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教版8.2第二节欧洲西部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教版8.2第二节欧洲西部 教学设计
[板书](1)自西向东由海洋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
由于距海洋远近和纬度高低的不同,各地的气候有不小的差异。请大家看欧洲西部气侯图。
[提问]本区大部分地区属什么气候?
[小结]温带海洋性气候。本区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广也最为典型的地区。
[板书](2)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分析]为什么本区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最为显著?请同学们分析填注下表(投影片)
[提问]本区北、西、南三面各临什么海洋?指定学生在图上指出。
[小结]本区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也就是说本区三面临海,一面背靠大陆,就好像是亚欧大陆向西伸向大西洋的一个大半岛。
[板书] 1、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
பைடு நூலகம்(1)范围:除原苏联以外的欧洲部分
[投影]展示“欧洲西部地形”图投影片。
[提问]本区绝大部分陆地面积处在哪两条纬线之间?说明什么问题?
[小结]指图说明本区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北海沿岸和波罗的海沿岸,主要有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他们以莱茵河为界。山地主要分布在本区的北部和南部,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的阿尔卑斯山系,它的支脉延伸到南部的三大半岛。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欧洲西部的纬度位置、海岸线和地形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对本区气候有什么影响?
9、欧洲最高峰?(勃朗峰)在哪两国边境上?(意大利、法国)
10、本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怎样?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略)
第三课时
本节主要介绍:本区的主要国家及分布,居民及其主要特征,以及各国的经济概况。这些内容概括阐明了本区共同的人文地理特征,他们与上节讲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共同组成了本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这部分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重点国家的地理概况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小结]本区绝大部分处在北纬35度~北纬60度之间。说明主要位于北温带,并决定了在气压带和风带中的位置——中纬西风带。
[活动]指定学生在图上指出本区主要的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教师说名称,学生指出。)
[对比]本区有这么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而非洲却很少,这说明两洲的海岸线有什么不同?对欧洲西部有何影响?
2.读图分析法、图表比较法、讨论法、训练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本区位置;海岸线对欧洲西部气候的影响,以及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2、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难点
1、气温、降水自西向东的变化情况。
2、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3、记住本区主要国家名称及其相对位置。
4、明确本区是世界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8.2第二节欧洲西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记住欧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围,能准确地在图上识别本区主要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记住本区主要国家名及其相对位置。
2、记住欧洲西部主要地形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空间分布。
3、理解本区的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初步学会运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说明欧洲西部气候自西向东的变化特点。
[小结]本区大部分处在北纬35—北纬60之间,属北温带,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海岸线十分曲折,深入到大陆内部的海湾、内海多,再加上本区中部是平原,南部阿尔卑斯山是东西走向,这些都有利于来自大西洋上的暖湿气流深人大陆内部,这说明本地区气候深受大西洋影响。
[板书] 3、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
[展示投影片]同时展示“欧洲西部气候”图和四城市(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回答以下问题:
4、意识到祖国强盛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作为学生,我们更要刻苦学习,奋发成材,努力把祖国建设好,用实力证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分组抢答
1、下列重要的海港,分别属于哪些国家?
鹿特丹(荷)、马赛(法)、斯德哥尔摩(瑞典)、汉堡(德)、伦敦(英)。
2、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位置在(意大利罗马附近)。
3、“欧洲西部政区”图。
4、袖珍国小资料。
5、“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6、“1999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柱状”图。
7、“1996年世界国际旅游收入前7位的国家柱状”图。
8、“1999年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前七位柱状”图。
9、欧洲西部人文、自然图片若干。
六、师生互动设计
1、指导学生阅读“欧洲西部地形”图,分析其地理位置和海岸线特点。
[提问]在图上找出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的地理位置。这几个地方是按什么方向排列的?大致在什么纬度?属于哪一温度带?
[小结]按照由西向东的顺序排列的,说明距离大西洋越来越远,大致在52度附近,属北温带。
[提问]哪个地方冬天最温暖?为什么?
