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仁者爱人》教案(第一课时)

《仁者爱人》教案(第一课时)

《仁者爱人》教案(第一课时)
陈海军
一.导入
“仁”是春秋时代才出现的新名词。

据统计,在《尚书》中“仁”字出现1次;在《诗经》中“仁”字出现2次;在《国语》中,“仁”字出现24次;在《左传》中,“仁”字出现33次;在《论语》20篇中,“仁”字出现109次。

分析这历时性的分布情况,大致可以看出,时间愈靠后,“仁”被提及的次数愈多。

到孔子这里,“仁”的内涵愈来愈复杂,地位愈来愈重要。

孔子把“仁”作为较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仁”成为儒家道德伦理中一个关键词汇。

“仁”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我们在《克己复礼》一课中已经接触到了“仁”。

回顾一下:
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问:什么是“仁”?
约束自己回归于礼就是仁。

实践仁德全靠自己。

2、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是礼的基础、内核。

今天,我们来学习《仁者爱人》以进一步探究“仁”的内涵,深入了解儒家的仁爱观。

二.释题
题目“仁者爱人”也是出自于《论语》里的一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是大教育家,因材施教,樊迟是孔子的一个不怎么聪明的学生,因此孔子用最浅显的语言跟他讲道理,只教他“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

那么仁者具体该如何去“爱人”呢?我们学习课文的章节来探讨。

三、朗读1—4章。

1、你的声音原来可以这样美:学生大声自由朗读1—4章。

2、我们的声音原来可以这样美:齐声朗读一遍。

四、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
学习文言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是一个重点。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解、使用工具书,与同学合作,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以及特殊句式。

有疑难的也要作个标注。

前面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文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通假字
问:这四章中有几个通假字?
明确:只有一个通假字:
入则孝,出则弟.:通“悌”,敬爱兄长。

所以第一章的第一句应该这样读:“弟(dì)子,入则孝,出则弟(tì)”。

其实“弟”通假的情况我们刚才就遇到了,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古今异义词
问:前四章仅有的一个通假字已经被大家找到了,那么古今异义词呢?
3、词类活用
问:这四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几段文字,活用字却不少,我给大家列了个表格,请大家找出句子中活用的字,写出它们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和活用后的意思。

多媒体显示:
找出句子中活用的字,写出它们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和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 B.名作状 C.使动 D.意动 E.形作名 F.动作名
4、特殊句式
除了活用字,这几章的特殊句式也很典型,大家找一找。

①宾语前置
A.吾道一以贯之:以一贯之。

介词的宾语前置。

B.门人问曰:“何谓也?”:谓何也。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C.何如:如何。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判断句
A.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请一学生翻译,不能看译文。

——先生的学说,就是忠恕两个字罢了。


B.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翻译:仁就是自己想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也行得通。


5、自由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重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在这几章中同学们有难以落实的字词或者有难以理解的句子吗?
(如果学生有疑问,教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陈老师我说“解人一疑,不亦悦乎!”,哪位同学乐意帮他解疑?)
五、研习文本
过渡:掌握文言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课文,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文本,探究儒家“仁”的内涵。

1. 自由朗读,从这四章中找出最能表现“仁爱”内涵的一个词或一句话。

明确:一个词:忠恕。

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分析:那么“忠恕”指的是什么?它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是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解释一下?
明确:第二章的注释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对人尽心竭力将心比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己及人,能近取譬推己及人
2.分析内容
①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是一位老师。

老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多学点知识,可是第一章的末尾,孔子
为什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呢?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观?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问:那么孔子认为良好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②问:孔子的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并且一直以“仁”来教导他的学生,那么在孔子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弟子们是否达到了“仁”呢?让我们来读一读第三、第四章。

A.齐读
B.子贡说的这句话“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其实可以用他的老师孔子的一句名言来概括,是哪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我们知道,子贡是孔子的高徒,作为这样一个高材生,又抓住了老师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来谈体会,按理说该得到赞许,却不料被老师一盆冷水迎面泼下来,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孔子为什么认为子贡做不到呢?
在孔子的心目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非常难做到的,即使是尧舜这样的明君也很难达到。

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到呢?
明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者、圣人。

3、拓展:讲个“推己及人”的故事:
话虽如此,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故事,例如: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五十二岁得子,钟爱之情自不必说。

郑板桥由爱自己的儿子,推及到爱仆人的儿女。

他在山东做官时,给他的弟弟郑墨的家书中写道:“仆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雀跃。

”身为朝廷命官的郑板桥,将仆人的儿女与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在家事中特意叮咛,不许自己欺侮他们,有东西大家分享。

几百年来,人们敬仰郑板桥,不只是他的写画技巧高超,还由于他的人品高尚。

郑氏的推己及人做法,表现了与人为善,善解人意的道德意识,是一个“仁者”。

3、讨论:
孔子主张“爱人”,倡导“忠恕”,那么两千年过去了,孔子的学说对我们还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呢?
举例说说孔子“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仁爱观在我们今天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和父母交流、和同学交往、管理、经商……)有何指导意义?
请两三位学生发言。

教师:以爱己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无论做怎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放在对方的位置上,将心比心,把别人想做自己对待,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比如,你不喜欢别人伤害你的自尊心,你就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你不喜欢别人欺负你,你就不要欺负人;你不愿意有声音干扰你的读书学习,别人读书写字时,你的动作就要放轻;你不希望你的坐位附近有垃圾,你就要不随地抛垃圾。

如果你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着想,你就不难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你就会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而得到别人的理解,即使未能获得别人的理解,自己也是问心无愧,因自己是堂堂正正地做人。

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和谐”,我们如果本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原则处世,就会使自己接近于一位“仁者”,也能使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六、课堂小结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0)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不远。

我们如果真心想达到仁,那么,仁就立刻来到我们身边了。


这就是所谓的“求仁得仁”。

只要有“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意识,普通人也是能达到“仁”的。

七、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一章。

八、板书: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将心比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己及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