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
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
地理学家、散文家。
著有《水经注》。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读准下列加点字:
郦.道元阙.处重峦叠嶂.
曦.月襄.陵沿溯.
乘奔御.风绝献.素湍.绿潭
飞漱.属.引
三、合作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全班交流: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多读。
明确:导朗指读:读出节奏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2.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3.合作解决相关内容: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自:(2)略无:阙:
(3) 嶂(zhàng):(4)自非:自:非
(5)亭午:夜分:(6)曦(xī):
(7)襄(xiāng) 陵,(8)沿:溯(sù):
(9)或:王命:宣:(10)朝:
(11)江陵:(12)虽:奔:御:(13)不以:疾:(14)素湍:素:绿潭:(15)回清倒影:(16)绝巘(yǎn):绝:巘(17)悬泉:飞漱:漱(18)清荣峻茂:
(19) 良:(20) 晴初:霜旦:(21)属引:属(zhǔ):引:凄异:(22)哀转久绝:绝:
(23)沾: (24) 三声:
(25) 裳(cháng):
(2)句子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四、点拨探究: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两岸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至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五、归纳反馈:
学生放声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复习课文:字词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二、自主学习:
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三、合作交流:
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小组交流,每组选一代表展示)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
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
(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
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点拨探究: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有特点。
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五、归纳反馈:
1.写作特点:
动静结合
全文:山———静,文气平静舒缓
夏水——动,文气激烈紧张
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轻松晓畅
萧瑟之秋——凄清、悲凉
从部分看:第三层
动——素湍、回清
静——绿潭、倒影
静——多生怪柏
动———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互文——两个(三个)语句内容相互揉杂,彼此隐含,理解时,要上下文应并成一句。
如:重岩叠嶂——重叠岩嶂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
林寒涧肃——林涧寒肃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3.并提: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4.完成作业:《同步练习》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
(1)哲的字义解释
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
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
(2)哲学的字义解释
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2、哲学的真正含义
(1)什么是哲学?
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
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
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
(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
原因:
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
A、知识体系(真理)
B、意识形态(信念)
(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
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
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
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
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
(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
(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
(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