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延安保卫战中心理战的运用

浅析延安保卫战中心理战的运用

浅析延安保卫战中心理战的运用
发表时间:2009-10-27T14:50:32.420Z 来源:《华夏教育》第9期供稿作者:张天洪
[导读] 根据敌人心理特点,迎合敌人需要,将其行动引向我预期作战目标,将其歼灭
陕西省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研究生17队张天洪 710068
【摘要】:电视剧《保卫延安》中的三战三捷,即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是西北野战军成立后,在延安东北地区连续进行的三次歼灭战。

在保卫延安中,中央军委和西北野战军抓住敌人急于寻找我军主力作战的心理和敌人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相互猜疑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心理战,达到了扰乱敌人军心、各个歼灭的目的。

本文通过介绍陕北三战三捷中心理战的运用情况来分析总结心理战的具体战法。

【关键词】:延安保卫战心理战运用
1947年西北野战军成立后,为彻底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的进攻,在延安东北地区青化砭、羊马河、蟠龙连续进行了三次歼灭战。

在延安保卫战一系列战役中,中央军委和西北野战军巧妙地运用心理战,达到了扰乱敌人军心、各个歼灭的目的。

一、巧妙诱敌,各个歼灭
根据敌人心理特点,迎合敌人需要,将其行动引向我预期作战目标,将其歼灭。

西北野战军主动撤出延安后,判断胡宗南集团必将仗恃其兵力优势,急于寻找西北野战军主力决战。

根据敌人作战企图和骄横急躁的心理,决定将计就计,诱敌就范。

为了制造假象,迷惑敌人,西北野战军只以一个营的兵力与敌人保持接触,并将6个旅的电台全部配属给该营,电台网络全部沟通。

胡宗南果然把该营误认为是解放军主力,即以整编第1军5个旅沿延河向安塞方向追去,同时并令31旅(欠91团)由拐峁前出青化砭,保障其主力左翼安全,解放军主力在青化砭伏击歼敌2900多名,打胜了保卫延安的第一仗。

在对敌心理战中,通过暗示可以使敌人上当受骗。

在蟠龙攻坚战中,西北野战军就是采取了“暗示”的方式,对敌心理施加影响,达到了调敌主力北上绥德的目的。

王震领导的359旅按照彭德怀司令员的指示,决定将全旅临时编为5个支队,都配备电台:以两个支队扮演2纵队和新4旅,对付右路之敌整编29军;以两个支队扮演2纵队和教导旅,对付左路之敌整编第1军;以一个支队扮演359旅,留在敌人背后,迟滞敌人行动;旅部扮演野战军的领率机关,与2纵队一道行动。

布置停当,各支队即分头“化装”,根据“剧情”的需要,有条不紊地登场“演出”,处处给敌人呈现出一幅幅“野战大军”驻地场面。

引敌注意的五颜六色的信号弹分别从各个“纵队”的统一地飞向空中后,全线开始按计划向东北转移,并在原驻地留下一个“大军仓惶退走”的场面,使敌人以为359旅就是西北野战军主力,于是胡宗南令部队步步紧跟,致敌在雨中拖泥带水地进入绥德。

正当敌主力进入绥德时,西北野战军主力已把蟠龙守敌167旅团团围住,以致敌167旅旅长李崑岗向胡宗南发电说遇到西北野战军主力,请求支援时还受到胡宗南的严厉斥责,于是发生了敌之间相互指责的大争吵。

在敌人最后明白西北野战军没有北上,回师蟠龙援救时,西北野战军早已攻克蟠龙而去。

二、不停袭扰,疲惫敌人
在青化砭战役后,敌军发现西北野战军主力不在延安西北,而在延安东北,便掉头东犯,改用“密集平推”战术,布成横直34里的方阵,只走山顶,不走大路,天天行军,夜夜露营。

西北野战军派出小股“磨心”部队,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对敌不时进行袭击,牵着敌人主力9个旅经延长、延川、清涧到了瓦窑堡,游行了一大圈,走了400里,历时12天,敌人一路上饱尝受冷、受饿、受累、受袭击和生病之苦,极大地削弱了敌军的战斗力。

三、妥善处理俘虏,从心理上瓦解敌军
在延安保卫战期间,出现了俘虏数量多、级别高等特点。

青化砭战役俘虏敌31旅2593人,旅长李纪云、副旅长周贵昌等被俘;羊马河战役全歼敌135旅一个整旅,俘虏2800余人,代旅长麦宗禹、旅参谋官主任朱祖舒等被俘;蟠龙战役歼灭守军1300人,俘虏5452人,敌167旅旅长李崑岗、副旅长、政治部主任及参谋长均被俘。

根据中央指示,西野政治部成立了俘虏管理处,派得力干部主持其事,加强对俘虏官兵的教育、改造和争取工作。

实行宽待俘虏的政策,规定对俘虏兵不杀、不侮辱人格、不没收私人财产、给予一定生活待遇、在特殊情形下可释放回家等。

对精壮士兵,“尽量争取分补各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实行“即俘、即查、即补、即训、即打”的办法,以补充我军兵源;对中下级军官,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训练后,视不同情况,或分配到西野部队、机关,发挥其特长,或有计划地释放,以作瓦解敌军工作;对营长以上军官,一律不放,仅个别有作用者可放出做分化工作。

凡释放者应加以教育,然后放之。

妥善地处理俘虏,既有效地从心理上进一步瓦解了敌军,又解决了西野兵源匮乏的问题,极大地壮大了西野实力。

四、培养战斗精神,昂扬士气
当胡宗南的23万大军逼迫到延安城的时候,毛泽东还决定吃罢饭再走,并且十分沉着自信地说:“敌人来延安就请他来吧,我们把窑洞打扫干净,桌子摆端正,茶壶茶杯放整齐,让胡宗南知道,延安是我们的,我们还要回来。

”毛主席知道广大群众、干部转移后,才撤出延安。

毛主席这样勇敢沉着的表态,给西北野战军广大官兵以极大的鼓舞,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军民胜利的信心。

彭德怀等高级将领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与广大官兵同甘共苦、浴血奋战,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更加坚定了部队的胜利信念,感染了部队的战斗士气。

在党中央作出放弃延安的决定后,不少干部战士和边区民众一时不理解中央的决策,在感情上很难接受。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利用一切机会向官兵和群众宣传放弃延安的原由和中央的决策。

他在接见新4旅的干部时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若不管自己力量的大小,和敌人生杀硬拼,这是错误的!”
宣传是精神斗争的有力武器,也是实施心理战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宣传鼓动,可以大大激发官兵的革命热情,鼓舞官兵的作战士气,同时还可以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并且动摇敌人的军心士气。

在蟠龙攻坚战中,当时西北野战军各种物品极其匮乏,时值五月,广大官兵还穿着棉衣棉裤,食品也是非常有限。

在蟠龙战斗的动员中,各级指战员对广大官兵的宣传鼓动就是一句口号“拿下蟠龙换夏装”,结果广大官兵在战斗中士气高昂,奋勇杀敌,最终取得蟠龙战役胜利,缴获了大量的急需物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