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故风险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事故风险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9 事故风险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9.1风险识别9.1.1物质危险性分析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和《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以下简称“方法”)规定,风险评价首先要评价有害物质,确定项目中哪些物质属应该进行危险性评价的以及毒物危害程度的分级。

根据导则和“方法”规定,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如表9.1-1所示,按导则进行危险性判别的标准见表9.1-2。

本项目所涉及的主要物质性质见表9.1-3。

表9.1-1 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参见“方法”)表9.1-2 物质危险性标准(参见“导则”)表9.1-3 物质危险特性一览表由表9.1-3可见,裕峰公司的原辅材料中二甲胺、DMF、丁酮为Ⅲ级中度危害物质,甲苯为Ⅳ级轻度危害物质;另根据导则(见表9.1-2),上述物质均未被列入有毒物质范围,因此总体上物料的毒性不大。

根据导则(见表9.1-2),上述物质中甲苯和丁酮为易燃易爆物质,其他物质燃烧爆炸性不强,总体上拟建项目存在火灾和爆炸风险。

9.1.2过程环境风险及重大危险源辨识9.1.2.1过程环境风险辨识本项目生产中使用的有机溶剂种类多,且易燃易爆。

故本项目建成运行后存在潜在事故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过程环境风险辨识(1)大气污染事故风险溶剂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因设备泄漏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容易造成泄漏,另外溶剂回收过程因冷凝设备故障(如停电事故、洗涤塔效率下降)也会造成大量非正常排放,汽化了的溶剂大量散发将造成环境空气污染。

本工程使用的原辅材料中都是有毒的,其中甲苯和丁酮沸点较低,一旦泄漏非常容易大量挥发造成大气污染。

丁酮、甲苯等都是易挥发且易燃易爆的,一旦车间内浓度达到燃烧和爆炸极限,遇火星即造成燃烧甚至爆炸事故,从而可能对周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性影响,并造成二次污染事件。

2、储运过程环境风险辨识(1)大气污染事故风险大气污染事故主要是溶剂和DMF、甲苯、丁酮在储运过程的泄漏。

据调查,该公司有100m3甲苯储罐3个、DMF储罐3个、废水(含DMF20%)储罐3个,其他物料采用桶装方式运输。

运输方式中DMF、甲苯采用槽车运输,其他采用普通卡车运输(桶装物料)。

汽车运输过程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如撞车、侧翻等,一旦发生此类事故,有可能槽车破损或包装桶盖子被撞开或桶被撞破,则有可能导致物料泄漏。

厂内储存过程中,由于设备开裂、阀门故障、管道破损、操作不当等原因,有可能导致物料泄漏。

包装桶在存放过程有可能因意外而侧翻或破损,或温差过大造成盖子顶开,也可能发生泄漏一旦发生泄漏,其中甲苯和丁酮沸点较低,一旦泄漏容易大量挥发造成大气污染。

丁酮、甲苯等都是易挥发且易燃易爆的,一旦泄漏如不及时处理,浓度达到燃烧和爆炸极限,遇火星即造成燃烧甚至爆炸事故,从而可能对周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性影响,并造成二次污染事件。

(2)水污染事故风险运输过程如发生泄漏,则泄漏物料有可能进入水体。

厂内储存过程如发生泄漏,则泄漏物料会进入污水处理系统。

在罐区设置围堰的情况下,泄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不会发生太大的影响。

3、公用工程环境风险辨识(1)大气污染事故风险就本项目而言,公用工程主要是锅炉和导热油炉除尘脱硫装置失效,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严重污染。

但此类风险发生概率不大。

(2)水污染事故风险本项目公用工程水污染风险主要是污水处理站事故性排放。

本项目在正常情况下废水量不大且浓度不高,因此可以认为不会造成废水事故性排放。

本工程的污水处理系统出故障,分析原因主要有停电、生物菌种的毒害、高浓度废水冲击,处理设施故障等。

一旦出现污水处理的故障,将使污水处理效率下降或污水处理设施的停止运转,将会有大量超标的污水直接排放污染瓯江口的水体环境。

4、伴生/次生环境风险辨识最危险的伴生/次生污染事故为泄漏导致爆炸,且由于爆炸事故对临近的设施造成连锁爆炸破坏,此类事故需要根据安全评价结果确保消防距离达标。

其次的事故类型主要为泄漏发生后,由于应急预案不到位或未落实,造成泄漏物料流失到清下水系统,从而污染瓯江。

5、其他事故风险其他事故风险主要是自然灾害的事故风险。

由于本项目建在瓯江沿岸,台风等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因而易受台风暴雨的袭击。

尽管有关部门每年都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财力做好防台抗台工作,但台风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还是较大的。

发生时,连续降暴雨且遇大潮,海水冲进海堤而发生水灾,导致大量的原料和产品被冲走而污染水环境。

9.1.2.2重大危险源的辨识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主要根据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来进行:(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参照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表中规定的临界量,若等于或超过临界量,则应视为重大危险源。

(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按下式计算,若满足下面公式,则划分为重大危险源:q1/Q1+ q2/Q2+……+ /Q n≥1式中:q1,q2……q n—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t);Q1,Q2……Q n—与各种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t)。

根据该公司的安评报告,DMF精制回收装置的中间罐储存区和超纤甲苯加收装置区、聚氨酯树脂贮存区是重大危险源。

9.1.3环境敏感性排查(1)厂区周围环境概况裕峰公司厂区位于瓯北镇西边的东瓯工业园区,厂区周围都是工业企业,西厂界外隔阳光大道是瓯江,道路高度显著高于厂区地面,因此厂区地面雨水主要通过雨水管道进入工业区市政雨水管网。

