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军心理战浅析

美军心理战浅析

美军心理战浅析心理战是对敌人进行心理上的攻击,使其精神防线松垮,不攻自破。

心理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虽不能替代军事行动,但可以独立于军事行动之外单独使用,也可以为军事行动提供支援。

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除了用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实施以空袭和特种作战,地面战相结合的武力打击外,还实施了全方位的心理战。

这场战争本身就是一场美国想争取阿拉伯人心的心理战争。

只是与以往相比,美军此次为“倒萨”进行的伊拉克战争,其心理战的手段更加多样,覆盖的面更广。

以前美军心理作战主要采用传单,本地语无线电广播,近距离高音广播,报纸杂志,电视图像等方式。

此次,美军除继续使用这些手段外,还广泛使用了电话,手机短信,因特网等手段;心理作战的覆盖面已经从战场内扩大到战场外。

从心理影响的对象看,不仅包括萨达姆本人,其他政府官员,而且包括伊军所有的官兵和普通百姓。

从心理战的内容看,不仅包括军事威慑,人道主义援助,而且包括新闻控制,消息传播,人际关系,宗教文化等。

真可谓“心理攻势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防不胜防”。

一、指挥领导体制完备,行动统一协调心理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起完备的指挥领导体制,保证心理战行动的协调统一,才能获得较高的整体作战效益。

经过多年的作战实践和调整改革,美国已建立起完备的心理战指挥领导体制。

在战略层次上,主要有国务院、国防部、新闻署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联合公共事务处。

在战役层次上,有特种作战司令部、军种特种作战司令部、战区司令部的临时性心理战指挥机构。

在战斗层次上,主要由各心理战支援营、连组织实施心理战。

要统一协调的地实施心理战行动,除了有完备的指挥领导体制这一组织保证外,还必须制定统一的政策。

美军战备心理战的政策由国务院牵头,会同国防部、中央情报局、新闻署、国际广播委员会等机构制度。

国防部制定的军事心理战策略,必须符合战略心理战政策,美军部队的心理作战行动则在战略心理战政策和军事心理战策略的指导下进行。

如果某级指挥官违反政策擅自插入不适宜的心理战的内容,上级司令部指挥官必须立即制止,并提出符合政策的方案。

实施心理战行动,特别是实施宣传性心理战行动,做好协调工作特别重要。

协调不好,不仅会影响心理战效果,还会产生负面效应,甚至可能给敌方提供反宣传机会。

因此,美军非常重视心理战行动的协调。

一是军事机构与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新闻媒体的协调;二是各军各司令部、部队之间的协调;三是各种心理战内容和行动的协调。

从指挥领导体制到作战部队都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安排,以便取得最佳效果。

为了实施此次“倒萨”心理战,美军从具有丰富的心理战经验的美空军第193特种作战大队和美陆军第4心理战大队抽调精干人员,组建起“倒萨”心理作战特遣部队进行全时空的心理作战活动。

另外,此次派往伊拉克的美军特种部队官兵大多会当地语言,能够深入伊拉克内地,向伊军和伊拉克民众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能够书写阿拉伯语和信件,能够亲自打电话与特定人物攀谈,增加宣传的可接受度和可信度,使心理作战行动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因此,美军联合心理作战部队能够运用各军种特种部队的独特作战能力,通过统一计划和统一指挥,在全时空、全维度对伊拉克发起心理攻势,有力配合美英主力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综合运用军事威慑、军事震慑,实施军事上的硬杀伤美军历来把心理战建立在强大的武力基础上,认为先进的武器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威慑力量。

美在对伊战争准备阶段,以先进的武器,精锐部队部署在海湾地区,通过炫耀武力,给对方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

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美军四处扬言,如果采取军事行动美军在开战后,48小时内就要投放3000枚精确制导炸弹,超过海湾战争的使用数目的10倍,达到令整个伊拉克“立即瘫痪并失去抵抗能力的震慑效果”。

这些消息,都是做给萨达姆和伊拉克军民看的,美国希望以此勾起海弯战争那场噩梦,产生强大的心理威慑作用,打击伊拉克军民的士气,达到让其“不战而降的目的”。

当军事威胁不能达到目的时,美军将采用军事打击。

除了直接达到军事上的目的外,还注意发挥其在心理上的震慑作用,达到军事行动难以取得的效果。

美军通过精确打击使伊拉克士兵产生恐惧感和失败感,从而达到分化孤立和尽快摧毁萨达姆政权的目的。

在“斩首行动”中用巡航导弹,集束炸弹、延时炸弹、贫油弹等威力巨大弹药对萨达姆及其政府高官的住址、地下掩体、开会地点、共和国卫队等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企图借此造成心理上的震慑和恐惧,动摇其抵抗意志。

美军充分利用高技术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心理战效应,并结合进行心理战攻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采取多种手段孤立政权、扰乱人心,实施心理上的软杀伤美国利用各种心理战手段扰乱军心民心,孤立政权,达到瓦解敌军的目的,是伊拉克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

美国从1991年“海湾战争”和1998年“沙漠之狐”军事行动中的战果评估和后来的情报显示得出结论:萨达姆政权摇摇欲坠,百姓民不聊生,军队人心涣散的形象。

为此,美国针对这种情况,一是把攻击的矛头指向萨达姆政权,二是以“人道主义”为旗号,把美军塑造成“仁义之师”,三是不断许诺给伊拉克人一个“自由、民主、和平”的新政权,以此来争取人心。

同时利用无人驾驶飞机向伊境内大量散发传单和劝降书,对伊军民进行“倒萨”宣传,鼓动伊军民内部造反,并对伊电台和电视台进行无线电干扰,然后发射美军自己的反萨达姆电台和电视台信号。

