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手段:讲述法、提问法、设问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引导讨论法,展示历史图片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生活,升华深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点击出图)同学们,学习历史一定要关心时势,锻炼历史敏感性,学以致用。
鼓励学生分享所知的时事。
在激发学生的热情后,由教师引出日本换年号的新闻—“令和”二字是汉字,还有日本每年票选的年度汉字也是汉字。
(提问:日本为什么用汉字?)由此带领学生回顾遣唐使的历史知识——日本在公元七世纪进行大化改新,引进了中国汉字,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假名,从而构成了日语字库。
引出问题:“这是日本汉字的来源,那我们的汉字是从何而来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入本课的重点——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立足课本,利用pad上的思维导图软件进行总结。
然后上讲台通过白板和展示台进行展示,教师做出点评。
1.汉字的发展历程:1)起源: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2)演变: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思维引申】通过观察图片(详情见课件),得出生产力的进步带动文字发展的结论。
3)书同文:①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削减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过程:到秦朝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得到推广。
③意义:文字的改革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意义: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课堂小结】通过图片题。
带领学生总结汉字发展趋势。
【环节过渡】由明星字体进字库引出古代价值千金的有些书法作品,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从而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书艺历程【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合作来完成本单元的学习。
老师任务:出示历朝典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体会风格。
学生任务:立足课本,总结书法发展历程和背景——1.形成条件:1)材料: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的出现,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注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2)动力:士人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3)文具: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2.书法特点:1)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显现了东方的审美情趣。
2)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
3.发展历程:时期发展过程及特点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作品秦汉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
文字刚完成统一小篆隶书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①社会的变迁影响到了人的心理,促使了人的觉醒,这种觉醒使得审美变成了一种自觉;②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行书“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隋唐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讲究法度和规范,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同时法度和规范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草书、楷书书法理论草书:张旭、怀素;楷书: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宋代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①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②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
③重文风气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课堂小结】书法的风格1)魏晋以前,自发阶段,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
2)魏晋时期,由隶书延伸出的楷书、行、草,通过众多书法家自觉努力臻于成熟,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越实用功能。
3)社会发展决定书艺的发展,书艺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的特点.4)个性化趋势明显。
【重点难点突破】中国书法独特的原因(图文结合,学生思考,教师总结)【课后检测练习】【课后总结反思】1.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整理复习】(点击出现知识框架)最后,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大家出示的知识框架对本科的笔记进行整理。
第7课汉字与书法——学情分析教学育人以人为本。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储备和分析能力,而恰又处在情感价值观发展的关键阶段。
好奇心理重、情感丰富;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本课内容非常重要,与现实生活有比较强的联系性,适合开发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开发审美能力。
因此,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历史联系生活的敏感性,培养高尚的情趣。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效果分析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汉字、书法发展历程。
·本课难点:汉字、书法发展的背景。
2、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汉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特征。
在欣赏异彩纷呈的书法篆刻作品的同时,将书法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理解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特征、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格。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评测练习1、甲骨文的笔画粗细不一,方笔居多,有锐有钝。
大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隶书笔画圆匀、古朴、凝重。
汉字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书写的工具和文字的载体有别B、时代背景不同C、书写者的个性爱好不同D、经济能力的差异解析:本题考查书写材料对字形演变的影响, A项正确。
2.2、右图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①它是中国书法艺术②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③它突出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④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右图是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所创造的艺术字,第三项未体现,所以不选。
故B项正确。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后反思一、成功之处1、整节课设计以“现实——历史——现实”为理念,体现“现实从历史中来,历史指导现实”的教学思想。
在导入新课部分,以日本换新年号为例,引出汉字起源;进一步探索书法发展的历史;最后回到现实,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2、教学内容处理恰当。
课文包括二目:“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书艺历程”。
在这二目中,“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讲的是汉字的起源、成熟、发展、统一的过程;“书艺历程”讲的是书法的发展历程,小字部分涉及到了篆刻艺术。
因此我将课文内容分成了两大部分:一为“汉字起源”,二为“书艺历程”。
用“汉字起源”学习汉字的发展历程,以“书艺历程”学习书法发展历程。
结合即学即练、拔高思维,最后升华探究,将文化遗产联系实际生活。
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
第一,优化了课堂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条理分明。
第二,在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但又不完全脱离书本实际;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首要教学内容,又恰当地补充了某些书本没有而相对重要的知识。
3、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神入"历史。
在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启发学生思维,运用艺术欣赏和观看国家宝藏的视频,创设历史情景,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并及时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4、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相关视频做过度;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和文献展现教学的部分内容,教学方式多样又不失于“花耍”,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展现了历史教学的风采。
二、有待完善之处1、由于教学内容多,容量大,因此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比较少。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但应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3、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多多关注到全体学生。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而不仅仅是在于引导。
4、教学应该再紧凑一下,张弛有度。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标分析课标要求:掌握汉字的演变历程,体会不同时代书法、篆刻的特点,探讨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根据课程标准高考历史大纲要求,掌握汉字的起源和书法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时代背景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通过与西方书法和文字的比较,认识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同时还要培养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结合已学知识共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或图片生动再现当时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与动手,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字体结构和书法风格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趣味情操。
2.通过观看国家宝藏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传统文化,激发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意识。
以史为鉴,结合实际生活,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增强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