的增加”。
(《国富论》)1885年,法国人口学者顾拉特在他的书中提出了“人口学”一词,同时提出了人口学的研究方法。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必将永远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这是一个永恒的自然规律。
1)人口人口,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1.2.2 人口变动1)人口的自然变动:就是指由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2)人口的迁移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一切移动,不管是改变定居地点的永久性移动,还是暂时的移动都是人口的迁移变动。
3)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动。
三种人口变动的关系:1、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2、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会引起人口社会变动;3、人口社会变动也会制约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
归根到底,人口变动都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
人口作为总体而言,总是同一定的时间、地点相连,是一定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的人口。
1.4.2 人口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统计分析的方法统计分析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实地调查登记。
第二步是统计汇总。
第三布,分析研究。
2)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静态分析使用的指标主要有人口总数、人口构成等等。
动态分析使用的指标主要有人口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等等。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4)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二章1、生产的概念与内容两种生产是指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两个重要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简称两种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
人类自身生产就是人类为了世代延续,进行自身的增殖或重的繁衍的人口生命生产活动。
人类自身生产是原有人口生命的生产和新一代人口生命的生产的统一。
人力自身生产从获取生活资料方式来实现人的生命的生产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三部分人口群体的生命生产。
(1)劳动力人口生命的生产。
(2)未成年人口生命的生产。
(3)丧失劳动能力人口生命的生产2、两种生产的特点1)生产成果不同2)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单位不同3)惯性作用不同4)再生产周期不同5)两种生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同3、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存在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就是人类自身生产一定要适应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规律。
这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简称为两种生产相适应的规律。
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的性质、发展规模、速度和发展水平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其主要内容包括:人口数量要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人口的质量要与社会生存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人口结构要与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相适应。
人类自身生产一定要适应物质资料生产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这是因为:在一切社会形态中,社会生产都包括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在一切社会形态中,物质资料生产水平都要求人类自身生产与之相适应;两种生产的比例是社会生产的基本比例,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各种比例关系中最基本的比例。
衡量和判断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是否相适应的重要标志,主要是看它是否能顺应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有利于人口素质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两种生产相适应的主要标志中,劳动力人口与生产资料相适应是首要的。
第3章1.人口再生产是新一代人口不断出生、成长和老一代人口逐渐衰老、死亡的不断重复所构成的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
人口再生产是社会人口再生产和家庭人口再生产的统一。
人口再生产是人口数量和质量不断发展和运动的过程。
2、人口再生产的特点与物质再生产相比较,人口再生产有如下特点:▪1. 生产目的不同,但是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 生产成果不同。
人口再生产的成果是人,是有思想认识的人,物质再生产的成果是物。
3. 实现的方式与单位不同。
人口再生产的基本方式是婚姻,基本单位是家庭。
4. 人口再生产具有更大的惯性。
▪5. 人口再生产周期比物质再生产周期长。
6. 人口再生产的实现,需要的条件较少;而物质再生产的实现,需要的条件较多。
从这一点看,人类必须自我控制增长。
3、人口再生产的分类从社会及家庭角度进行研究,可分为宏观人口再生产和微观人口再生产;从人口更新包括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广义人口再生产和狭义人口再生产。
4.生育率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妇女的生育强度的统计指标。
20-35岁是育龄妇女生育能力较强的时期人实现生育的生理能力成为生育能力.人口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能够地区育龄妇女生育的婴儿与该事情总人口的比重。
1)影响生育率的因素(1)生物因素。
人作为高级的有生命的动物,他的生育行为要受到生育规律的支配和制约。
