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

5.太阳系
【教材分析】
太阳系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受太阳引力作用而环绕其运动的其他天体在内的天体系统。

太阳位于该系统的中心,并以其绝对优势的质量(占该系统总质量的99.800,其它一切天体只占0.200)所产生的巨大引力,像原子核对周围电子一样,控制着整个系统。

同时太阳还是整个太阳系中唯一能够自身发光的天体。

它所发出的光和热,照亮和温暖着整个太阳系。

当然,作为一个系统,其他天体成员也都有自己的相应的位置,地球就是其中很具特色的成员。

在太阳系中,除了中心天体一太阳以外,还包括八大行星、矮行星(冥王星等)、小天体(,J、行星、彗星、流星和其他星际物质等)。

其中行星和行星的卫星是太阳系的重要组成成员。

太阳系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八大行星的运动和分布状况决定的,按它们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学情分析】
本课教材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太阳系”;第二部分“建太阳系模型”。

学生在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这一课将扩展到对太阳系这一个天体系统的认识。

当然,有关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是学生平时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完成对太阳系的认识不再是有效的途径。

利用一些资料来帮助学生认识太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将是更有效的策略。

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这一活动,不仅含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和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汇报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

说说:(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

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
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课堂练习:
一、精彩补白。

1.以()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2.()是太阳系中唯一能够发光的恒星,它的直径是()千米。

二、智慧大比拼。

说一说在建造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的体会和发现。

板书设计:
5.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教后反思:
本课是学生在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扩展到对太阳系这一个天体系统的认识。

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学生平时难以直接观察到,因此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完成对太阳系的认识不再是有效的途径。

利用一些资料来帮助学生认识太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将是更有效的策略。

课上我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作为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这一活动,不仅加深了太阳和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传统的天文知识教学一般采用单一的“讲解——接受”式教学,这种教学思路其实并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只有让学生自己透过繁杂多样的现象,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才算是真正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

将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式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中教师起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了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随着教学的改革,我们要站在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的着眼点,必须先着手转变我们教师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开放性研究活动是一个学生学习的新空间,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一优势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寓教于乐,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所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