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效指导,让综合实践活动精彩绽放【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门课程,它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但观察近年来的综合实践课堂仍存在着一些不足,许多教师在综合活动实施中纯碎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方法的有效指导,导致学生兴趣不佳,效率不高,阻碍了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结合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现状,笔者认为明确指导教师的指导任务,探究如何有效开展指导活动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本人从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实施的过程、成果交流和评价总结几方面进行了探究,只有教师的指导正确有效,才能体现综合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让综合实践活动精彩绽放。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有效指导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陶行知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能开拓学生潜能,增进学生体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性综合课程。
作为新课程的热点和亮点,人们对它也倾注了更大的热情,活动开展成功与否,教师的有效指导至关重要。
从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没有教师的正确带领,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据笔者的调查,很多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并没有合理地进行组织,自身也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导致“放羊式”的活动阻碍了综合实践的有效开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度思考。
因此,对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是个刻不容缓的事情,这对于提高课程质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在主题确定中的指导“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的形式来开展活动的,这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社会和自然等。
选择一个学生喜欢的,真正感兴趣的,适合学生操作的研究主题,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领。
可以说,教师指导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活动能否顺利开展。
因此在确定活动主题时,教师要注意及时参与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对活动主题进行判断,以便确立合理可行的活动主题。
【诊断】我们在活动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不喜欢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值得研究的“真问题”,常常以一己之见代替学生思考,越俎代庖,一手包办。
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关注的事件中进行选材,无视学生的真切感受,没有正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范围,把一些学生不感兴趣或超过学生能力范围的课题进行研究实践,学生实施起来兴趣不浓,疲于应付,导致活动效果不佳。
【处方】:我的地盘我做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确定主题是活动开展的第一步,因此如何正确把握这一步至关重要,离不开教师有效的规划和指导。
我认为教师要发挥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思索、敢于提出问题。
我们则“扶上马,走一程,”帮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从“草根”走向“正牌”。
(一)依托地方特色,在社区中设计主题《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我们温岭是海滨之乡,在东南沿海岸,哪里不仅有风景秀美的海滨风光,还有悠久历史的捕鱼业,各样的海滩养殖场等,于是指导学生开展《家乡的鱼文化》、《温岭海鲜知多少?》、《渔家乐》等一些主题活动。
还比如温岭高橙、新河的甘蔗、箬横的西瓜等都是有名的特产,教师可以利用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高橙之乡》、《甘蔗好味道》、《西瓜的王国》等主题活动。
又如温岭人杰地灵,俊才名师辈出,有宋代江湖爱国诗人戴复古,中国第一部植物辞典《全芳备祖》的植物学家陈泳,击灭海寇英雄黄然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些乡士名人乡情系桑梓,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楷模,因此教师采用这一人文素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最能激发学生从小立志,报答祖国,回报家乡的远大志向,让学生受益匪浅。
(二)关注学生兴趣,在生活中设计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密切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刚开始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很多其他学校的课题罗列在一张表上供学生挑选,结果发现没有预期那么理想,原因在于这样的课题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限制了她们的思想。
于是,我在期末的时候布置寒假作业,要求学生认真留心观察生活,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记录下来,回校时举办了一个“寻觅知己”的活动,把学生记录下来的课题贴在公布栏上,其他同学有感兴趣的话可以在该纸条中留下自己的名字,这样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一个小组一起探究。
这样大家有着共同的兴趣,做起事来就能干劲十足,兴致高昂。
(三)重视知识延伸,在学科中设计主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延伸和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我们可以把它和各类不同学科融合,扩大探究范围。
如小学科学学科《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观察,并指导他们种植凤仙花,把凤仙花从种子发芽到第一次长出叶子的过程记录下来,并设计观察表。
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不仅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变化,还体会到种植绿色植物能改善环境,净化空气,这样学生就觉得跟更要好好得保护植物,保护家园。
