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高三专题复习对高考的指向性愈发明确,需要历史教师在以学科素养和人文精神为最终归宿的前提下,结合高考的要求设计复习课教学。

教师要对考试大纲和近年考题烂熟于胸,对学科知识通盘整合,引导学生实现对考点把握的“通”和“透”;在细化深化考点的同时结合学术前沿,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和方法目标。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是教与学的重要内容、高考的长效热点,更是培养历史学科素养、落实三维目标的有效载体。

从专题内容看,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新民主主义经济出现以前唯一代表进步的经济成分,既是近代经济史的核心内容,又与政治、文化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考纲新增“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考点后,它的发展历程更加完整清晰,更有利于从宏观角度命题。

从区域特色看,江苏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区,涌现出了张謇、荣氏兄弟等影响极大的民族资本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具有区域特色。

从学术角度看,本部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很多,有些直接对旧有观点(教材)进行了修正甚至否定,可以用来训练和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史学方法。

本课结合考纲和近年考查情况,以“多维”和“贯通”为特点进行了设计,教学内容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厘清概念: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名词和概念特别多,“民族资本主义”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

概念的界定是学习的前提,如果不弄清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就无法对历史事物准确把握,也不能实现对历史材料合理解读。

本课通过探讨概念起源,并借助与相关联名词的比较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

(2)构建联系:相关联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学习历史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事物,而要探讨历史事物的彼此关系,在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等新史学范式下,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

近年来,高考试题尤其是非选择题往往采取大跨度的命题思路,“由此及彼”的考查,这就需要构建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外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比如弄清先后事件的因果关联,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交互作用,世界大势对中国历史的辐射影响等。

(3)多维审视:“横看成岭侧成峰”,历史事实是客观不变的,但历史理解和解释却会因为立场、观念和角度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本课借助对民族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多角度认识,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历史,从而全面评价历史;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审视和衡量历史,从而形成历史意识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强化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总体趋势和各阶段特征的记忆,理解形成各阶段特征的原因,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能力与方法目标:结合高考四种能力层次的要求,通过对史料分析了解革命史观曾经存在的弊端和计量史学等新史学研究方法的优势;通过对线条示意图的解读和绘制增强读图和用图的能力;通过构建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大历史”的宏观视野。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感悟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的热情,学习民族资本主义自强不息,勇于开拓,在夹缝中寻求发展的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一、名与实——对民族资本主义概念的审视1.民族资本主义概念从哪里来?(ppt展示)材料1:“官僚资本”“民族资本”是革命时代的政治词汇。

它们是“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概念出现后的对应物。

列宁是民族资产阶级概念的发明者,他指的是某个国家或某个民族的资产阶级。

……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又创造性地将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对应的经济基础被称为买办(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就是民族资本(主义),这已不是指整个国家或民族的资本主义,而是特指在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之间产生、存在的一种特殊经济。

——薛伟强等《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问题1:在历史学科中,“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成分,“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社会阶层,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来看,两者之间应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从材料1来看,这两个名词出现的先后顺序如何?这反映出革命史观指导下的历史认识曾经存在什么问题?问题2:毛泽东与列宁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民族资本主义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存在和发展。

先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概念,与之对应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

这反映革命史观存在的问题是以论带史,而不是论从史出。

(2)列宁所说的是泛指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而毛泽东将之定为中国的中等资产阶级。

[设计说明]厘清历史事物的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学习的必要前提。

对民族资本主义,教材并没有过多解释,有必要加以准确界定。

执教者所选择的材料说明了这一概念的由来,也清晰表明“民族资本主义”概念的产生具有时代特色。

材料的选择和设计有助于使学生更加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和学科方法。

2.什么是民族资本主义?材料2:(中国资本主义)包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也包括外国在中国的资本。

……官僚资本……即从清政府的官办、官督商办企业到国民党国家垄断资本这一资本主义体系;而它的实质……就是在这些不同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

……继承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而来的民间企业,即民族资本主义。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总序)问题3:据材料2,分析作者划分三种资本主义的依据是什么?师:(学生回答后总结)区分的依据是投资者的不同,我们常说的民族资本主义并不是指中国人的或者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而是特指由近代中国民间私人投资的企业。

