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重点版)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重点版)

《仁者爱人》(重点版)一、核心解读:《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

《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

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

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与同情是人间正道。

孔子并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业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

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生命的终极目的在孔子看来就是伟大人格的形成。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

”其中,亲亲之爱是仁的基础,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的方法,恻隐之心则是仁德的底线。

在此基础上延伸,才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

“亲亲之爱”也就是孝悌,即对长辈孝顺,对兄弟友爱,它是仁德的基础与起点。

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

圣者即是仁德圆满的人。

“忠恕之道”的“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

而所谓的“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人。

作为普通人,未必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恻隐之心”就是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

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和“孔子相师”两章节我们可以体察到孔子对不幸者的同情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则体现了圣人的恻隐之心普施与一切众生。

二、名句填空:0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行有余力,。

”★02·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

”★03·曾子曰:“夫子之道,。

”04·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05·子曰:“岁寒!”0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

”07·子曰:“知之者,;好之者,。

”0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09·子曰:“,小人长戚戚。

”10·子曰:“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三、字词注音:曾参.(shēn)取譬.(pì)尧舜..(yáoshùn)季路侍.(shì)少.者怀之(shào)厩.焚(jiù)师冕.(miǎn)齐衰..(zīcuī)敝.之无憾(bì)一匡.天下(kuāng)瞽.者(gǔ)沟渎.(dú)桓.公(huán)弋.不射宿(yì)被.发左衽.(pīrèn)四、实词整理: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悌,兄弟友爱(2)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披,披散(3)与师言之道与./ 管仲非仁者与.与=欤,语气词,相当于“吗”2、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说明活用现象并作解释:(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使动用法,使…立;使…通达(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敝:使动用法,使……破(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使动用法,使……安逸(4)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纲:名作动,用纲捕鱼(5)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霸:使动用法,使……称霸(6)尧舜其犹病.诸!病:意动用法,以……为病(7)泛爱众而亲仁.。

仁:形作名。

仁人。

3、解释一词多义:施(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施:施恩(2)愿无伐善,无施.劳。

施:夸耀,表白(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强加济(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济:周济,帮助(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病(1)尧舜其犹病.诸!病:对……感到为难(2)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病:生病一(1)吾道一.以贯之一:一个中心,一个基本观念(2)一.匡天下一:完全及(1)赐也,非尔所及.也。

及:达得到,做得到(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及:到方(1)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方:方法(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方:方圆(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道义,礼仪(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方:在,当事(1)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事:致力(一说,止,仅)(2)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事:从事,实践,做(3)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事:侍奉(4)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事:事情道(1)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道:学说(2)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道:规矩(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训导(4)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治理(5)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道:道德(6)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志向4、解释其他字词:(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恕:宽厚体谅,推己及人(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诸:兼词,相当于“之于”(3)愿无伐善..。

伐善:夸耀长处。

施劳:夸耀功劳。

..,无施劳(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怀:关爱(5)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作:起身站立。

趋:快步走。

(6)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相:辅佐。

匡:匡正。

(7)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微:如果没有(8)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谅:小信(9)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经:上吊自杀,自缢。

五、虚词整理:而(1)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而:表并列,而且,并且。

(2)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而:表并列,而且,并且。

(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而:表递进,进而,而且。

(4)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而:表转折,却。

(5)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而:表转折,但是,却。

其(1)尧舜其.犹病诸!其:表推测,大概(2)民到于今受其.赐。

其:代词,他的(3)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其:表推测,大概以(1)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以:连词,用来,来(2)吾道一以.贯之。

以:介词,用之(1)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之:结构助词,的(3)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之:代词,它(4)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5)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之:代词,他们于(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于:介词,对,向(2)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于:介词,在六、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宾语前置句(2)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省略句(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状语后置句(4)吾道一以贯之介宾前置句(5)何谓也宾语前置句七:翻译句子:(1)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我不愿别人把什么东西强加给我,我也愿意不强加给别人。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3)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何止是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4)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已经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沦落为蛮夷了吧。

(5)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管仲辅佐桓公,使他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直到今天还享受着他的恩赐。

八、思考题:(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2、对管仲的评价,子贡和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请作简要说明。

3、联系上面四则文字,谈谈你对孔子仁爱观的理解。

【答案】1、忠恕思想。

即为人处世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2、不一致。

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仁者,因为他不能为公子纠而死,反而去辅佐公子纠的政敌桓公。

而孔子则认为管仲是个仁者,因为他不拘小节而通达大义,成就了“一匡天下、泽被万民”的千秋伟业。

3、孔子仁爱观的核心是爱人,标准是社会利益和百姓利益。

仁的起点与根本是“孝悌”,仁的成就与圆满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境界。

实现仁德的方法就是克己复礼、广行恕道。

先从修身做起,克服私欲,正心诚意,言行端正,彬彬有礼;再从身边的人、近边的事做起,爱自己的父母长辈,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然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把对自己亲人的那份纯正之爱扩展开去,去爱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乃至天地万物。

但孔子所提倡的仁爱是在礼仪规范下的有差别的仁爱,而不是无差别的兼爱与博爱。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注释】(1) 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2) 摄:兼任。

(3) 树塞门:树,树立。

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4) 反坫:坫,diàn。

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2、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可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答案】1、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却肯定管仲有仁德。

2、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

孔子否定了子贡的观点,认为应该忽略管仲不知礼节的过错,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这就说明孔子的仁爱观是通达权变的,而不是偏执凝滞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