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留矿采矿法的主要工序
1)采场布置由于留矿法主要用于回采急倾斜薄和急薄矿体(脉),因此,采场一般沿走向布置。
采场长度主要取决于工作面的顶板及上盘围岩所允许的暴露面积。
从我国采用留矿法矿山的情况来看,在阶段高度为40~50m 时,采场长度一般为40~60m。
如果围岩特别稳固,采场长度可达8m~120m。
为保护上部运输平巷和对围岩起暂时支撑作用,一般留有一定高度的顶住;而为了保护下部运输平巷,承托矿房中存留的矿石,施工放矿漏斗,需要留设一定高度的底柱;如果需要施工人行天井,还应在矿房两侧留设间柱。
浅孔留矿方案图
2)采准切割
采准工作包括掘进阶段运输平巷1、天井2 和联络道3。
在薄和极薄矿脉中,为便于探矿,阶段平巷和天井均沿矿脉掘进。
联络道一般沿天井每隔
4~5m 掘进一条,其主要作用是使天井与矿房联通,以便人员、设备、材料、风水管和新鲜风流进入矿房。
为防止崩落矿石将联络道堵死,两侧联络度宜交错布置。
切割工作包括掘进放矿漏斗6 与拉底。
漏斗间距,在薄和极薄矿脉中,一般为4~5m;在中厚以上矿体中根据每个漏斗合理负担面积(一般25~36m3,最大不应超过50m3,因为漏斗负担面积过大,不仅增大回采时平场工作量,而且降低放矿效率)确定。
拉底可以从最底部联络道开始掘进拉底平巷,然后向矿体两侧扩展。
3)回采
回采工艺包括:凿岩(打眼)、爆破、通风、局部放矿、撬顶(顶板检查,去掉浮石)及平场(整平留矿堆表面)、二次破碎(炸大块)。
顺序完成这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