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蘑菇栽培技术

(完整word版)蘑菇栽培技术

蘑菇栽培技术(一)菇房及菇床的设计l. 菇房蘑菇可利用旧房屋、地下室、防空洞及干打垒栽培室、塑料薄膜房和甘蔗田菇棚等进行栽培。

但栽培的菇房应符合如下要求:(1)菇房方向应坐北朝南,有利于通风换气和冬季室内保温。

(2)菇房结构要坚实,屋顶四壁不漏风,保温保湿性能好,四周墙壁及顶上能粉刷石灰水,以消灭害虫和防除杂菌。

(3)蘑菇房封闭要严密;门窗关闭后不透光,成为一个暗室,并且没有鼠洞,害虫不易进入。

(4)空气流通,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时,能在短时间内换进新鲜空气,排出有害气体,又不使室内温度急剧变化。

最好要设固定通风窗;墙上设上窗,墙脚设地窗,地窗越低,通风情况越好。

因二氧化碳较空气重,常沉积在低层,地窗高了就不易排出。

要求菇房中二氧化碳的积累浓度不超过0.5%。

(5)靠近洁净水源,周围开阔,有充足的可供堆制培养料的场所,地势较高,利于排水,并要求周围没有产生毒气的工厂。

菇房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①地上式菇房是目前栽培蘑菇最多的一种形式,大部分是利用旧房屋改建。

具有通风良好,操作便利,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但没有加温、降温设备时,只能在春、秋两季栽培蘑菇。

上海郊区普遍采用的地上式菇房,屋脊上装置一排拔风简,位置在走道的顶上。

上窗略低于屋檐,地窗高出地面8~10厘米,窗宽40厘米,高46厘米,门与走道同宽,高度以人可以进出为度,门上也要设有小窗,一般四列床架的菇房要开两道门。

②半地下室菇房一半露出地面,一半埋在地下。

建造时先挖22米深,宽27米左右,长随意的坑。

四壁砌砖或涂水泥,地面打土墙或砌砖,高1.5米。

屋面同地面的角度以30℃为宜。

在屋脊,每隔4~5米处,设拔风筒一个。

菇床在菇房内排成2列,分为6层,宽四米,深18厘米,层间距离45 厘米。

菇床间走道宽70厘米。

③地下式菇房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可用地下室菇房栽培蘑菇。

这种菇房一般都深埋在离地面1.65米以下。

不少地区常利用防空洞、地下室、山洞隧道等作为地下式菇房。

其优点是空气相对湿度大,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栽培时间长。

缺点是管理不便,通风换气差。

2. 菇床菇床是栽培蘑菇的床,其主要形式有架式菇床、畦面菇床和箱式菇床三种,目前生产上多采用架式菇床。

(1)架式菇床在栽培房内的设置,应根据菇房的大小及结构而定。

排列应与菇房方位垂直,如东西向的菇房,菇床排列为南北向,南北向的菇房,菇床则排成东西向。

菇床可排成两列、三列或更多些,每个菇床的宽度应以两边都能采到中心的蘑菇为限度,一般为1.5米左右,若只单边采菇的,其宽度不要超过1米。

菇床各层的距离60~70厘米,最下层距地面20厘米以上。

最上层离屋顶1.3~1.6米。

菇床之间距离应留有60~70厘米,以一个人可以行动和操作即可。

菇床的设置,既要充分利用面积,又要保证通风换气良好和便于操作,同时要坚实牢固,能承受培养料和覆土的全部重量,一般每平方米要负担90公斤的压力,否则就不能保证安全生产。

做菇床的材料,可就地取材,一般用竹子、木材、钢筋水泥制成。

底部辅料多用竹竿、树枝、麻秆等,既节约料材,又有利于透气,能使菌丝良好发育。

(2)畦面菇床利用防空洞和山洞栽培蘑菇,培养料常铺成畦状,畦宽按洞穴大小而定,一般单边采菇不超过一米,双边采菇可宽2米。

畦边用砖块或木块围成,为增加出菇面,畦面可作成弧形或波浪式。

(3)箱式菇床适应于机械化和工厂化生产蘑菇,但成本高,技术水平也高。

栽培箱用木板做成,箱的长宽高规格为1×0.6×0.2米或2×1.2×0.2米。

在菇房中木箱排列在特制的木架上,重叠排列或品字形交错叠架。

箱式菇床可人工控制温、湿度,生产期紧凑,菇房利用率高。

目前世界上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高的国家多采用这种方式。

(二)培养料的配制培养料是蘑菇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蘑菇栽培的成败和质量高低。

