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仁者爱人》ppt课件

《仁者爱人》ppt课件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 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高耀洁(中国“民间防 艾第一人” )
▪ 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她在实现“但愿人 皆健,何妨握独贫”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却迈着 坚定的脚步。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 着人们的偏见和恐惧,她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 热情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冰冷。她尽自己最大的力 量推动着人类防治艾滋病这繁重的工程,她把生 命中所有的力量化为一缕缕阳光,希望能照进艾 滋病患者的心间,照亮他们的未来。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 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 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2)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 “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 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 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 “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 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 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 礼呢?”
▪ 颜回死了,同门想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按人之常 情,自己最喜欢的弟子去世了,其他弟子们想要厚葬, 孔子应感到高兴才是,为什么他反而不同意呢?因为他 主张葬之以礼。孔子讲,丧葬应该称家之有无,就是根 据死者的家庭经济状况来办理葬仪。颜回活着的时候是 贫困的,死了却厚葬,这不合礼,所以孔子反对。但弟 子们不听,还是厚葬了颜回。他们认为,厚葬才能符合 老师的哭之恸,才能符合老师对颜回的称道与喜爱。殊 不知这样既不符合老师的心,也不符合颜回的心。孔子 说,颜回把我当作父亲一样对待,我却不能像对儿子一 样对待他。颜回啊,你不要怪我啊,我没有办法啊,我 不同意他们厚葬你,他们偏要这样做啊。孔子的儿子孔 鲤死的时候是薄葬,颜回是把老师当作父亲一样对待的, 老师自己的儿子是薄葬,那么,颜回也应该薄葬,可是 事实却恰恰相反,所以孔子说自己没能像对待儿子一样 对颜回。
圣夫 仁颜 事窃 清
·
者子 之仁 事覆 也天 。下

者子 之劳 事而 也不 。伐

也谓 。子
路 重 伦 轻
刘 宝 确 说 :






爱而ຫໍສະໝຸດ 义深不者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 马。
此章明孔子重人贱畜也。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 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探讨: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 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
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 的仁爱观?
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 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 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
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 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
“仁”延伸到自然—— ▪
仁——儒家价值体系
“仁”延伸到父母——孝 “仁”延伸到兄弟——悌 “仁”延伸到子女——慈 “仁”延伸到夫妻——义 “仁”延伸到朋友——信 “仁”延伸到国家——忠 “仁”延伸到人类——仁民 “仁”延伸到自然——爱物

孔子的仁爱观
▪ “仁者爱人”,即关心和爱护他人。这个“人” 包括官员和百姓,富人和穷人,健全人和残疾 人等所有人。子夏具体化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也。” 孔子的仁爱观是中国古代的人道理论。
本章记孔子具有仁人之心。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 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 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 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 莫之知也!”
本章孔子从大节着眼,肯定管仲 的功业,认为他具有仁德,是位仁 人。
一子贡认为管仲非仁的理由。
▪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 心,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设身 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 也想这样;自己 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 不想这样。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是仁的基本要求,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
▪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 夫二三子也。”
“上下相亲谓之仁。”
【礼记·经解】
“仁就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 【毛泽东】
【 论语】 人’。”
“仁也者,人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
小结:
仁的核心就是爱人,就是承认 人的人格,承认人是社会群体的成员, 应该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
探究一:在文 中“仁者”的 内涵是什么?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本应为君王自杀殉节 ,以死尽忠,也就 是“为君而死”,这样才符合道义,符合仁
德二。、孔子认为管仲为仁的理由。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 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孔子提倡殉道,而不提倡殉君。管仲不为君死, 而能援救天下更多的人,相对于抛弃天下众人而 死于君王一人来说,更接近道义、仁德。
▪ 孔子的仁爱,不仅“爱人”,而且“爱物”, 推广到天地万物。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亲亲 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孔子的仁爱主要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的是人 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行,它以 身体力行为基本。实践仁爱的途径、做法是 “忠恕”,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看来,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 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 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第四节课
仁——儒家价值体系
“仁”延伸到父母—— “仁”延伸到兄弟——
“仁”延伸到子女—— “仁”延伸到夫妻—— “仁”延伸到朋友——
“仁”延伸到国家—— “仁”延伸到人类——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 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 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 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 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于丹
忠恕之道
▪ “忠”是从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 地 让别人有所作为的角度讲的;“恕”是从自己 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的角度讲的。 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个问题, 所 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非“二”以 贯之。
仁 者 爱 人
第一课时
仁字在《论语》中共出 现109次,有58章涉及, 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
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释 为“仁,亲也,从人,从二”,《礼记》 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用 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何谓仁?何为爱人?
“忠者,厚也;厚人,仁矣。” 【王 充】 “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 【董仲舒】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 子】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王选(中国二战受 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
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 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 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 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 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 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 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 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
2、问人:
重人不重财
3、导盲:
无微不至的关心
4、与有丧者侧:
尊崇礼
(5.26;10.17;7.9;15.42;9.10)
第三课时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 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 趋。
本章叙述孔子以诚敬的 心情对待三种人。
怎样对待这三种人? 齐 衰 者 --------------哀
孔子对有丧服者,表示同情、哀切
此章记孔子以自己言行为榜样, 表达接待残疾人的应有礼貌。
敬于于则数诚观
之上下知千意圣
心下人敬载恳人
——
。人则,之至与
明 薛
已慢见上,师 之之敌。真言

间而者常使,
《 读 书
,已则人人辞 皆。敬见感语

一圣稍贵慕从

诚人衰人于容


探究二:在文中 “爱人” 有哪 些具体表现?
1、“言志: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探讨: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 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 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 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 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 兼爱,是无父也”?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河南辉县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支书张荣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 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内—孝 外-悌 修身
谨信、爱众、亲仁 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德育为先,智育为后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积极为人)
(5.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已及人)
————恕 (6.30)
冕衣裳者 --------------尊
对在上位者,表示恭敬
瞽 者 --------------矜
对有残疾者,表示矜惜、同情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一、用渔竿钓鱼而不用带有很多钩子的大绳 获取,用带有生丝的箭去射鸟,而不用罗网 去捕获,有不贪求、不多杀生的意思。
二、在射鸟的时候,不射杀正在鸟巢中的鸟, 因为白天鸟在巢中,一般是正在孵卵或者哺 育幼雏,大鸟被射死则幼雏也难以存活,其 中有怜惜生命的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