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说数学课程

结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说数学课程

结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说数学课程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培养在电子整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与维修人员。

我校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是学校优先建设的重点,教学设施完善,是湖北省骨干专业,本专业在读学生153人。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结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谈谈《数学》课程在我校的实施情况,恳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数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文化课,对电子专业来说更是为专业课程学习提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是“工具课”,对提升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极为重要。

1、课程定位
(1)基础课:是学习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基础,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

(2)工具课:为专业课程提供计算和分析工具,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文化课: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提供必备和数学文化知识。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我们在应届电子专业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结果显示:
(4)学生现状:由于大部分中职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数学基础薄弱,知识储备不足,学习能力偏低,要实现“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职业技术能力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数学》课程承担着艰巨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决定学生专业成长的引擎。

2、课程目标
综合以上情况,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根本任务,我们拟定了以下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即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

具备高中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和数学分析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和数学建模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和交流协作能力,全面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踏实细致、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二、课程内容与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着数学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原则,在选取教学见容时有意识的为专业应用打下伏笔,
1、课程内容设计理念
(1)、根据专业需求选择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本着为专业服务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必须有意识地为专业的应用打下伏笔。

例如,职业模块中的算法应用基本上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作用不大,就没有必要安排教学课时,但是正弦型函数是电工基础正弦交流电这一章节的重点,必须多安排教学课时。

(2)、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深度
中职的人才培养的思路是走“实用型”的路子,而不是“学术型”,“理论型”。

加上中职学生基础薄弱,作为基础课,数学在内容编码上除突出其的“实用性”的原则外,要降低理论要求,力求学不在多,学而有用。

(3)、以“必须、够用”为度,淡化理论,突出应用
教学中充分遵循“专业实践问题→数学模型→数学解答→应用专业问题”的思路,重在突出专业应用。

我校数学教材选取了
2、教材处理
(1)结合学情实际,侧重基础模块
我校《数学》教材采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侧重于集合和函数以及学生专业所必须的向量、复数等内容。

(2)面向岗位需求,设计专业模块
编写了电子专业数学知识模块,把学生专业学习要用到的正弦函数,简易微积分,傅里叶变换等知识汇编成册,立足于让学生在需要相应的数学知识时,可以方便查找,并会计算。

(3)、链接专业知识,支撑专业发展Array为了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我们从各专业中梳理出了与
数学紧密联系的案例,编写了《数学与会计专业案例集》、《数
学与数控专业案例集》、《数学与机电专业案例集》、《数学与电
子专业案例集》4本集子,更好的服务于专业发展。

(4)、丰富教学活动,培养职业能力
每学期安排约10个学时、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
活动,为巩固数学基础、强化电子专业目标、提升数学兴趣和专业素养起到助推作用。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
1、学时安排
针对学情,我们把《大纲》的教学安排略作调整,“基础模块”安排在前三个学期,约160个学时。

“职业模块”安排在第四学期,约46个学时。

三年级进行技能高考复习备考,
120学时左右。

2、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课堂是实现数学对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把课堂的效率发挥出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好课程对专业课的支撑作用。

(1)立足于中唐方德互助教学平台,借助投影仪、电子白板、实物展台、手机、录播室等硬件设施和QQ 、微信等软件开展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强
(2)我们围绕着“兴趣、活跃、自主、高效”这一改革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初步建构了适合我校课堂实情的“135”教学模式。

即“导、学、研、检、结”,具体分为:一条主线:体现主体,体现探究。

三项要求:1、预习诊断不低于15人,2、互动探究不少于15分钟,3、练习反馈不少于15分钟。

五步教学:1、预习先行,2、展示交流(情景引入),3、活动探究,4、检测反馈,5、拓展提升。

(3)、激发兴趣,让学生“愿意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了,学习动机自然上升。

为此,我们专门编写了《趣味数学》校本课程,还成立了数独、心算、
魔方等兴趣活动小组,开展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由“厌
学”变为“愿意学”。

(4)、夯实基础,让学生“能够学”
中职生的学情决定了教学要从最基础(初中,甚至小学)做起。

通过开展公式默写、每周问题征答等活动,让他们一步一步的赶上来,
促进专业发展。

四、课程建设与评价
1、打造过硬师资队伍
我校14名数学教师,老、中、青年教师分别有1人、8人和5人;高级教师4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5人;男女教师比例为10:4,团队结构比较合理,师资搭配较有优势。

为推进课程建设,我们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1)开展集体备课,完善教学资源
我们组织电子专业的数学老师一起研读教材,确定教学模
式,研讨教法学法。

然后分解任务,分头完成网络课程资源,并
把课程资源上传到学校资源库,供学生下载学习和老师上课使
用。

(2)扎实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技艺
每周一下午第7节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业务学习和交流活动,开展听评课活动或讨论集体备课,交流计划完成情况。

发挥老年教师、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的引领作用,与青年教师签定师徒协议,建立一对一指导机制,每月开展听评课活动,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提升业务水平,保障数学课程对专业课的有效支撑。

(4)每学期开展学做合一达标课活动,人人参与 ,人人达标。

2、探索合理评价方式
为了配合学校的学分制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我校在评价方式的改革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每月进行学科德育评价
该项评价由“基础分50分+班主任30分+任课教
师20分”构成,任课教师在20分的范围内每月对每
名学生的学习纪律、规范进行考核,根据细则确定加、
减分。

(2)每月进行过程性评价
由任课教师按“基本态度20分+课堂表现情况60分+作业完成情况20分加减分”进行月过程评价,其中“加减分”项对学生参加数学活动进行考核。

(3)学期及年度总评
学期总评=学科德育评价平均分的15%+过程性评价均分的15%+期中考试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的20%+各项数学及职业能力考核的30%。

年度总评=每期总评成绩的50%之和。

这种评价方式中我们充分关注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也重视对能力的考核(占30%)。

考评的结果显示:平时学习认真、积极参加职业能力提升的学生得分较高,反之偏低。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能力水平。

除此之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经常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价等,如设定小组“中心发言人”对组内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让评价方式更灵活、多元化。

五、教学特色与思考
1、教学特色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数学组老师坚持:
(1)重基础落实,推进《数学》课程目标与专业发展目标的双向达成;
(2)重兴趣培养,推进课程实施效果与专业学习水平优质高效;
(3)重能力培养,推进数学能力与专业技能同步提升;
(4)重专业联动,推进课程建设与专业发展高度融合。

当然,在课程建设中我们遇到过一些困惑,譬如学生经常会认为只要学会加减乘除就可以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骋请专业的教师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给他们作专题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从更长远的未来看待数学的重要作用。

我们应用的中唐方德教学平台还缺少很多教学资源,需要我们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电子书和互动资源,当前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所需,希望出版社能出版配套的电子教材,减轻老师的备课负担。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之后,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所以,扎实推进《数学》课程的建设,是专业发展不断完善的需要,是中职生发展不断完善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