因此培养料的配制是蘑菇栽培过程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

1. 培养料的种类蘑菇的培养料主要有粪草培养料、合成培养料和半合成培养料三种。

应用最普遍的是粪草培养料。

其基本的原料有下列几种:(1)秸秆类稻草、麦秆是栽培蘑菇的主要原料。

此外,玉米秆、甘蔗渣、油菜壳和豆科作物的茎秆等都可作为堆制培养料的原材料,但要足干和无霉烂,已经变质的不能采用。

用来做蘑菇培养料的几种主要原材料的成分如表6。

稻草以糯稻草和杂交水稻草为最好,常规稻的晚稻草其次,早稻草质量较差。

大麦杆和稻草养分充足,腐熟容易。

小麦秆、甘蔗渣质硬,不易腐熟,但通气性好。

堆料时通常将稻草和麦秆混合使用的培养料比使用单一草料的质量较好。

加以稻草和小麦秆混合使用,应先把小麦秆和粪肥先堆一星期后,再堆稻草。

(2)粪肥主要为马、牛、猪的粪便及人粪尿等。

马粪有机质丰富,质地疏松,富有弹性,保温、保水性能好。

堆料时发效快,温度高,腐熟性好,是栽培蘑菇的好材料,但来源不多。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来源比较充足的猪、牛粪。

猪粪性冷,含氮量较高,牛粪性热,含氮量较低,两者混合使用,可以互相弥补,使培养料养分足,肥效长。

牛粪质粘,湿粪堆料,形成粪块,不易打散,故宜晒干敲碎后使用。

目前由于蘑菇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猪、牛粪也供不应求,以人粪尿来代替部分猪、牛粪已有应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羊、兔、鸡、鸭等的粪便,都可用来堆制培养料栽培蘑菇。

(3)添加料堆料中常加部分饼肥、尿素、硫酸铵、过磷酸钙、石灰、石膏等,以增加培养料的养分和改善培养料的理化性质,如调节酸碱度,防止培养料发粘和氮素损失,以及消毒杀菌作用(如石灰)。

几种常用添加料的成分如表72.培养料的配方培养料的配方是根据蘑菇生长发育对养分的要求(包括一定的碳氮比),进行合理搭配的成分。

常用的培养料配比有以下几种:(1)粪草培养料是以稻草、麦秆和粪肥为主要材料,附加少量的添加料堆制而成的。

粪草的比例有6:4、5:5和4:6 等不一。

一般每一百平方米的栽培面积,需要粪草干重3,500~4,500公斤,可参照表8的配比进行备料。

(2)半合成培养料主要是增加草料,减少粪料,适当增加些添加料堆制而成。

常用的配方如表9(3)合成培养料只有稻秆类和添加料为原料,不用粪肥,目前采用的配方如表10。

3.培养料的堆制和发酵用于栽培蘑菇的培养料是先通过粪草的堆制和各类微生物共同参与所以培养料的堆制过程也就是发酵的过程。

堆料一开始,各类微生物的消长就有秩序的进行着。

先是一些中温性的微生物如细菌、它们适应的温度范围在20~38℃利用堆料中简单的有机物,分解果胶质等(不分解纤维素),并放出大量的热能,使温度逐渐升高,这种热称为生物热。

当温度升到40~50℃时,一些耐温性微生物如50~60℃时,一些嗜热性微生物;主要是嗜热放线菌包括链霉菌、嗜热单孢菌和无芽孢的假单孢同时所产生的抗菌素有抑制其它杂菌生长的作用。

所以培养料经过堆制和发酵可以达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创造一个适于蘑菇生长而不适于其他杂菌生长的环境。

即无害化的培养料;二是由嗜热放线菌所产生的多糖类、微生物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硫脸素、烟酸等)及生物激素等,可供蘑菇直接利用或刺激蘑菇菌丝的生长。

