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转本语文复习常用通假字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
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
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早”。
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
“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
”“假”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
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
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難”),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
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
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
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
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代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
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此外,像“责”假借为“债”,“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
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
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
但是因为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着文言文流传下来了,并且约定俗成了。
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
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
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
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帕。
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
阅读文言文,必须知道文字上的这种古音通假现象,不然的话,遇到有通假字的句子就会措手无策。
例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如果不知道“距”“内”分别是“拒”“纳”的通假字,句子的意思就解释不清。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学方面的知识,要有古汉语词汇方面的知识,要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断。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采用的办法是多读书,多查字典。
多读书能触类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汉语字典,看它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记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得上了。
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读通假字方面的专门著作,如曹先擢先生的《通假字例释》。
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242个,供大家学习时查阅。
(前一字是通假字,后一字是被通假字;“→”表示某字可通假作某字,“←→”表示两字可互相通假)A爱→哀印→昂、仰敖→嗷、傲、熬、邀骜→傲B罢→疲班→颁、斑苞→葆、包葆→保、宝被→披倍→背辟→避、僻、阏、譬敝→罢、蔽弊→敝、蔽辨辩→辨秉→柄并→傍伯→霸不→否、丕E蛾→蚁C才→材裁财→才、材、裁仓→苍厕→侧曾→层、增差→瘥长→常尝倡→唱、娼陈→阵、田雠→酬、售疮创从→纵错→措D大→太、泰殆→怠单→殚当→傥道→导得→德弟→悌、第、伍度→渡鄂→愕、谔尔→耳、迩而→能、如F反→返、翻、叛、贩方→并、仿、旁妃→配匪→非、斐、彼冯→凭拂→弼府→腑、俯、浮傅→附、敷G盖→盍感→憾、撼更→经共→拱、供、恭固故→痼关→,弯、贯贯→惯、弯广→旷归→馈H害→曷合→洽、答很→狠衡→横红→工还→旋、环皇→遑、惶、况惠→慧或→有、又、惑队→坠、隧J几→近、饥、岂、冀即与则疾→嫉棘→戟、急、瘠假→暇、遐、格柬简见→现桀→杰、揭解→懈介→甲、芥景→影、京径→经靖→静、旌静→净、诤具→俱距→拒、巨决→诀、缺爵→雀钧→均K伉→亢抗苛→呵、疴可→何渴→竭空→孔、窮扣→叩L赖→利、懒雷→擂累→屡离→罹、丽M霾→埋谩→慢萌→氓密→宓命→名莫→漠、幕缪→谬、穆N耐→能、奈内→纳能→而、唾、乃、耐女→汝O欧→呕、殴P畔→叛旁→傍Q齐→脐、济、剂、斋耆→嗜诎→屈趋→促取→聚趣→促泉→钱阙→缺R攘→让人→仁仍→乃釐→嫠、僖、赉、来李→理立→位厉→砺、励、疠、癞鬲→隔、膈、轭栗→凛两→辆亮→谅列→裂、烈廪→懔、凛陵→凌卤→掳、鲁、橹僇→戮→旅→膂罗→罹S上→尚尚→掌少→小、稍摄→慑慎→顺生→性失→逸时→伺、是矢→誓、屎仕→事世→太式→试、轼视→示、指适(適)→嫡、谪、啻、敌逝→誓售→酬抒→纾属→嘱、瞩如→与、而T谭→谈、覃田→畋、佃、陈填→镇帖→贴廷→庭涂→途W亡→无、忘罔→无、毋忘→亡、妄威与畏为→谓、伪唯→惟尉→慰谓→为问→闻无→毋午→迕悟→晤、寤、牾寤→悟、牾X昔→夕希→稀息→熄锡→赐、熙→嬉戏→麾、呼→隙乡—响飨→享详→祥、佯衰→缞帅率→税→脱顺→训说→悦、脱、税讼→颂、公、容虽→唯孙→逊所→许Y炎→焰燕→宴要→邀疑→拟(掇)、凝已以以→似义→议庸→用、佣由与犹犹→有有→或、域、友、为又→有於→乌圉→御元→原员—圆Z振→震、赈震→娠正→政、征直→值植→置、殖指→旨宵→小、肖邪→斜、耶写→泻、卸信→伸刑→型、形形→刑、行畜→蓄学→教咫→则质→锧卒→猝专转本语文文言文通假字集(补充)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 同“蚌”;河蚌。
“民食果损蜯蛤。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忠义暴于朝廷。
”暴:同“曝”;晒。
动词。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桮: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 通“被”;顶。
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同金生皆被绮绣,”“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bi倪ni:同“睥bi睨ni”;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逃避。
动词。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
不会。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王曰:‘不也’。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汝见我不?”“宁可共载不?”材:同“才”;才能。
名词。
“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 通“才”仅,只。
副词。
“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
”裁:通“才”;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
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唱:通“倡”;倡导。
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同“抄”;抄写。
动词。
“适中手自钞录。
”雠(chou):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鉏(chu):同“锄””;锄头。
名词。
“鉏櫌(you)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强化硬度。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
动词。
“一厝(cuo)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
动词。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
动词。
“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通“挡”;抵挡。
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以尔汉而当汉半地,臣请往如楚。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遮挡。
动词。
“坦墙周庭,以当南日,”党:通“倘”;倘若,偶然。
副词。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道:同“导”;引导。
动词。
“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
名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钦?”吊:同“掉”;落。
动词。
“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丁宁:同“叮咛”;嘱咐。
动词。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dou):通“逗”;断句。
动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队:通“坠”;坠落。
动词。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
动词。
“再敚(duo)门,门闭不得出。
”堕:(duo):通“隳(hui)”;毁弃。
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蛾:同“蚁”;蚂蚁。
名词。
“土民蛾聚者万人。
”而:通“尔”;你的。
代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若欲死而父,即前斗”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无他,但手熟尔。
”“以头抢地尔。
”“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非死则徙尔。
”蕃:通“繁”;多。
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同“返”;返回。
动词。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
”“人穷则反本。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盖亦反其本矣。
”“使子路反见之。
”“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