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蘑菇栽培技术

蘑菇栽培技术

纯草料栽培草菇新技术栽培季节草菇菌丝体生长的适温范围℃为15~35℃,最适宜温度为30~35℃,子实体生长的温度为26~34℃,最适宜的温度为28~30℃。

从堆料到出菇结束约需1个多月,是目前栽培的食用菌中需求温度最高,生长周期最短的类型。

根据草菇对温度的要求,各地可选择适当的栽培时期。

栽培原料棉子壳、废棉、麦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花生壳及栽培完平菇等均可使用。

要选用干燥、无霉变的新鲜草料。

场地选择与处理菜棚、菇棚、室内、室外、树林下、阳畦、大田、果园等场所均可生产。

大棚要加覆盖物,并在使用前撒石灰粉消毒,老菇棚要进行熏蒸,杀虫灭菌。

原料处理在菇棚附近,挖1个长6米,宽2.5米,深0.8米左右的土坑(土坑大小可根据原料用量灵活掌握)。

将挖出的土培在坑的四周,使土坑深度增加至1.5米。

在坑内铺1层厚塑料膜,而后,铺1层草料,如此进行,直到填满为止,最上层为石灰粉,石灰总量约为草料总量的8%。

在草料上面加压沉淀,以防草料上浮。

最后,往土坑里灌水,直至没过草料为止。

同时,把麦秸总量8%~10%的麸皮装入袋中浸泡,泡24~36小时。

入棚建池播种把泡过的草料挑出,沥水半小时后入棚。

南北向建畦,畦宽0.9~1.0米。

先铺1层厚20厘米左右的草,再撒上1层处理过的麸皮。

用手整平,稍压实后播第1层种。

按每平方米0.75千克的播种量,取出1/3的菌种,掰成拇指肚大小的块,再按穴距和行距均为10厘米左右的规格,在哇两边分别点播2行菌种。

中间部位,;因料温会过高而灼伤菌种,故不播。

之后,再铺1层厚为15厘米左右的料草和麸皮,把剩余的3/2菌种全部点播在整个床面上。

最后,在床面上薄薄地撒1层草料,以保护菌种。

用木板适当压实后,将垄做成弧形,以利覆土。

料的总厚度为30~35厘米,畦间走道宽30厘米。

覆土盖膜把畦床压成弧形后,在料面上盖1层2-4厘米厚的黏性土壤。

可在走道内拌入部分腐熟的发酵粪肥。

覆土完毕,在床面上覆1层农膜,以保温保湿。

废旧的薄膜要用石灰水或高锰酸钾消毒后再用。

覆膜完毕,在料内插1支温度计,每天观测温度,将其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料温不要超过40℃,如超过,要立即撤膜通风,并在畦床上用木棍打眼散热。

发苗支拱覆膜3天后,每天掀膜通风几次,每次持续10-30分钟。

到第7~8天,菌种即可布满床面。

此进,应在畦床上支拱,拱上覆盖薄膜。

将拱棚两头打开一半通风,两面不要盖得太严。

如温、湿度适宜,也可不用拱棚。

出茹管理播种后10天左右便开始出茹,此进,要注意掀膜通风。

待出菇多时,在走道内灌水,保湿、降温。

如温、湿度适宜,要撤膜通风,防止高温使菇蕾死亡。

如畦床过干,可在棚边挖1个小坑,铺上薄膜,放入凉水,预热后喷洒床面。

采收现蕾后2~天采收,每潮采4~5天,每天采2~3次。

隔3~5天,第二潮菇又产生了,一般能采一3~4潮菇,整个采菇期为20~25天。

生料栽培金针菇目前我国大都采用熟料栽培金针菇,而采用生料栽培金针菇,可以节约能源,减少和简化高压或低压蒸煮基料的程序。

播种时间金针菇是低温型菇类,出菇温度为5~15℃,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5~8℃。