在阅读中,我们还会遇到多个相关的名词,下面请大家来辨析这样几个词语,看它们是否指同一历史事物。

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近代工业、私人工商业师:(学生回答后总结)在以上四个词语中,“近代工业”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它不是特指中国的,而是指近代使用机器从事生产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业”“私人工商业”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含义是一致的,它们都指在近代中国由中国人个体投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的工商企业。

[设计说明]准确定位民族资本主义是展开下面学习的前提,而只有和其他相近历史事物做比较,才能准确把握它的概念。

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是近代史上和民族资本相并列、相关联的历史事物,而后面的几个词语也都是近代史常见的名词,厘清这些名词,对本部分的学习有重要作用。

二、源与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概览1.总体把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高考回眸](2008年上海卷共同部分29题)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解析]对这类线条示意图进行解读时,需要以时间为基本依据,关注“五点一趋势”,“五点”即线条的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一趋势”是该线条的总的走向。

从时间来看,1870年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因此图示线条的起点不能是最高点,由此可知B、C两项错误;而1956年是民族资本主义改造完成时间,这时民族资本主义走向消亡,因此线条的终点应是最低点,其线条走向应是向下的,故B、D错误。

选A。

[设计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近年命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侧重就是对近代史上民族资本主义整体发展趋势的考查,比如这里所选用的2008年上海第29题就用曲线示意图考查了民族资本的总体发展趋势;2009年江苏卷第6题借助一些文学性语言描述了民族资本的发展态势等。

这里执教者选择了一道典型的高考题进行练习和讲解,并进行方法的点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师: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总体发展趋势,但由于没有具体时间,我们并不能从中看出各阶段的具体特征,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按照顺序说出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史各阶段的发展概况和原因。

2.回忆民族资本主义各阶段的发展概况及原因[设计说明]高考对本专题考查的第二个侧重是各时期的阶段特征,比如2008年宁夏文综第30题和201 1年山东文综第11题都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在兴起阶段的发展特征;2010年浙江文综第38题考查了民国初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2009年海南第19题则考查了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而2010年北京文综第37题则选用了民族企业“张一元”茶叶的发展历史,考查了民族资本在近代各时期的发展情况。

学生在高三最初的复习时对此掌握的比较好,这里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即可。

3.进一步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材料3:据不完全统计,从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895—1898),新设立了62家商办企业,资本总额达1240多万元。

这远远超过了中日战争前20多年民族资本的总和。

从1912年到1919年的8年之间,中国民族资本建成的厂矿有470多个,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至少有一亿三四千万元,超过了过去50年投资的总和。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4:1920年和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投入(万元,不包括东北)——整理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述略》问题4: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快时期和发展史上的最高点。

问题5:以上两则材料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这种方法具有怎样的优势?问题6: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绘制一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参考答案:(4)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一战期间,发展的最高点在1936年。

(5)运用数学方法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

使历史研究更加精密,科学,更具说服力。

[设计说明]问题4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点,通过数值的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

问题5涉及史学方法,与近年高考内容的拓展一致。

问题6绘制示意图是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宏观把握和总结。

4.重点突破:探讨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师:1912—1919年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被我们称之为“黄金时期”,在高考中,这是被重点关注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发展的那么快呢?除同学们介绍的以上原因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请阅读材料:材料5:据统计,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如《暂行工厂通则》《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矿业、渔业、林业等很多方面。

主要内容有: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实行专利制度,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实行保息制度,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税;设立各种示范场所,推广技术,劝导人们创办实业;筹办国货展览会和组织参加外国博览会等。

——薛伟强等《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材料6:上海安乐纺织厂生产英雄牌绒线时,英国的蜜蜂牌、飞艇牌绒线风靡市场,安乐厂为了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大做广告,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则采取有奖促销手段——在部分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周学熙的启新公司,通过生产设备的更新与改良,水泥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并且多次在国际赛会、博览会及国内雇览会上获得奖章和奖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