把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学科有效地整合一起。
又在《品德与生活》中《春天在哪里》这一单元,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田野、公园里寻找春天,从动物,植物,人们生活的点滴变化中去感受春天,回来在语文课上写一写春天,在音乐课上唱一唱春天,在美术课上画一画春天,还可以在班队课上开展“我和春天有约”的主题活动。
(四)结合节日文化,在活动中设计主题“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和美妙传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瑰宝。
我们把节庆文化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节庆跳动的音律,感受节庆的独特魅力,体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乐趣。
比如春节是我们最重要最传统的节日,但学生对春节的理解只是吃喝玩乐这一层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春节文化、年的传说、各地的民俗风情、春节的饮食等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可以从音乐、美术、人文等方面来感受春节所蕴含的团圆、喜庆、祥和的意韵,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随风悄悄潜入夜,滋润万物细无声—————教师在活动实施中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让学生以活动为中心重组经验的过程,是最核心、最活跃、也是最艰难的阶段。
在这过程中,自始自终都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与监控,无论是课堂的指导与交流活动,还是课堂外的自主性实践活动,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这时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学生需要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诊断】:但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缺乏方法的有效指导。
我有意识地对学校高段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教师要求学生在活动开展前进行“调查”、“搜集资料”,但究竟如何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搜集资料”?指导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的讲解。
导致学生“二丈摸不到头脑”,根本无从下手。
这种“放羊式”教学,导致事先的设计很好,实践起来却是另一码事。
又如在很多观摩课中,教师常常喜欢做“隐形人”,“甩手掌柜”,认为自己此时介入得越少越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于是,我们常看到学生挥洒自如的“失控”的场面,而看不到教师游刃有余的介入点拨。
我们是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要教师回避必要的指导。
当学生活动中遇到困难,产生疑惑或是出现矛盾时,教师的及时介入、灵活点拨、有效指导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如鱼得水。
【处方】:万紫千红才是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获得直接经验,但那并不意味不需要教师的引领,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指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
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你想知道什么,完成什么任务,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获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探究方法。
教师还要指导和协助学生将活动的体验经历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访谈记录、调查报告、编手抄报、活动日记、感受等,要敢于放手,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众所周知的课改理念,应该堂堂正正地摆在每一个综合实践教师的心中,真真切切地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
比如笔者指导开展“让感恩伴你我共成长的”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内容具体概括为下表:过程实施中我是这样指导的:(一)、看与谈----我指导学生观察父母每天在做什么?经过几个星期的观察、记录,同学们的感触很大:爸爸妈妈么每天晚上上完夜班,早上还要早起做饭、送我们上学、收拾家里、上班、照顾老人等十多项工作,十分辛苦,自己要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与父母聊天沟通中,知道父母的辛苦劳动都为自己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虽然有时候对自己严厉点,但都为我们好。
父母真正的心愿并不是成绩,而是希望自己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和谐的沟通交流学生表示身受感动,牢牢地记住父母的恩情。
(二)、读与听-----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赋予了“孝文化”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和意韵。
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网上搜索,读报看新闻等途径收集相关感恩的资料,学生的成果很丰硕:如《衔环结草》、韩信的《漂母的一饭之恩》等历史典故,“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诗词语句。
还有社会上感人事迹的真实报道:如汶川大地震中父母是怎样舍弃自己的生命拯救孩子的;那些贫困家庭,父母通过捡垃圾甚至卖血来供孩子上大学;炎炎烈日下,在各个考点门前焦急等待孩子高考而自己中暑晕倒的父母们……学生听完之后非常动容,写下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的感言,感谢自己伟大的爸爸妈妈。
(三)、算与议------许多学生不懂父母赚钱的辛苦,浪费挥霍情况严重。
买来的玩具堆积如山,父母不给零花钱就不进校门口,我指导学生大概算算从出生到现在父母付出了多少成本。
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些学生汇报说:假设一年就一万,到我们二十岁的时候就有二十万了,而且肯定不止这价格,还有些学生指出: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不能用钱来衡量,因为亲情是无价的。
更有些学生说我以后要听话,懂事一点,多帮父母做家务,减轻她们的负担,取得好成绩,是报答她们最好的礼物等。
为了搞好这一活动,我通过给家长致电、发短信,让家长了解开展“感恩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因为有些家长可能不太了解,觉得孩子没必要做这些,只要搞好学习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