生料栽培一般在10月至12月份播种,也可以延后至春节播种。

培养料制备棉籽壳、麦麸等原料要新鲜、无结块、无霉变,并放在阳光下曝晒2~3天。

培养料配方:(1)棉籽壳78%、麦麸20%、白糖1%、石膏1%;(2)棉籽壳96%、玉米粉3%、白糖1%;(3)棉籽壳100%。

配料中加入总料重0.2%的多菌灵消毒,减少栽培期间杂菌和病害发生。

配料时料水比为1∶1.2~1.4,培养料含水量保持在65%~70%。

料拌匀后堆成堆,用塑料薄膜盖好堆闷2小时。

如果不进行堆闷或堆闷时间不足,拌入培养料的多菌灵不但起不到灭菌作用,反而对金针菇菌丝生长有害。

播种方法(1)生料瓶栽。

将瓶子消毒后装入培养料。

瓶栽以分层播种为好,即装一层培养料播一层菌种,共播3层,最上层加大播种量。

菌种和培养料要紧密结合,每瓶用种量以占培养料10%为好。

播种后用塑料薄膜封瓶并扎紧。

将接完种的菌瓶送入培养室发菌,室内遮光,形成黑暗条件,室温控制在5~12℃。

经过30~35天后菌丝长满瓶。

将发好菌的菌瓶移到出菇室出菇。

除去瓶口塑料薄膜,铺上报纸,报纸用水喷湿,室温控制在5~1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

子实体出现后,在瓶口套上长8~10厘米的喇叭形硬纸筒,纸筒小口套在瓶口上,用橡皮筋扎牢固定,筒壁上扎4~5个小孔透气。

纸筒上覆盖报纸,并使报纸保持潮湿状态。

经常对地面泼水,在房间中喷雾。

经过15~20天后就能采收头潮菇。

采收时不留残菇,不损伤菌块。

采收后整理好料面,使菌丝迅速恢复生长。

每隔2天喷1次水,覆盖数天后二潮菇即可长出。

一般可采收3~4潮菇。

(2)床栽及压块栽培。

床栽,菌床宽度不超过80厘米,长度不限。

播种可以采取分层与料面点播相结合的方法,共分3层,技术措施按常规。

压块栽培,用木模压块,木模规格为长50厘米、宽35厘米、厚10厘米,点播或混播均可。

两种栽培方式的发菌、出菇、采收及管理均按常规进行。

平菇豆秸袋墙结合栽培采用豆秸栽培平菇,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据试验:以豆秸为原料,采用袋栽和墙栽相结合的方式,能使生物效率稳定在200%左右,高者可达300%。

现介绍具体方法如下:1.配制培养料选用新鲜干燥无霉变的豆秸,经太阳暴晒2—3天,用筛眼孔径为1厘米的粉碎机粉碎。

配方为:豆秸粉78千克,麦秸10千克,豆饼5千克,石膏1千克,过磷酸钙3.5千克,尿素0.5千克,玉米粉2千克,水130千克左右。

将培养料拌匀后,堆积发酵,翻堆3次即可。

2.装袋接种将发酵好的培养料散开凉至30摄氏度以下,装入22—25厘米×50厘米的塑料袋内,两层料三层菌种,在两端袋口处用菌种覆盖料面,接种量为每100千克干料播15千克菌种,然后扎紧袋口。

3.菌袋管理播种后10—15天,菌丝已生长旺盛,这时可用木头针扎8—10个微孔,以补充菌丝生长所需的氧气,加速其生长,约20—25天菌丝可发满菌袋。

4.备好营养土选用肥沃的菜园土65千克,炉渣(过筛)20千克,杂木屑或秸秆粉10千克,石灰3千克,过磷酸钙1.5千克,尿素0.5千克。

先将前3种主料混合均匀,再把石灰、磷氮肥分溶于水中,泼浇在干料上,分次调好湿度。

5.脱袋垒墙菌丝发满袋后7—10天,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时,解开两头封口,将筒膜从一头向另一头翻卷至一半处,再把开口的两头对排成两行,行中间隔3—4厘米,用营养土填至袋上厚1—2厘米,再排放第二层双行菌袋,这样一层菌袋一层土,共垒6—8层,最上一层覆土8—10厘米厚,并做成带幅式的槽状,槽内可种大蒜,以防土壤板结。

6.出菇管理菌墙做好后5—6天开始喷水催菇。

头潮菇生物转化率在100%左右。

头潮菇采完后,在槽内结合灌水增施营养液:每100千克水加入过磷酸钙1千克和尿素0.5千克,可收菇4—5潮。

7.拆墙畦栽菌墙出菇4潮后,即可拆散,剥掉塑料薄膜,将未出菇的一头向上,直立放于阳畦内,用肥土填实菌棒间隙,灌大水湿透菌棒,覆膜管理,还可收菇3—4潮。

平菇仿野生栽培技术近年来,在平菇的栽培过程中病害频发。

这主要是由于整个生产过程自始至终处于保护条件下,菌丝的活力和抗病性不断降低所致,采用仿野生栽培技术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基料配制、菌袋发菌都按常规进行。