还通过各种手段对伊军高级指挥官进行威慑,要求他们临阵“倒戈”。

3月20日开战当天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称国防部官员正与伊拉克军队不同级别的官员进行联系,警告他们武装反抗美国及其盟军的下场。

早在战前,美国防部官员就证实他们已经向伊拉克军方人士发送类似的电子邮件。

战争前夕美国提出解除萨达姆武装和萨达姆流亡的条件来避免军事打击,也意在离间伊拉克军民和萨达姆政权的关系。

同阿富汗战争一样美国战机从伊拉克上空掷下炸弹的同时,也扔下“糖弹”。

美军大军所到之处,也送去了食品、药品和水。

这些攻心战无时无刻都在起着瓦解敌军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肆宣传,实施新闻攻心战美军认为心理战行动是通过信息传播和信息控制影响敌人的心理而达到行动的目的,是信息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美军强调心理作战必须与政府实施的国际新闻活动密切配合,这是取得心理作战行动的成功的重要保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媒体在此次心理作战中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

过去,美军与新闻媒体合作不太好,常常陷入被动,12年前的海湾战争中,只有有线新闻电视网(CNN)独家报道战争情况,后来美国在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加强同新闻媒体合作,尝到了甜头,因此,改变了以往的态度,变不合作为积极合作,变被动合作为主动合作,竭力使受过培训和受到控制的新闻媒体在“倒萨”心理战中发挥更大作用。

布什总统将世界上的六百多名记者拉去参加倒萨战争,媒体似乎已经成为继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政治外交、天时地利等四大因素之外的第五种力量。

这个领域的斗争当然也是空前激烈的。

最大限度地限制敌人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宣传,这是媒体战争的原则,我个人认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舆论造势,争取国内外支持美国通过新闻媒体在国际国内为自己造势,进而改变自己面临的外交困境和反战压力,进而争取和动员国内外的支持。

这次伊拉克战争与1991年海湾战争有一个主要区别,海湾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将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赶回伊拉克为目标,师出有名,因此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道义支持;这次伊拉克战争则不同,在联合国安理会大多数成员国反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表示要在联合国框架内用和平手段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情况下,美国却绕开联合国,单方面对伊拉克动武。

美国这种行径遭到了各地大规模的反美游行示威活动。

为了改变自己面临的外交困境和反战压力,美军极力宣传自己在军事上取得的战果,甚至不惜采取夸张和欺骗的手段,美军希望通过新闻媒体给国际社会制造美军已经取得完全优势,伊拉克战争大局已定的假象,从而争取更大的国际支持。

对于美军来说,上个世纪那场越南战争给美国人带来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在战场上伤亡人数的不断增多点燃了美国国内的反战火焰,并最终导致美国被迫从越南撤兵。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美军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一方面利用随军记者大力宣传美军正在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给国内民众打气;另一方面,美军在对外界报道己方的伤亡情况时则慎之又慎,尽力避免将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传播给出去。

在美国电视媒体报道这场战争的正面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美军装甲车在伊拉克沙漠飞驰的镜头,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制造舆论,鼓舞己方的士气,打击伊方士气,以影响美国内民众,争取得到民众的支持。

(二)严密封锁消息,加强媒体控制美国政府心理战的一个重要做法是,严格控制大众媒体,加强舆论的引导和监督。

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世界上的各大媒体纷纷派出精兵强将,投入一场激烈的新闻大战。

然而,我国记者从多方面发回的一则消息说在卡塔尔美军司令部采访的记者必须遵守美方定下的“三个不准”规定,即不准问美军和英军的伤亡情况,不准问与目前的军事行动有关的问题,不准问与今后军事行动计划有关的问题。

总部位于卡塔尔的阿拉伯半岛电视台3月25日为其激怒了美国政府的伊拉克战争报道付出了代价,该台两名记者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吊销了采访证,而且被逐出了交易所的唯一新闻机构。

西方电视台报道了这场战争,但大量画面都是美英联军的进展情况,而对遭受轰炸,在血泪中哀号啼哭的伊拉克妇女和儿童的画面则播放很少,并指责伊拉克电视台播放美军战俘画面违反了《日内瓦公约》中有关对待战俘的条款,因为这样的画面对观众的心理会造成冲击,能激起国内外更大范围反战情绪和伊拉克军民抵抗意志。

(三)新闻真假难辩,极力渲染战果美国运用新闻媒介散播虚假情报,隐真示假,利于攻心。

从西方报道来看,有些新闻信息有时甚至让观众有“谣言满天飞”的感觉。

例如,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媒体突然报道说伊拉克副总统阿齐兹已经“叛逃”到北部的库尔德地区,但阿齐兹很快在巴格达主持了新闻发布会,让这一虚假的报道不攻自破。

再如,战争爆发的当天,西方媒体一会儿称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第一波空袭中已被“炸死”,两个儿子也无一幸免,一会儿又说被“炸死”的是副总统拉马丹。

结果这些报道随着萨达姆和拉马丹在电视上的出现而变成了虚假的消息。

3月21日,美联社的报道说,驻守在伊拉克南部的伊军第51师8000余人已向美英联军“投降”。

但次日伊拉克新闻部长反驳说,驻守在伊拉克第51师仍在同美军进行激战,该师师长也特地在半岛电视台露脸。

另据伊拉克新闻报道,已有100多名美英联军官兵在战争中被打死,至少30名受伤,20多人失踪,至少40人被俘,美军中央司令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大约只有20名军人在交战或事故中死亡而据美军统计,已有1000多名伊军被打死,约有4000名官兵被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