(2)经济因素①不同生产关系决定生育的性质和状况②家庭的经济利益与儿童的经济价值对生育率有重大影响③老年人的生活社会保障程度④育龄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承担的角色(3)社会因素①婚姻家庭形式对人类生育行为有重大影响②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对生育率的影响最为明显和直接③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也影响生育率的变动2)影响出生率的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出生率的重要因素(2)科学文化水平是影响出生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3)出生率与育龄妇女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有关系高生育模式的特点是生育年龄开始早,结束得迟,妇女的生育时间长,生育的高峰期长而分散,生育的曲线长而高。
低生育模式的特点是生育年龄迟而短,妇女的生育时间短,生育的高峰期短而集中,生育的曲线低而短。
生育率的变动在数量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由早婚、早育、多育的高生育模式向晚婚、晚育、少育的低生育模式发展。
死亡是指一个人生命的终结,是一个人生命周期的结束。
死亡率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人口死亡强度的统计指标。
3.2.2 影响死亡率的因素1)经济生活水平决定不同阶级人口死亡率差异2)不同职业人口死亡率差异3)城乡之间死亡率也存在差异4)文化教育水平高低对人口死亡率有重要影响5)不同婚姻状况对死亡率也有影响6)医疗卫生事业的发达与否与人口死亡率有直接联系高死亡率模式的特点是:低年龄组死亡率极高,高年龄组死亡率也很高,人口的平均寿命短,其分年龄死亡率曲线图表现为一条不对称的U型曲线。
低死亡率模式的特点是:低年龄组死亡率下降,死亡率高的高年龄组年龄后移,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其分年龄死亡率曲线图为一条近似平放的J型曲线。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指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分为1.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极高的死亡率和只可能补偿极高死亡率的极高出生率,人均寿命很短,世代更替速度很快,人口增长呈相对静止状态。
2.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以及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3.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其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世代更替速度缓慢,人口少生少死高寿。
人口历史上有两次人口转变。
第一次是由原始人口再生产转变为传统人口再生产,发生在原始公社方式后期。
这一次人口转变是以新石器代替旧石器开始,到金属工具的使用完成。
第二次是由传统人口再生产转变为现代人口再生产,发生在产业革命时期,是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而实现的。
第四章人口质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人口群体所具有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人口质量主要是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身体健康状况和大脑机能状况是人口质量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承担者。
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质量的核心内容。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质量的灵魂。
一定的人口数量是人口质量提高的前提。
人口质量高能抑制人口增长,这是因为:第一,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高,能抑制人口增长。
第二,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有抑制人口数量增长的作用。
第三,人口的身体素质好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优生优育。
优生学有两个分支:防患性优生学;促进性优生学。
消极优生学,也称负优生学或预防性优生学,指防止或减少有严重遗传性和先天性疾病的个体的出生。
其主要任务是消除劣质出生。
其措施主要包括:禁止近亲结婚、婚前检查、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
积极性优生学,也称正优生学或进取性优生学,指促进智能和体能上优异的个体出生。
其措施主要有:人工授精、基因工程、无性繁殖(克隆)等。
实行优生的意义:1、降低人口群体中的发病率2、降低人口死亡率3、减少以致消除某些有害基因4、为家庭和社会节省对劣质个体的抚养费用5、有利于贯彻计划生育政策6、有利于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质量的关系1、人口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质量的人口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低质量的人口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2、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质量的影响。
(1)经济发展是提高人口质量的物质基础;(2)教育事业是提高人口质量的中心环节;(3)科学技术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动力。
第5章人口结构是指依据人口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生理的特征,把人口划分成的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人口的年龄结构一般分为三大年龄组,即儿童少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
人口发展速度和类型以及抚养比都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男性和女性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人口的性别结构对婚姻和家庭状況有直接影响,是结婚率和出生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
性别比。
人口中男性人口数与女性人口数之比。
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它是反映人口性别结构的指标之一。
性别比大于100,说明男多女少;小于100,说明男少女多;等于100,说明男女数量相等。
人口性别比存在着依年龄组的递增而降低的变动趋势。
第一性别比:即胚胎性别比,一般为120:100第二性别比:即出生性别比,一般为104~107:100第三性别比:结婚年龄时的性别比,开始接近100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1、生物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