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启示
“诸葛亮斩马谡”作为《三国演义》的一个看点,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
诸葛亮不徇私情、铁面执法的典型形象,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了。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大军兵发祁山,开始第一次北伐,在选马谡守街亭的问题上,当时就有不少人持有异议,不仅王平等部将有不同意见,而且军中都在议论应该重用魏延、吴壹等将领。
况且先主刘备临死前也一再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违众拔谡?通过查阅资料,我总结出两派观点,一种认为这是诸葛亮用人的一大败笔,另一种则认为马谡其实是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
1.诸葛亮失策
持第一种观点的评论者认为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的原因有三:当时蜀国政治舞台上有三大势力,分别是荆州、东州、益州地主集团,诸葛亮与马谡同属以刘备为首的荆州地主集团,马谡是圈中之人,理应重用,此其一;马谡好论军计,诸葛亮是谋略家,两人有共同语言,诸葛亮对马谡深加器异,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诸葛亮被马谡的夸夸其谈迷住了,此其二;马谡在七擒孟获时立下大功,诸葛亮认为其在守街亭时也定会大获成功,此其三。
诸葛亮斩马谡,人们往往看到诸葛亮铁面无私的一面,没有或很少看到其选人用人看走眼的一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毕竟人才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
在选人用人上,诸葛亮斩马谡留下血的教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
古人总结经验教训,早就发出告诫:君子之所以明者,善听也;君子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因为一个人的认识毕竟受到学识、眼界等种种限制,只有打开眼界,拓宽渠道,多听善纳,集思广益,才能使那些公认的奇才脱颖而出;如果偏信自己的感觉,闭目塞听,拒绝善言,靠少数人选少数人,感情用事,选出的只会是没有口碑的庸才。
这种观点指出,在选人用人上,强调兼听,并不是要求盲目听从,而是要善于分析。
因为多指乱视,多言乱听,一味顺从许多人的指点和议论,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就会混乱。
因此对人才的选择上,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考察结论。
2.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
另外一种观点完全颠覆传统看法,认为马谡之死是必然的,因为这是诸葛亮高明权术的结果。
蜀弱魏强之势诸葛亮心知肚明,故伐魏带有很强的侥幸心理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得已心态,当司马懿主掌魏军以后,蜀军靠诸葛亮个人的聪明才智获胜之机就丧失了!丢失荆州和夷陵之败后的蜀汉政权再也输不起了,任何大的损失都可能把它推到灭亡的边缘。
对此,诸葛亮应该明白与优势魏军硬碰硬并不明智,全身而退才是上策!但对如此声势浩大的北伐,没有充足的撤军理由是不能向蜀汉君臣和百姓交代的,于是诸葛亮想到了街亭,而此时的司马懿也想到了街亭,渴望截断蜀军退路一举全歼蜀军主力,建不世之功,于是街亭之战展开了。
在军事上,以绝对劣势兵力据险而守的一方,若得不到及时增援,很难守备成功!因此,该派觉得街亭之战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诸葛亮,而不在马谡!即使马谡部署得当亦不过多拖几日而已,他单凭自己力量绝对守不住街亭,也就是说诸葛亮交给了他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诸葛亮已经估计到司马懿要打街亭,街亭的重要性他更清楚,此时应如何应对?正确的做法是要么率主力袭击司马懿背后,与马谡前后夹击,歼灭魏军于街亭;要么直接进攻魏军老营,道理一样,趁魏军分兵之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是以弱克强的唯一良策。
但直到街亭失守,诸葛亮竟没有任何动作。
当司马懿占领街亭以后,他一定以为蜀军覆亡不远矣。
但诸葛亮竟然在这样的被动情况下,迅速全身而退!他能做到这点,应该是不仅事先有过周密的安排,而且在街亭之战正酣时,甚至战前他就在做从另外通道撤退的准备了,否则,乍闻街亭失守,军心必定大乱,甚至可能全线崩溃!如果有另外的通道可以保全蜀军安然撤退,那么街亭重要性并不像渲染的那样,那他派马谡去守街亭,并要他立军令状的用心就非常可疑了?他难道不是想借马谡的头来搪塞蜀汉君臣之口?接下来的问题是诸葛亮杀马谡的动机。
评论者认为马谡和杨修性格类似------有才但不免轻狂。
这样的性格不会为权臣欣赏。
刘备不欣赏他,有些人觉得在白帝城托孤时候有明显表露,但是持这种观念的读者觉得这不可信,刘备在这样的庄重场合不会单独向诸葛亮嘱托这样一个小人物,嘱托意味着不信任,以诸葛亮才干会看不出马谡几斤几量?还要先主提醒?先主不
会这样不明事理。
他们认为这多半是诸葛亮在杀马谡时的托词。
先主已死,在场的只有诸葛亮,说什么谁敢怀疑?但诸葛亮不欣赏马谡是真的!征南中的时候,马谡献策,诸葛亮什么反映?这里反映了诸葛亮虚伪的一面,他绝对反感马谡的表现!权臣往往想给部下一个神秘莫测的感觉,而揭破权臣的谋划,不管是好心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干,都会招致他的反感,虽然表面可能赞美!看杨修在几个场合,曹操什么表现就明白了。
诸葛亮也一样,从不被重用的“参军”突然委以关系全军的重任,不奇怪吗?若曹操派杨修担当类似的任务,我们难道不会想到曹操想借机杀他吗?马谡之死为蜀汉撤军提供了一个充足的理由!保全了蜀军的颜面,对蜀汉政权综合影响是好的。
对诸葛亮个人而言,仅用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马谡,就维护了自己的威望,而且还让马谡直到死都感激他,高明哉之至!能把自己的权术和蜀汉的最高利益统一起来,千古权臣惟有诸葛先生能做得如此完美!
各家言论,姑且听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历史真相到底为何,直至现在仍是一个谜。
无论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我认为这一事件都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如何用人,如何合理安排上级指令与自己的意见,如何监督,如何执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引以为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