(l)堆料时间和方法培养料的堆制一般是在当地适宜播种期前一个月进行。

具体做法是在堆料前一天,将稻草(或麦秆)用水浸泡,牛粪敲碎用尿水调湿,先在地面上铺一层宽2米,厚20厘米,其长度不限的草料,然后铺上一层5~6厘米厚的粪肥,粪草都要铺平,这样一层草一层粪,依次堆积,直至堆高1.5米为止。

堆的四周上下基本垂直或略成梯形,堆顶成龟背形。

堆料时,要边堆边分层适当浇水,水要浇在草上。

堆后于顶部盖上草或塑料薄膜,以防雨淋日晒,养分散失。

一般在堆后次日,堆基四周会有少量水分流出。

(2)翻堆翻堆的目的是可使培养料发酵均匀,散除堆中臭气,并结合调节水分。

通常翻堆4~5次。

第一次翻堆是在堆料后6~7天、当温度高达70~80℃,开始下降时即可进行。

翻堆时要将下面的粪草翻到上面,四周的翻到中间,并充分抖松拌和。

添加料中的氮肥如硫酸铵、人粪尿、尿素等应在堆料或第一次翻堆时加入,以供堆料中的微生物利用。

如添加太迟,微生物利用不完全,进料时,游离态氨太浓,不利蘑菇菌丝生长。

过磷酸钙于第一次翻堆时加入,第一次翻堆要浇足水,一般以用手紧握粪草指间能滴出6~7滴水为宜。

第二次翻堆是在第一次翻堆后的5~6天进行。

这次翻堆要均匀加入石膏粉以调节培养料的理化性,钙等成分。

当第二次翻堆时,粪草已初步腐熟,容易吸水,加水时不宜过多,以防培养料变黑、发臭和堆温不高。

湿度以手紧握培养料能滴出2-3滴水为宜。

以后隔4~5天、3~4天翻第三次、第四次以至第五次。

每次翻堆相隔时间掌握由长而短,依次递减。

水分的调节控制先湿后干,最后一次翻堆,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为65%,即以手握紧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滴而又滴不下为宜。

并要求在最后一两次翻堆时调节好。

在最后一次翻堆时每百平方米栽培面积的培养料中加入1.5公斤福尔马林和0.25公斤敌敌畏,用塑料薄膜盖严以杀灭堆料中的杂菌和害虫。

此外,在翻堆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防止培养料嫌气发酵。

在培养料的堆制和发酵因此在翻堆时,不能把料踩紧踩实,加水要适当,不能过多,室外堆料不能用薄膜把料全部密封;粪块要敲碎越细越好,以增加与微生物接触的面积,杜绝线虫及其它害虫躲身的场所。

如培养料是处在水分过多和紧实密闭的条件下,嫌气发酵很容易产生硫化氢、甲烷等还原性气体,对蘑菇菌丝生长有直接毒害作用,所堆成的培养料色黑、质粘、味臭,不适于栽培蘑菇。

二是要利用堆料中出现的一些指示微生物来判断发酵的程度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在粪草中出现密生灰白色的粉末,开始是很薄的一层,以后逐渐加厚成片状物,这就是放线菌的群落和孢子。

说明培养料发酵已达到60℃以上,最低有55℃,培养料含氮素比较丰富,也说明培养料处于过干过热的条件,宜及时和均匀翻堆,否则,时间太长,培养料会变成粉末。

又如在堆料中发现鬼伞菇之类的子实体,则说明堆料中含水量偏高,水值偏低,且有游离氨,因为鬼伞菇在这些条件下生长特别快。

鬼伞菇会与蘑菇争夺水分和养分,对蘑菇生长不利,所以要通过翻堆,破坏其菌丝和子实体,不让它继续蔓延,并促使堆温升高,以利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堆制好的培养料应当是深咖啡色、疏松、不臭、不粘。

稻草柔软有弹性,一拉即断。

含水量在65%左右。

(3)改进的堆制发酵以上所述为一般常规的堆制和发酵的方法。

随着科学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培养料堆制和发酵技术也不断改进。

总的来说,有两方面。

一是从较长的堆制发酵时间,改为较短的堆制和发酵时间,即从30多天缩短到18天左右。

二是从室外的一次堆制发酵改成室外——室内的二次堆制发酵。

具体分述如下:①二次发酵即在室外发酵(又称前发酵)15~16天后,再移至室内发酵(又称后发酵),称二次发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