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通假字集锦

常用通假字集锦

常用通假字集锦A“案”通“按”,审察,察看。

例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干”通“岸”,岸边。

例如:置之河之干兮。

《诗经·伐檀》B“罢”通“疲”,年老体弱的。

例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倍”通“背”,违背。

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辟”通“避”,躲避。

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拂”通“弼”,辅佐。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厝”通“措”,放置。

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裁”通“才”,刚刚。

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唱”通“倡”,倡导。

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绌”通“黜”,贬黜。

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材”通“才”,才能。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D“得”通“德”,恩惠。

例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太”通“大”,与“小”相对。

例如: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当”通“挡”,抵挡。

例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道”通“导”,引导。

例如: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使楚》E“而”通“尔”,你。

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尔”通“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F“不(fǒu)”通“否”。

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反”通“返”,往返,返回。

例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G“盖”通“盍”,为什么。

例如: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灌”通“盥”,洗。

例如:媵人持汤沃灌。

《送东阳马生序》“酤”通“沽”,买。

例如:酒酤于市。

《训俭示康》H“函胡”通“含糊”。

例如: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石钟山记》“火”通“伙”,伙伴。

例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木兰辞》“画”通“划”,比划。

例如:曲终收拨当心画。

《琵琶行(并序)》“堕”通“隳”,毁弃。

例如:堕军实而长寇仇。

《殽之战》“曷”通“何”。

①什么。

例如: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②什么时候。

例如:曷至哉?《君子于役》“衡”通“横”。

①横放。

例如: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②梗塞,不顺。

例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通“环”,环绕。

例如: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惠”通“慧”,聪明。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J“静”通“净”,干净。

例如:茅檐长扫静无苔。

《书湖阴先生壁》“齐”通“剂”,汤药,药剂。

例如: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戒”通“诫”,告诫。

例如:保戒团众装药实弹。

《冯婉贞》“决”通“诀”,告别,辞别。

例如: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辞决而行。

《信陵君窃符救赵》“菁”通“精”,精华。

例如: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具”通“俱”,全,都。

例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则”通“即”,就是。

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三峡》“强”通“僵”,僵硬。

例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幼时记趣》“辑”通“缉”,连缀。

例如: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买椟还珠》“简”通“拣”,挑选。

例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距”通“拒”。

①把守。

例如: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②抵抗。

例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桀”通“榤”,鸡栖息的横木。

例如:鸡栖于桀。

《君子于役》K“扣”通“叩”,敲。

例如: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L“雷”通“擂”,敲击。

例如: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赤壁之战》“廪”通“懔”,危惧的样子。

例如: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论积贮疏》“零丁”通“伶仃”,孤苦无依,孤独的样子。

例如:零丁孤苦。

《陈情表》“离”通“罹”,遭受。

例如:“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录录”通“碌碌”,庸常无能。

例如: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陵”通“凌”,欺凌。

例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僇”通“戮”,遭到贬谪。

例如:自余为僇人。

《始得西山宴游记》“列”通“裂”,裂开。

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梦游天姥吟留别》M“缪”通“穆”,古代君主死后常用的谥号之一。

例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N“那”通“哪”,哪里,怎么。

例如: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P“畔”通“叛”,背叛。

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被”通“披”。

①散着。

例如: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②穿。

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Q“取”通“娶”,迎娶。

例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屈”通“缺”,缺少。

例如: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契”通“锲”,划,刻。

例如: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察今》“趣”通“促”,催促。

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阙”通“缺”。

①中断。

例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②缺点。

例如: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出师表》“诎”通“屈”。

①屈服。

例如:公输盘诎。

《公输》②弯曲。

例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殴”通“驱”,驱赶。

例如: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论积贮疏》R“ ”通“煣”,用火烤使木材弯曲。

例如: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劝学》“忍”通“韧”,坚韧。

例如: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忍”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S“逝”通“誓”,发誓。

例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硕鼠》“竦”通“耸”,高耸,高。

例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食”通“饲”,喂养。

例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帅”通“率”,率领。

例如:命李佑、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

《李愬雪夜入蔡州》“信”通“伸”,伸张。

例如: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T“帖”通“贴”,贴上。

例如:对镜帖花黄。

《木兰辞》“庭”通“廷”,朝廷。

例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汤”通“烫”,用热水焐。

例如: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W“亡”通“无”,没有什么。

例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无”通“毋”,不要。

例如: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X“孅”通“纤”,细致。

例如: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

《论积贮疏》“向”通“响”,指声音。

例如:砉然向然,奏刀然。

《庖丁解牛》“郤”通“隙”,隔阂,嫌怨。

例如:令将军与臣有郤。

《鸿门宴》“见”通“现”。

①出现。

例如: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②表现。

例如: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③显现。

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马说》“熙”通“嬉”,开玩笑。

例如: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使楚》“生”通“性”。

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乡”通“向”。

①面向。

例如: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信陵君窃符救赵》②从前。

例如: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还”通“旋”。

例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Y“圉”通“御”,抵挡。

例如: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炎”通“焰”,火焰。

例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例如: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邪”通“耶”,吗。

例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有”通“又”,表示整数加零数。

例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要”通“邀”,邀请。

例如: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芸”通“耘”,耕耘。

例如:植其杖而芸。

《荷蓧丈人》“翼”通“翌”,第二天。

例如: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促织》“亿”通“ ”,束。

例如:胡取禾三百亿兮。

《伐檀》“已”通“以”,与“来”“前后”等合用,表示时间、方位。

例如: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隆中对》“员”通“圆”,与“方”相对。

例如: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张衡传》“阳”通“佯”,假装。

例如:皆阳应曰:“诺。

”《记王忠肃公翱事》“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例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厌”通“餍”,满足。

例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Z“争”通“怎”,怎样。

例如: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属”通“嘱”,嘱咐,嘱托。

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止”通“只”,只是。

例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振”通“震”,震动。

例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荆轲刺秦王》“识”通“志”,记住。

例如:汝识之乎?《石钟山记》“直”通“值”,价值。

例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促织》“適”通“谪”,强迫。

例如:发闾左適戍渔阳。

《陈涉世家》“质”通“锧”,砧板。

例如: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质”通“贽”,见面礼。

例如: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指”通“旨”,主旨。

例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指”通“直”,一直。

例如:指通豫南。

《愚公移山》“濯”通“浊”,浑浊。

例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屈原列传》“支”通“肢”,四肢。

例如: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从”通“纵”,合纵。

例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尊”通“樽”,酒器。

例如: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坐”通“座”,座位。

例如:满坐寂然。

《口技》“曾”通“增”,增加。

例如: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蚤”通“早”,与“晚”相对。

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知”通“智”,明智,聪明,智慧。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三、古今异义词汇总B卑鄙今义:品质恶劣;古义:地位低,见识浅。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不好今义:坏;古义:不美。

例如:是女子不好。

烦大巫妪为人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西门豹治邺》不必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古义:不一定。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不行今义:不可以;古义:不能走路。

例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陈情表》C春秋今义:①夏季、秋季,②时代名称。

古义:①年龄。

例如:天子春秋鼎盛。

《资治通鉴》②一年。

例如:蟪蛄不知春秋。

《逍遥游》③书名。

例如:仲尼厄而作《春秋》。

《报任安书》操持今义:料理,筹划;古义:拿着。

例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传》从容今义:不慌不忙。

古义:①文采华丽,纵横华丽的言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