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教英文:Judaism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
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托辣,即圣经的前五卷书。
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
他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且受到尊敬地对待。
古代犹太教(公元70年以前)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3世纪末至前12世纪期间,以色列人及其他一些半游牧民族自美索不达米亚跨越沙漠,进入当时已发展农业生产的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区定居。
公元前12~前11世纪间,以色列人在与外族冲突及内部纷争中,各氏族间先后形成12个部落,共同信奉雅赫维为唯一真神。
约公元前993年,迦南南部犹太部落大卫王统率以色列各部落,战胜迦南西部地中海沿岸的非利士人及叙利亚、约旦河以东各族,建立统一的以色列人国家,以耶路撒冷为统治中心。
其子所罗门继位后在此修建圣殿。
公元前933年,以色列分裂为南部犹大、北部以色列两国,彼此连年争战。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国亡于亚述。
犹大国臣服苟存。
公元前7世纪末,亚述帝国衰落,埃及、巴比伦相继统治巴勒斯坦。
公元前587年,巴比伦占领耶路撒冷,焚毁圣殿,并将大部居民掳往巴比伦。
犹太人认为此乃自身犯罪、背叛雅赫维另拜其他神祇所受的惩罚,唯有向雅赫维认罪祈求,方能重返故园;民族与宗教意识由此愈益加深。
现代许多学者认为,犹太历史、律法文献就是公元前587~前538年被掳巴比伦期间逐渐定型的。
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居鲁士释放以色列人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
耶路撒冷成为犹太人聚居的犹太地区中心城市,政治上受波斯统治。
直至公元70年,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焚毁圣殿为止,在犹太教历史上称第二圣殿时期。
在公元前2世纪初至公元1世纪末的300年间,地中海东岸各种新宗教、新宗派不断出现。
犹太教内部也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支持祭司的上层分子撒都该人;与撒都该人分庭抗礼,主张除“律法书”外,尚有口述传统法的法利赛人;主张远离世俗,实行共同生产,共享财物的社团艾赛尼派(或称敬虔派)。
拉比犹太教(70~630)这一时期,西亚地区犹太人以巴勒斯坦及巴比伦为聚居中心,分别处于罗马帝国及波斯帝国统治下,罗马及波斯均通过扶植犹太教上层分子,对犹太人实行间接统治。
在犹太教内部,自古流传的经典律法书需要不断重新解释,以适应政治与宗教的现实需要。
因此,精通律法的法利赛人,逐渐取得领导权,被称为拉比(希伯来语,意为师傅)。
这一时期的犹太教称为拉比犹太教。
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侧重祭司献祭仪式,自耶路撒冷圣殿第二次被毁后,到圣殿献祭已不可能。
因此,拉比犹太教强调社会个人伦理、祈祷及研习律法,这对后世犹太教思想、礼仪、制度有巨大影响。
犹太教公会成为犹太人最高立法、司法机构。
3世纪初,罗马塞佛鲁斯王朝时期,授权公会主持人(纳西)收税,向各地犹太人法庭委派法官,派遣特使到帝国各地巡视犹太人聚居地区,并赠与公会主持人大量产业。
自2世纪上半叶罗马皇帝哈德良统治时期起,罗马法学家开始编纂法典,在其影响下,2世纪末犹大·哈·纳西执掌巴勒斯坦公会时期,将以前历代口传律法汇编成书,称“密西拿”,约于3世纪初开始流传,此后便成为犹太教尊崇的经典《塔木德》的一部分。
