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民情现状调研报告3篇
第一篇
一、村现状
村总人口1470人,320户,村内总面积1317亩,其中耕地面积994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74亩,人均耕地0.55亩,村内有5个村民小组,党员41名,低保户38户51人,重残5人,五保户2户,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二、产业结构
村的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杂粮, 小麦、玉米种植是全村的主要品种, 占总面积的90%,目前村已流转土地50亩, 主要种植花卉苗木, 现在已种植10亩;村还有一个农场(缘广农场), 总占地面积18亩, 其中果树种植占15亩, 农场内还设有休闲娱乐场所。
三、组织建设
村两委人员共有6人, 支部3人, 村委3人, 党员41人, 群众代表15人, 村民小组长5人。
四、民生问题
1、充分体现群众温暖, 保障弱势群体, 全村五保、低保对象, 在
村委会的帮助下, 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基本生活保障金, 按季度足额发放到困难人员手中, 如今养老保险政策已落实, 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2、由于村内经济收入较低, 资金短缺, 致使目前农田水利设施不到位, 出现农民浇地难的问题, 现需要解决机井22眼, 地埋线500米, 变压器2台, 还有修路问题, 村内道路已硬化, 主要是村南头至后五福路口生产路需要硬化, 长1500米, 电力设施, 夏季用电量大, 变压器少, 致使村内经常停电。
五、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村内没有主导经济产业和支柱产业, 简单的农业生产, 常规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的主导地位, 小农意识较为深厚, 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形成不了优势, 产业缺乏, 市场信息落后。
造成农民收入低, 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农业生产结构单一, 缺乏支柱产业, 没有走上产业化道路。
劳务经济没有特色, 致富项目作用发挥不明显, 农民增收困难。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村集体自身没有经济实体, 还主要依赖政府过日子, 不但拿不出资金引领经济发展、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 有时连正常工作运转也有很大的困难, 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等受到资金制约。
2、有用人才资源较为匮乏。
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 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缺乏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3、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 大部分都从事农业生产, 村干部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村民需求;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
党员平均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低。
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 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
没有形成应有的梯次结构,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够明显;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 服务意识不强。
个别党员干部大局观念、奉献意识不强, 工作上有畏难情绪, 遇事不够积极主动, 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
4、农村困难户的贫困原因分析。
根据对所走访困难户所见的实际情况分析, 首先病、残是导致大部分困难户贫困的主要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 生病无钱医治的困难户在农村比较常见。
虽然农民享受到了新农合等医疗保险待遇,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看病治病的负担, 但是遇到病情稍重一点, 由于医疗费用高昂, 一般农民家庭无法承担,
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
农民收入本来就很低, 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了重病, 就会令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另外家庭成员有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 没有经济来源, 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
其次贫困户家庭以种养业为主, 收入水平低、家底薄, 非劳动力人数多等因素, 制约了贫困户开展多种经营和多渠道就业。
在日常生活中, 贫困家庭劳动力一方面要照顾其家庭成员中的老弱病残, 牵扯很大精力;另一方面由于其本人文化素质较低, 限制了外出务工, 要经营二、三产业也困难重重, 因此, 大多数劳动力只能在家从事传统的种养业维持生计。
5、村容村貌无完整规划, 环境意识薄弱。
村内发展没有远景规划, 肆意发展, 凭情而为。
房屋横七竖八看起来很乱。
村民的环境意识、文明意识、卫生意识有待提高, 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
6、农民素质整体偏低, 农民致富意识淡薄, 据初步调查, 全村村民至少一半以上未找到一条真正符合自身情况的致富道路, 对自身致富没有长远规划和构想, 并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 同时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特长, 在发展道路上只能依存现状, 望富兴叹。
有些头脑灵活的村民也想在致富道路上谋取新的发展空间和思路, 但是自身素质不过硬, 实际能力差, 致使想法和思路难以实现。
六、建议对策
1、针对集体经济收入较低的问题, 可采取近和远的两项措施。
所为就近就是一方面帮助村内进一步挖潜现有资源进行增收, 另一方面争取上级各职能部门对村内的帮扶力度;所谓远, 就是与村内共同谋划好未来发展规划, 使村内发展有强劲的发展后劲, 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
2、针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的问题, 主要是争取上级职能部门帮助解决村内实际问题。
一是对村外道路进行整修建设;二是解决农民浇地难问题;三是解决夏季村内用电量不足的问题。
3、针对农民增收和生活问题, 一是引导帮助村民发展附加值较高的种养殖业;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使更多人员成为技术型人才;三是力所能及帮助困难家庭。
第二篇
一、历史沿革
据该村张氏宗祠家谱考证, 明朝时期, 官府授该村为武官百户营, 设有公堂衙门, 有判刑杀人之权, 因当时该村家户很少, 百户营所管辖的范围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之多, 遂改此村为, 民国期间叫乡, 后又叫, 解放后因村小人少, 群众惯称至今。
一九五八年公社化后叫大队, 一九八三年建立乡政府后叫村。
二、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貌
1、区位优势。
村地处县西南10公里处, 距镇区1公里, 地域面积12万平方米, 镇新的总体规划将村规划为镇区, 中州路贴村而过, 交通便利, 城镇化优势明显。
2、人口概况。
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 共398户1280口人, 全村18-45周岁之间人均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上。
全村在外工作人员约160人, 其中经商20人。
全村有低保31户, 五保户3户, 均为散养老人。
3、土地利用。
全村有耕地1200亩, 其中流转518亩, 已种植树莓105亩,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
近年来积极申报一事一议、千亿斤、土地整理等项目, 截止目前, 全村共有配套机30眼, 排河1000多米, 基本保证了旱能浇涝能排。
4、基层组织。
党总支共有党员44人, 村两委干部6人, 其中女委员1人。
现任班子自2007年组建以来, 在村党总支书记张百有带领下, 精诚团结, 务实重干, 连选连任, 群众对干部作风满意度98%以上。
特别是近年来, 村两委成员切实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扑下身子, 找准定位, 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 以村容村貌集中整治为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