[小结]瓦伦西亚,指图说明因为距大西洋最近,受海洋影响大,特别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很大。
[小结]欧洲海岸线曲折,非洲海岸线平直。曲折的海岸线说明本区气候深受来自大西洋上温暖湿润气流的影响,同时沿海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与对外贸易。
[活动]在图中找出位于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讨论它的重要性。
[板书](3)海岸线十分曲折
[读图]观察“欧洲西部地形”图投影片。
[提问]本区主要有哪些地形种类?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提问]年降雨量向哪个方向减少?气温年温差向哪个方向增大?
[小结]年降雨量自西向东逐渐减少,气温年温差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这说明本区气侯自西向东由海洋性气候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
[提问]自西向东年降水量和气温年温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活动]教师在气候图上用复合盖片动态演示西风的移动过程。说明距离海洋越近,受西风暖湿气流的影响就越大;距海洋越远,受西风带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就越小。所以自西句东年降水量逐渐减少,而气温年温差逐渐增大。
[板书]一、欧洲西部各国面积都不大,许多国家面积还不如我国的一些省或自治区。
[讲解]大家看,这里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55万平方千米,其次是西班牙,面积为50万平方千米,瑞典面积为47万平方千米,这三个国家是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而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为160万平方千米,比这三国面积总和还大。
(1)多瑙河与莱茵河
(2)重要的航运价值
河流名称
发源地
流向
注入海洋
(2)位置:海陆位置
由此图可知道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排名世界第七,但是中国人口12、8亿多。这样就与各发达国家拉开了差距,我们知道在国际社会上一个国家的地位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暴行给中国人民上了很生动的一课。通过这次事件,请你说说你有什么认识?(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5、了解本区发达的旅游业,记住最主要的旅游资源有哪些,分别位于哪个国家。
6、欧洲西部与西欧的区别。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欧洲西部四地(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投影片。
2、地中海气候成因”图复合投影片(底图是“地中海部分地区”略图,盖片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以便动态演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提问]本区南部三大半岛沿岸是什么气候?它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
[投影]展示“地中海气候成因”图和复合投影片。
[动态演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小结]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进入地中海地区,在高气压下沉气流的笼罩下晴朗无雨,气候炎热干燥。冬季,西风带南移进入地中海区,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温暖湿润的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
[板书](3)南欧三大半岛沿岸的地中海气候
[提问]地形与气候对本区的河流有什么影响?
[小结]本区平原面积广大,气候温暖湿润,便于河流的发育;同时,对发展内河航运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4、河网密布,水量充沛
[读一读]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河流的一段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板书)(1)多瑙河与莱茵河
[提问]本区为什么没有长河的形成?本区有哪两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它们分别发源于什么地方?注人什么海洋?填下表(投影片)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上一节欧洲西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了解一下这里的国家和居民情况。
[指图]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这幅图中欧洲西部的范围,是这条红线——即原苏联以西的欧洲部分。
[提向]本区的面积约是多少呢?(500万平方千米)
[追问]大约是中国面积的几分之几呢?(1/2)
[再问]然而这里有30多个国家,可见欧洲西部各国的面积怎样?(都不大)
2.通过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了解,认清欧洲的经济在世界上居重要地位,这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对殖民地的掠夺分不开的。同时通过图表分析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学法指导
1.运用多角度分析法总结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并与地中海气候进行比较巩固。采用口诀法归纳西欧地理特征。
2、观察“欧洲西部四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配”图,说明气温与降水自西向东的变化特点。
3、根据本区地形、大陆轮廓和降水分析河流特征。
4、阅读“欧洲西部政区”图,指定学生找出主要的国家。
5、通过计算,了解本区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
6、通过读图了解本区人口分析特点,本区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
7、通过图表分析本地经济状况,对比了解我国的经济差距。
3、罗马尼亚的形状像什么?(拳头)意大利的形状像什么?(马靴或脚在踢球);法国的轮廓像什么?(六边形)
4、荷兰的国花是什么?(郁金香)
5、音乐之都在哪个国家?(奥地利)是什么城市?(维也纳)
6、古斗兽场在哪个城市?(罗马)
7、本区哪个国家有“午夜太阳国”之称?(挪威)为什么?(略)
8、德国首都?(柏林)西班牙首都?(略)南斯拉夫首都?(略)
4、记住本区主要河流,理解其主要特征和航运价值。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阅读地图、从地图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各项图表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