二、规范码建菌墙。

个别菌袋现出原基时,即可码建菌墙。

菌墙一般宽0.8米,长15米;菌柱出菇一端的缝隙用泥抹严、抹齐,其他空隙均用肥土填实,并浇水使之沉实。

菌墙顶端铺厚约8厘米的肥土,并随之修建蓄水槽,槽宽50厘米左右。

两菌墙间的作业道宽1.5米,以方便操作。

三、搭设保护拱棚。

菌墙建好后,必须随即搭设拱棚予以保护,拱棚高1.8米左右。

方法是:将竹片一端插入菌墙顶部蓄水槽边缘,另一端插入相邻菌墙的蓄水槽边缘,上覆塑膜,即在相邻两菌墙之间搭起一小型拱棚,两头用塑膜封口,其中一头设活门,以方便进出。

注意要点:一是拱架片插入应深,以使拱棚牢固;二是拱棚上使用的覆盖物应是便于揭、盖的草苫等物,如在3月、11月需经常揭苫升温,4-5月和8-10月应盖严,高温时还应加厚草苫,以免拱棚内升温过高。

四、管理。

(1)水分管理。

首先应使蓄水槽内保持一定水分,使其慢慢下渗,拱棚内的空气湿度一般可维持在85%左右,不需喷水增湿。

但是,春季干燥时,棚内空气湿度不易保持,因此除了加强蓄水槽灌水外,可事先在拱棚内作业道两侧各挖一条宽约15厘米的蓄水沟,并灌入清水,使水分慢慢渗入地表,以保持棚内的湿度。

此外,在外界气温较高时,对草苫等覆盖物经常喷水,可起到明显的降温作用。

(2)虫害防治。

该栽培方式较之大棚或室内栽培更易招致害虫侵袭,因此虫害的防治不可忽视。

在野外,菌丝的特殊气味极易诱使菇蚊、菇蝇、跳虫等害虫趋味而来。

防治措施有:将菌柱完全掩埋于泥土中,顶部覆土8厘米厚;菌墙两端亦须抹3厘米厚的泥土,并尽量不使其干裂;整个露天菌墙完全被泥土包围和覆盖,使害虫无孔可入。

在进入棚内操作时,应随时观察是否有害虫进入,初期发现害虫时,立即喷施灭害灵、敌杀死等予以杀灭,不留后患。

(3)温度管理。

首先,应正确选择菌株。

其次,加厚覆盖物,比如覆盖双层草苫,可有效阻止棚内外的温度交流,以实现棚温的相对稳定。

3月、11月温度偏低时,适当揭开草苫,使棚温升高;4月、10月的气温对平菇的生长极为有利,可覆盖一层草苫,任其自然生长;气温偏高时,在加厚覆盖物的同时,往草苫上喷水。

第三,在光照强烈、温度过高时,可在栽培地上方搭一层遮阳网,使拱棚、菌墙均处于半阴半阳的环境中。

此外,逢阴、雾、小雨天时,可将棚膜揭掉,只覆一层草苫,使子实体处于野生条件下,这样其形态、色泽等更具野生菇的品性。

平菇催菇有好法在平菇栽培中,有的菌袋发满菌后不出菇或头茬摘完后,迟迟见不到二茬原基。

以上这两种情况,只要菇袋发菌正常,菌种温型合适,采取以下措施均可以顺利出菇。

一、温差刺激白天升高菇棚温度,夜间通风降温,人为拉大温差以刺激出菇。

二、光照刺激菌袋长满后,每天卷起菇棚草帘,让日光照射一段时间(光强时不要直射)。

日照不方便的地沟或菇房,可用灯光照射。

三、搔菌刺激对于培养料中过多添加麸皮、米糠或尿素等含氮量高的物质而造成的碳氮比失调、菌丝徒长、结成菌皮而延迟出菇的或因开袋过早、菌袋表皮太干而无法出菇的,可用铁丝制成鸡爪状小钉耙,轻轻地将菌被或菌皮挠破,结合通风喷0.5%葡萄糖液,再辅以温差、光照刺激,可促现蕾。

四、覆土加压刺激在菇床或菌袋上压瓦块或木板、砖头。

菇床覆盖1~1.5厘米厚的土,既防杂菌又保湿催菇,效果更好。

五、激素药物刺激用浓度为5ppm~10ppm的萘乙酸或0.1ppm~0.5ppm的三十烷醇喷菌袋表面或菌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