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
原因分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未成年人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在我国,人们历来十分关心未成年人是否健康成长,对预防未成年人或青少年犯罪也是十分关注,而能否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青少年,关系到我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的大事上。
青少年犯罪被视为当代三大公害之一。
近几年来,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势头。
但是,在一些方面仍很突出。
例如:犯罪低龄化、犯罪数量递增、犯罪手段智能化、成人化、团伙犯罪日趋增多、暴力性案件增多。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研究预防措施以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刻不容缓的。
从青少年犯罪原因上看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就成为我国人民当今尤为关注的话题。
而现有的预防措施的根本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提升她们的人生
观、
世界观、价值观,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
一个人原因
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他们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正确认识,对自
已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
加上模仿能力极强,容易受同伴、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极易被引上邪路。
其次,从生理因素分析,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占优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的控制自已的心理冲动。
再次,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世界观尚未成型,对外来的不良侵蚀缺乏抵抗能力,容易沾染不良嗜好。
许多少年犯案发前都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闲,无事生非,导致非道德意识增长,支配其产生违法行为。
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家庭原因。
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宠爱较多。
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把这种关爱变成溺爱,对孩子明知有缺点也不纠正,就会培养子女的任性、骄横等不健康的心理。
有的家庭则采取打骂等不正确教育方法,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脱离家庭的监管,有的夜不归宿到处游荡,有的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还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后,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走向堕落。
我区少管所调查统计该所全部在押犯家庭教育情况,其中管教不严型占46.45%,粗暴打
骂型占12..43%,溺爱娇惯型占6.8%,不教不管型占17.7%。
以上四种类型占总数的83.385%。
3.学校原因。
学校是未成年人除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是与未成年人关系最为密切、对其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一般来说,学校和老师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仅次于未成年人的家庭和家长,有的甚至超过了家庭、家长的影响力。
但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缺陷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是单纯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在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但分数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乃至教师的前途。
一部分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关心有加,而对学生个人品德有所忽略。
表现在对差生放手不管,缺少必要的关心,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不了解、不研究。
有的学生因此自暴自弃,直到他们犯罪了,老师才如梦方醒。
4.社会原因。
社会影响也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原因。
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容易产生消费意识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时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重新抬头,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疯狂作案。
外在的不良环境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当前,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时期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混乱,一些非主流文化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乘虚而入,使得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的人生观
形成处于较为严重的“后天失调”的环境中。
尤为突出的是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出来。
随着互联网、影视文化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传播,各种文化思潮令人目不暇接。
使身心都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难以抉择。
一些不健康的传媒宣扬享乐主义,渲染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之一。
据调查,大部分未成年人在犯罪前是闲散于社会上的少年,许多人是在初中毕业前、甚至在小学时离开学校的。
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好-旷课逃学-离开学校-闲散于社会—违法犯罪,是多数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基本路径。
未成年罪犯在上学期间学习“跟不上”的,大部分人“没有”或“很少”受到过老师的表扬。
他们在上学期间受到其他同学歧视的全部十个原因中,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受到同学歧视的高达40.9%,排在首位。
学习不好的孩子更缺少在集体中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被老师和同学所嫌弃,回到家里更少不了父母的指责、打骂,进而加剧了旷课逃学的不良行为。
那些学业失败的孩子,为了减轻心理压力,需要寻找友谊,寻找心理支持。
尤其是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许多人有着学业失败、心理压抑、家庭暴力或溺爱、家庭不幸等相同的遭遇和感受,彼此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哥们义气便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需要。
在他们的团伙中强烈的认同感给了他们畸形的自信和自尊,他们“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所以未成年人抢劫、斗殴,故意伤害、行凶杀人,往往都是结伙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欲望的囚徒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全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与再分配,使不同收入层的分化加剧。
"恐贫症"成了公众的社会性心病,人成了欲望的囚徒。
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的潜在欲望获得了"合法化"的地位,结症也许在于
肯定个体欲望的自由权利的同时,个体欲望的自由被同时夸大了。
于是社会结构和心理的失衡便成为犯罪的诱因。
(二)终极关怀的缺失
主流意识形态的解冻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带来了价值判断的多元与生活方式的个性化,终极关怀不得不让位于"及时行乐"的唱词。
各种价值观并存所造成的混乱,让正处于人生的弱脆期和敏感期的青少年无所适从。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和健全,可以减少由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矛盾激化的犯罪行为,由于社会保障是作为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种保障,至少能够消除和减少那些为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发生的犯罪行为。
"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论是否适用于社会进化?我们如何保护弱势群体?这些问题都亟待探讨、回答。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可乘之机
随着人口流动和信息流量的增多,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同时,也为犯罪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而有人把犯罪现象视作"现代化的副产品"。
"有钱就有一切"成为行动纲领,什么都不信什么都敢做,以致陷入了急功近利、不择手段、道德沦丧、理智毁灭的境地。
(五)同辈交往中的负面影响
同辈交往原指在年龄相同或相近的群体中发生的人际交往,由于社会对青少年群体的独特关注,现通常专指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交往。
同辈交往是青少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动态上表现为信息沟通、物质交换;在静态上反映为人际关系,即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联系。
由于青少年的敏锐与个性的不成熟,往往情绪强烈,易走极端,致使部分人为获得"自尊"而攀比,为"行侠"而入魔,为"仗义"而铤而走险。
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我国青少年的犯罪人数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并且有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趋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现实中需要全社会共筑社会防线,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发挥综治办、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
针对现在青少年喜欢卡通、动漫的特点,将法制宣传知识融于这些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节目中,寓教于乐。
2、构筑学校防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教书的同时更注重育人,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和关心。
让青少年学生除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接受系统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3、构筑家庭防线。
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楷模,在尽到抚养教育子女义务的同时,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4、构筑法制防线。
对已经走上了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应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通过法制宣传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提高法律意识,避免以后重蹈覆辙,实施“浪子回头金不换”工程,这相对于单纯的惩罚而言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