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解析: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中央集权 大为削弱。宋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在地方上以 文官任知州的办法,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主要是宋代为 削弱相权而采取的措施,三司使、枢密院分别削弱的是宰相的 财政权、军事权,故B、C两项错误。D项主要是为了增强军队 的战斗力,出现于王安石变法时期,不符合题意。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割宰相的军权。
(2)不同点:唐朝加强了三省六部的职能,宋朝的三省六部 有名无实;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 最高行政机构。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1.阅读教材本目第二自然段,并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 ( 皇帝 ) ,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1 .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 他的做法中不可能包括( A.频繁换相 B.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 )
C.设立中朝
D.设立三省六部,分割相权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解析:汉武帝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采取种种措施 削弱丞相的权力和影响力, A、B、 C三项皆属于汉武帝加强 君主专制的措施。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代,汉朝时不可能出 现,故本题选D。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郡、国十一,县九十”可以
判断是郡国并行制度,它是汉初实行的,故选B。
答案:B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 .《旧唐书》中载:“天宝中,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 度使„„赐之旌节„„专制军事。”由此可知,唐朝设节度使
的本意为(
)
A.驻军边陲,防止外来民族侵扰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拥有政治自主权、财权等
地,其何故也?”赵普对曰:“此非他故,藩镇太重,君弱臣
强而已。 „„ 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 矣。 据材料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 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北宋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起到了什么作 用? 提示: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作用:改变了唐末以 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影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 省制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_______ 的开端。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西汉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1)相同点:二者都自上而下地削夺地方权力,把地方的行
知识点三
4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 政组织长期稳定。 5 .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皇帝绝对依赖,难 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1.“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 “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 A.秦朝 C.宋朝 B.汉朝 D.唐朝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4.宋朝 中书门下 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 (1)措施:__________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 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__________ 职权。后增设__________ 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皇帝 得以总揽大权。 (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_______ 5.元朝 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 (1) 措施: ________
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三省六部是怎样运作的? 提示:中书省草拟政令,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 尚书省“奉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具体负责执行。
C.主持沿边地区政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D.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友好合作 解析:由“缘边御戎”“专制军事”可知,唐朝设置节度
使的本意是使其驻守在边境地区,抵御或预防外来民族侵扰。
由此可知,本题选A。 答案:A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2014· 高考北京卷· 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C.设枢密院 B.设三司使 D.施行将兵法 )
避免了专权与独裁。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思维拓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 .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 强。封建社会时期,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丞相只是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政务,必须完全听命于皇帝。 (1) 两汉时期,汉武帝不仅起用布衣为相,而且创立“中 朝”“外朝”制度,削弱丞相的权力。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评价: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 中央集权 。 __________ 冗官 、 ________ 冗兵 和 ________ 冗费 的局面, ②消极:形成了 _______ 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4.元朝 (1)内容: 行省 制度。中央直接管理河北、山西、 ①在地方实行________ 行中书省 。 山东等地,地方设__________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宣慰司 进行管理。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
构;唐朝中书省是唐中央机构之一。②从职能看,元朝中书省
是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管“腹里”;唐朝中书省 负责起草皇帝诏令。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论从史出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 .集体宰相制:在秦汉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增加宰相
人数,将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皇权。
2.分工明确:使政令贯彻效率更高。 3 .相互牵制:吸取了汉魏以来君权与相权之争的教训,
答案:A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4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 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 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防止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削弱了 相权,加强了皇权。 (3)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并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总 揽大权。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 .中央集权发展的特点:地方分裂势力不断削弱,中央 集权不断加强。 (1) 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加严 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 行省制度不断发展的过程。
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的权力。 (2)不同点:西汉是通过平叛战争和颁布“推恩令”等方式 逐步削夺地方权力的,北宋是通过将地方兵权、行政权和财权 收归中央等方式削夺地方权力的。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学法点拨]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难度系数:★★★☆☆ 高考指数:★★★☆☆)
1.汉朝 决策 行政 (1) 汉初,丞相集 __________ 、司法、 ________ 大权于一
身,位高权重。
尚书令 、侍中 (2)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 __________ 相权 ,形成了“中朝”。 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________
知识点三
1.阅读教材本目第一段思考:西汉初年实行什么地方行
政制度?这种制度是否实现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为 什么?
提示:实行郡国并行制。没有。因为封国对中央集权威胁
十分巨大。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阅读教材本目第五自然段,结合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战斗不息,生民涂
历史 ·必修1(A)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 (1)机构: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 执行 尚书 策、审议和__________ 。__________ 省下设六部。
(2)影响:
宰相 ①三省长官都是__________ ,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 皇权 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__________ 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从汉至元从中央到地方政治 1.列举从汉到元
实。 制度的演变情况。 政治制度演变的史 2.理解唐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重点)
3.要依据史实概括从汉至元政治制
2.说明中国古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