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卷一、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道题2分,共35道题,共70分)1.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据此可知,三人都A. 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 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 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 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意思是: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义之路?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认为应该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C正确;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无法体现“治国之道”,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排除D。
2.《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A. 思想内涵的丰富性B. 核心理念的多样性C. 治国措施的深刻性D. 传播阶层的广泛性【答案】A【解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内涵,兼内在修身和外在事功于一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表明他的弟子从不同角度继承他的思想,后来分为“主内”和“务外”两派,故A正确;“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弟子对儒学的继承,无法体现“传播阶层的广泛性”,排除D。
3.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
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
其特定价值内涵同源于A.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B.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 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答案】D【解析】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儒家思想的这种特定价值内涵是根源于当时的自然经济的,即特定价值内涵是根源于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礼乐制度是等级制度,并不包括民本主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4.《国语》记载:“故有虞氏褅(dì,祭祀)黄帝而祖顼;……夏后氏黄帝而祖顼。
”《穆天子传》卷二也记载:周穆王“升于昆仑之丘(神话中黄帝曾经的居所),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
这反映了中国早期A. 贵族政治体系的形成B. 宗法制度逐渐确立C.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 初具民族认同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有虞氏谛(音帝,祭祀)黄帝而祖颛顼;……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周穆王)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可知,有虞氏、夏后氏、周穆王都认同黄帝为祖先,说明中国早期已有民族认同意识,D正确;材料信息与贵族政治无关,排除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祖先的认同,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有虞氏谛(音帝,祭祀)黄帝而祖颛顼;……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周穆王)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分析解答,排除与材料信息无关选项即可。
5.《桃花源记》讲述桃花源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居民甚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有人把推崇这种桃花源式的生活看成心理上的“返祖”现象,主要是因为这种生活A. 就是儒家描绘的大同社会B. 是自然经济下的和谐相处C. 中国历史上长期被推崇D. 是对社会进步的消极放弃【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桃花源式的生活是心理上的“返祖”现象,“返祖”是一种退步现象,故体现了对社会进步的消极放弃,故D正确;桃花源式的生活并不是儒家描绘的大同社会,故A错误;是自然经济下的和谐相处,不符合“返祖”的含义,故B错误;桃花源式生活被推崇与其返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C错误。
故选D。
6.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
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
据此可知当时A.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B. 士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C.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D. 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儒学的复兴,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以此来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符合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表明当时的士人借助文学运动来复兴儒学的目的,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未体现骈文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C项排除;程朱理学是宋代以后出现,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
故选B。
7.唐宋之前,《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不高。
唐宋儒者出于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人“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孟子》A. 具有较强的思辨性B. 构建了完整的儒学体系C. 继承了孔子的思想D. 与佛教思想相冲突【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了唐宋时期,出于和佛教斗争的需要《孟子》的地位有所提升,就其原因在于《孟子》具有较强的思辨性,适应了唐宋时期儒学复兴运动的需求,A符合题意;B说法本身不正确;C不能作为其地位变化的原因;D与其地位的提升无关。
8.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
这表明他旨在A. 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B. 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C. 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D. 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答案】C【解析】【详解】“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即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表明王阳明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故C正确;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属于认识论问题,无法体现“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排除A;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解释,B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解释,无法体现王阳明“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排除D。
9.“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的程颢指出:“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
程颢如此评价佛教的主要原因是A. 三教合流推动佛教渐趋中国化B. 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地位C. 与儒家重世间伦理的理念不符D. 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可知程颢是在批判佛教的避世思想,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对儒家文化产生了影响,佛家的避世思想与儒家的入世理念相冲突,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程颢对佛教避世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冲突的批判,不是佛教的中国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佛教中避世理念的批判,不是因为佛教传播对儒家思想地位的冲击;D选项错误,儒家思想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现实需要,不是程颢做出如此评价的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朱熹说:“天地之间,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皆形而下之器也;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就形而下之器,穷形而上之道。
”这体现了朱熹理学A. 修养论中坚持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B. 社会实践理论中坚持道统论的观点C. 理气对立,存天理灭人欲的义利观D. 理一气二、理气统一的哲学观点【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了理与天下万物的关系,“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反映了在万物生成之前,理已存在,理与器是统一的,“形而下之器”是“气”的表现形式,故材料体现了理一气二、理气统一的思想,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而是说明理与气的关系,故A错误;“道统”,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材料并未涉及,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就形而下之器,穷形而上之道”,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朱熹理学关于理与气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从图1到图2,反映出图1 图2A. 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B. 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C. 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D. 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图一反映的是宋朝理学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图二,排除;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是在唐宋时期,不符合图二,故B项排除;两幅图都是儒学的发展,都没有体现出近代民主思想,故D项排除。
12.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
”两人的本质意图是A. 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B. 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C. 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 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可知,两人都认为程朱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生活作用不大,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B正确;A表述正确,但两人的本质意图是倡导自己的观点,并非抨击程朱理学,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程朱理学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3.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
据此可知,朱子学A. 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B.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C. 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D. 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答案】C 【解析】宋明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没有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排除AB ;由材料“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故选C ;近代西方科学建立在实验和推理的基础上,排除D 。
14.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
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