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水藤小学吴翠萍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这是作家方纪的一篇美文。

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中秋这一天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第1段为第一部分,通过三峡橘树、柚树树叶绿得发黑,累累果实由青变黄,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的描写,从总体上写出了三峡成熟的气息。

第2~7段为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写中秋这天不同时间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早晨,通过描写橘树、柚树上露水的变化和阳光照耀色彩的变化展现了三峡秋天早晨明丽的特点。

中午,通过对阳光照耀下江水的变化的描写突现了三峡秋天中午热烈的气息。

下午,通过描写青色透明的雾中景物的变化,显示了三峡黄昏朦胧而透明的特点。

夜晚,通过对岸边渔火、江心灯标和天上月色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三峡秋天夜晚的宁静神秘。

最后,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使读者不由得发出由衷的感叹:怪不得,原来这是中秋的月色。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时,对长江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对那里的风景没有直观印象;即使去过那里的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并无细心深入观察,缺乏深层次的体验。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有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体会三峡秋天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设计理念:
本文语句优美、简洁,比拟生动形象,仿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虽有壮美(中午的热烈),但更多的是柔美(早上的明丽、下午的朦胧、夜晚的幽静)。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批注交流感受语言表达的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感悟三峡美景的无穷魅力,在读中感受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在读中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读中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在读中学习和借鉴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读法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用批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领略三峡秋景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

3、学习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读法有感情朗读课文,领略三峡秋景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理解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背景信息
学生:阅读课文;从网络或书本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梳理顺序。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回答。

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写了三峡的什么?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在中秋节这一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


二、细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
(一)学习第2段
1、既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学学吧!请大家细细地读一读写早晨的段落,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的哪种事物,它有什么特点?你能感觉到什么?
生自由读,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写上自己的批注,然后汇报。

小结:作者主要写了橘树和柚树。

三峡早晨的橘树和柚树很美。

你看太阳还没出来,露水闪耀白色的光,给橘树和柚树撒下一层洁白的霜,好漂亮。

其实露水是变化的,开始像一层洁白的霜,后来太阳出来了,露水就消逝了。

从“橘树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感受到橘树和柚树真的很美。


2、师:你们读了这段,有哪些想法?
引导学生感悟三峡秋天的早晨空气的“清新”,从“明净”一词感觉到三峡的早晨很明朗干净。

想象感受词语:明净、绿叶金实、明丽
3、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干什么?
4、师小结: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曲笛子独奏,轻快明朗。

5、师: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段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一读好吗?
学生自读
指名读,评读
(二)学习第3—7自然段
1、刚才我们学习了早晨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刚才做了些什么?
(1)找到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

(2)了解这种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3)在文中抓住重点词语去写批注,理解秋天的特点。

(4)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课文。

2、那现在就带着这些要求去读读后面三个时间段,你喜欢哪个你就选择哪个去读。

在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旁边写上批注。

3、学生自学,写好批注;
4、小组交流,二次批注;
5、集体汇报。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段后的真实感受,并采用多种形式安排读书。

中午:
预设:从“翻滚着、呼啸着”想到了龙。

感觉中午的三峡很热烈,就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曲,豪迈,奔放。

让人想起了《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下午:
预设:黄昏到了,一切静下来了,我觉得应该读得平静而轻缓,就像课文中那句“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
这一段,有一种感觉,我好像在听吹箫,那么轻,那么悠扬。

长江在黄昏时候像“一条明亮的小溪”,读的时候应该稍微慢一点,但是还是要很快活的样子。

夜:
预设: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让人感觉到三峡到了夜里,是那么宁静,我好想抱着长江,给他唱首《摇篮曲》。

小结,展开想象:是啊,长江白天太累了,夜晚也该让他休息了。

可是长江生命力又是那么活泼,它是不甘于平庸,不会把时间白白浪费的,你听,夜里,他醒了,望着渐渐升起的月亮,明亮的眼睛眨巴着,他想干什么呢?
小结:你看啊,秋天的三峡真的是多才多艺呵!既会吹笛子,还会吹箫,吹萨克斯,吹葫芦丝,演奏交响曲,还能和我们唱唱《摇篮曲》,讲讲故事;有时候他像个小孩,活泼可爱;有时候像个姑娘,温柔甜美;有时候像条龙,翻滚呼啸;有时候像首小夜曲,宁静轻柔。

它能够随着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变故,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秋的气息。

师:成熟的三峡的秋天。

因为,这一天,正是……中秋。

师:用比较坦然、欣赏的语调去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三、赞美三峡,升华感情。

1、师:学了这课,你最想做什么?
2、师:既然我们认为三峡之秋美,美得无与伦比,那就用你的语言让更多的人来感受她的独特吧!在书中空白的地方写下自己对三峡的赞美吧。

3、学生展示。

四、课外拓展,感受三峡的内涵美。

课件展示三峡发电站的图片
总结:三峡不单景色优美,它的内涵更美,在三峡的中上游有一座水利发电站,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它为长江的安全稳定、水资源的保护、水能资源的利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作业:仿照《三峡之秋》按一定顺序,抓事物特点的写作手法描写一处景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