厂界北面是陆陆顺鞋业,厂界东面隔道路是康龙鞋业、宾迪鞋业和雷顿鞋业,厂界南面隔道路是五星电镀工和中工阀门。

(2)居住区和社会关注区敏感点五星村居住区距东厂界约1000m,瓯北镇区距本厂界约2500m,因此裕峰公司生产区距离敏感点有一定的长度。

(3)水环境敏感性厂区附近的瓯江属Ⅲ类水质多功能区,附近5km范围内没有饮用水源保护区。

9.1.4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划分根据导则,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划分标准见表9.1-4。

表9.1-4 评价工作级别(一、二级)根据表9.1-4和上述调查分析,拟建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一级,根据导则可简要分析事故风险影响。

9.2源项分析9.2.1泄漏事故风险据调查,世界上95个国家在1987年以前的20~25年内登记的化学事故中,液体化学品事故占47.8%,液化气事故占27.6%,气体事故占18.8%,固体事故占8.2%;在事故来源中工艺过程事故占33.0%,贮存事故占23.1%,运输过程占34.2%;从事故原因看机械故障事故占34.2%,人为因素占22.8%。

从发展趋势看90年代以来随着防灾害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很大的灾害性的事故发生频率有所降低。

本项目总体上各溶剂毒性不大,且用量较少,综合考虑环境标准和易挥发(可用沸点表征)情况,较危险的可信事故为DMF 储罐(设100m 3储罐三个)及其连接管路、阀门、法兰发生泄漏,导致液态DMF 泄漏,部分液态DMF 在地面形成液池并快速蒸发。

按上述假定典型事故,应用“导则”中规定的计算公式,即液体流出量:式中:Q ——有毒危险品排出速率(kg/s);C d ——流量系数,一般取0.6~0.64,在此取0.64; Ar ——裂口有效面积(m 2);ρ——液体密度,1.3266×103kg/m 3()ghP P A C Q ar d 221+-=ρρP 1——操作压力或容器压力(pa),在此为101325pa ;P a ——外界压力(pa);h ——槽(液体在排放点以上的高度),m ,在此取1.0m 。

液态DMF 泄漏至地面后形成液池,然后吸收环境热量蒸发。

由于DMF 并非加压过热液体,因此泄漏后不会发生闪蒸现象。

又由于泄漏出来的DMF 温度一般低于其沸点温度,因此热量蒸发可以忽略,因此可主要考虑在风作用下的质量蒸发。

由风形成的分子转移模式是Suttan 教授提出的,根据导则,它的分子转移速度m w 由下式给出:nnnn a s ruRT M P a m +++-⎥⎦⎤⎢⎣⎡=2422ϖ式中:a , n ——大气稳定度系数,假定为D 类稳定度情况; P s ——表面压力,按25℃时泄漏考虑为57995Pa ; M ——物质分子量; R ——通用气体系数; T a ——周围环境温度,298k ; u ——风速,m/s ; r ——池子半径,m 。

经计算,如果液池半径为7cm ,则风吹蒸发即可实现液体泄漏量与蒸发量平衡,因此泄漏发生后由于液池面积扩展,蒸发速率很快上升至与泄漏速率相当水平,总体上看蒸发过程的平均速度可以直接取泄漏速度。

9.2.2回收处置过程非正常排放对于本项目的区域环境风险而言,溶剂回收装置效率降低或失效所造成的废气排放量的增加是较易发生的事故情况,而且事故发生后较容易疏忽。

根据工程分析,二氯甲烷是本次技改项目使用量和毒性相对大的溶剂,而且二氯甲烷为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大,故本次预测假定二氯甲烷事故为冷凝系统效率下降,假定事故为液氮冷凝系统失效,这是易发生的事故情况,则二氯甲烷排放源强为7.62kg/h ,预计事故处理时间大于1小时。

9.3后果计算9.3.1废气事故排放预测模式(1)事故排放模式泄漏事故由于持续事件一般在0.5小时之内,因此事故排放预测模式选用HJ/T2.2-9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建议的非正常排放模式,即在正常排放模式基础上乘以系数G :式中:T ——事故排放时间(S); t ——任一时期(s)。

(2)正常排放模式根据HJ/T2.2-9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假定回收处置过程非正常排放持续事件达1小时以上,因此适用正常排放模式(同6.3.1),不再累述。

9.3.3废气事故排放后果分析(1)事故排放预测模式和气象条件事故排放预测模式选用HJ/T2.2-9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建议的非正常排放模式:)222exp()222exp()0,,(ze H yy zy u QGy x C σσσσπ--=⎪⎪⎪⎩⎪⎪⎪⎨⎧⎪⎪⎭⎫ ⎝⎛---⎪⎪⎭⎫⎝⎛--⎪⎪⎭⎫⎝⎛+⎪⎪⎭⎫⎝⎛-=x x uT t u x x t u x x z x t u G σφσφσφσφ1式中:T ——事故排放时间(S);⎪⎪⎩⎪⎪⎨⎧⎪⎪⎭⎫ ⎝⎛---⎪⎪⎭⎫⎝⎛--⎪⎪⎭⎫⎝⎛+⎪⎪⎭⎫ ⎝⎛-=x t x t x z t x uT u x u x x u G σφσφσφσφ1)2exp()2exp()0,,(2222zeyzy H yu QGy x C σσσσπ--=t——任一时期(s)。

各类稳定度以中性(D类)出现频率最高(全年为48.35%),因此,预测气象条件选择主要影响风向E、S风向,各平均风速分别为2.66m/s、2.25m/s,D类稳定度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