拉比犹太教与同时期西亚其他宗教相比,出世色彩最少;与当时的基督教比较,它并未力图用希腊哲学解释教义,以对外族传教,而专重宗教律法。
在宗教律法与世俗法律的关系上,承认世俗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居统治地位。
但根据考古发现,遗留在叙利亚沙漠中的3世纪罗马、波斯边境城市中的犹太人会堂墙壁上,有圣经故事题材的宗教画;6世纪加利利犹太教会堂的细石镶嵌地板图案有星象、人形、鱼兽等,都与摩西十诫中不可制作偶像的诫条相悖,为拉比文献所未提及;这表明当时犹太民间宗教曾受其他民族宗教的渗透影响。
另一批宫廷文献描述魂游天庭景象,反映当时犹太民间宗教相信靠法术能魂游象外,与拉比谴责法术大相径庭。
此类民间犹太教信仰成为中世纪犹太教神秘主义思潮来源之一。
中世纪犹太教(630~17世纪中叶)630~644年,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巴比伦及波斯先后被阿拉伯军队征服。
711~715年间,形成跨越西亚、北非、欧洲的阿拉伯大帝国。
犹太人虽被列为次等居民,但其地位尚受法律保护。
帝国辽阔的幅员,使商品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犹太族的下层居民由农村流入城市,成为各种手工艺工人。
中上层犹太人从事商业、银钱业,或成为宫廷官吏。
原在西亚的犹太人大量移居欧洲,由于采用阿拉伯语,使犹太人得以接触并推动阿拉伯天文、数学、医学、哲学、文学的发展;犹太教律法的诠释、应用,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8世纪,巴比伦犹太教教长与拉比学院共同将巴比伦派律法诠释传播到各国犹太教社团。
拉比学院不仅培训拉比,并成为立法机构,实际控制各国犹太社团,使中世纪欧洲各国犹太人具有共同律法传统及生活方式。
7~11世纪,巴格达拉比学院拥有权势、财富,且其领导权落入少数人之手,因此引起部分犹太人的不满。
他们否认拉比口传律法的权威性,主张按圣经训诲,过禁欲生活,被称为卡拉派(经典派)。
10世纪初,巴勒斯坦、伊拉克、波斯相继出现反对拉比派的犹太社团,各自制订律法条例。
这些派别一度活跃于西亚,11世纪后逐渐衰落。
10世纪末,随着阿拉伯大帝国的分裂,拉比派犹太教权威亦趋没落。
欧洲犹太社团中形成反对拉比派律法的潮流,一部分人诉诸理性,发展了中世纪欧洲犹太教神学和哲学;一部分犹太教信徒则直接寻求神秘宗教经验,形成中世纪犹太教神秘主义思潮,12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上半叶,一度盛行于西班牙、法国与德国。
犹太教神秘主义由来已久,宣传靠一些神秘图像、数字及希伯来文字母的排列,能释放神力,解救犹太人的苦难。
这些神秘观念经历口传之后,自9世纪起形成著述,总称喀巴拉(希伯来语,意为传统)。
主要为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创世之书》、《光华》及约13世纪初开始形成的《荣光》,用神秘观念解释律法书,神不是直接创造世上万物,而是以其光照,经过十个层次,造成世上万物。
除反映了新柏拉图派哲学影响外,并杂以星象学、天使、魔鬼、魂游象外等描述,以至民间犹太教仪式如星期五晚礼拜、为死者周年忌日背诵密西拿、守夜祷告等。
它强调犹太教仪式习俗的神秘含义,使狂热信徒相信自身是神所安排的宇宙中心,应与不洁的俗世完全隔绝,期待末世来到、弥赛亚自天降临。
犹太哲学家强调犹太教与其他一神教的共同点,喀巴拉则强调犹太教的独特性,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广大民众隔绝。
15世纪,在法国、西班牙、德国,犹太人到处被驱逐。
喀巴拉派鼓吹犹太人虽在地上受迫害、被仇视,在天上将获得胜利,从而使传统犹太教在犹太人中更加巩固。
16世纪欧洲犹太人主要分布于德国、波兰、立陶宛地区及土耳其部分地区。
18世纪以后,各国犹太人在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社会中,成为城市中等阶层,但仍保持中世纪惯例,遵守犹太法律与风俗习惯,犹太教神学仍在喀巴拉影响之下。
欧洲人文主义思想、16世纪宗教改革、17世纪科学革命对多数犹太人聚居的波兰、立陶宛地区影响极微。
与古希腊文明时期、早期伊斯兰教时期相比,近代前期西方犹太人处于孤立的精神状态之中。
1492年,西班牙驱逐犹太人。
大批犹太人移居奥托曼帝国,随之传入制造武器、火药以及织布、医药的精良技术,并继续发展与西欧的贸易。
来自西班牙的拉比,在奥托曼帝国各地设立拉比学院,重新阐述犹太律法。
约瑟·本·艾弗莱姆·凯罗所著的《约瑟之家》,在注释14世纪犹太律法著作时,概述了16世纪全部犹太律法。
1564年,凯罗又编纂一部名为《备妥的餐桌》的律法概要,成为传统犹太律法范本,沿用至今。
在西班牙、葡萄牙被逐而移居西亚的犹太人中,期待弥赛亚降临的思想十分普遍,宗教生活强调禁欲主义。
在东欧,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波兰是世界犹太人最主要的聚居国。
18世纪,波兰立陶宛帝国北部维尔纳城成为犹太学术中心,被称为立陶宛的耶路撒冷;在其东南部西乌克兰农村,犹太下层民众中敬虔派兴起,称为哈西迪运动。
依据“喀巴拉”文献,强调内心神秘经验,置律法于次要地位,仅承认拉比为群众灵性指导,对犹太教神秘的敬虔主义产生深远影响。
原来,东欧犹太教敬虔主义强调犹太人有罪,须靠长时间悔罪方能自我完善。
哈西迪运动不强调犹太人有罪,反对过分注重忏悔,认为精神悲伤将造成人神隔绝。
其信仰特点为完全信赖神的纯善旨意,主张在祈祷中消灭自我,灵魂向神光飞升,在礼拜中强调谦卑、感恩、喜乐。
它还批评传统宗教领袖与信众隔绝,反对少数有权势家族控制会堂事务;主张信众互助,由有灵性修养者领导。
参加哈西迪运动的信徒结成互助组织,拥戴一些“神师”,致使波兰犹太教濒于分裂。
在西欧,犹太人长期处于被歧视状态。
15~16世纪之交,意大利上层犹太人曾受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致使少数犹太学者对传统犹太教持批判考察态度。
其中突出者为阿札利亚·迪·罗西。
他晚年发表《耀眼的亮光》一书,总结其对犹太有关文献的研究,并运用非犹太人资料考证《塔木德》中各项传说的真伪。
宗教信仰上,他仍笃守中世纪犹太教信仰,但并不回避犹太教经典中的矛盾;认为《塔木德》中的传说具有道德训诲价值,而非历史事实。
他以历史观点校订犹太文献中的人和事,由此论证从创世纪算起的犹太纪年是拉比犹太教后期才开始推行的。
其著作激起意大利、中欧、西亚各地拉比的愤怒,规定非经特别批准,禁止阅读。
其思想为19世纪后犹太历史考据学之先河。
16世纪末,荷兰从西班牙统治下取得实际独立地位。
被逐出西班牙、葡萄牙的犹太人,一部分移居荷兰。
17世纪中叶,犹太人在阿姆斯特丹商业金融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在宗教上享有自由,出版了各种希伯来文神学及神秘主义教义著作。
阿姆斯特丹犹太社团在宗教信仰上原属保守派,但在近代科学、哲学的影响下,出现分化。
近现代犹太教(17世纪中叶以后)17世纪西欧思想界在近代科学影响下,对古代传统权威、中世纪经院哲学思维方法提出疑问。
17世纪上半叶,阿姆斯特丹犹太思想家尤里·阿科斯塔公开否认拉比权威及个人灵魂不灭,认为律法书不可能出于神授,因其中包含许多违反自然律的事件;神既创造了自然与自然律,便不可能自相矛盾。
18世纪,以法国、英国为中心的思想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兴起,提倡思想、经济、政治自由和人道主义。
德国思想启蒙运动受自然科学的影响比英、法小,政治上也不如法国激进;因此,在反对传统束缚的同时,仍保持对宗教哲学的兴趣。
德国犹太思想家摩西·孟德尔逊主张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宗教,认为万有系神意所造,神乃最完全的存在,理性能发现神的实在性、神的旨意与灵魂不朽,否则生命便无价值可言。
他在晚年所著《耶路撒冷》一书中,认为犹太教仅为犹太人的特殊律法,并无独特的信仰体系或世界观;主张犹太人谨守犹太教礼仪,放弃文化孤立的传统,广泛吸收其他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