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人文社会学角度欣赏体育

从人文社会学角度欣赏体育

从人文社会学角度欣赏体育王宇航(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44)摘要:本文从人文社会科学角度论述体育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的研究立足于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重塑人文体育理念.通过论述“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理念,重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人文体育理念,实现以人文发展理念促进体育学科自身的完善,使体育能更加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键字:人文、社会学、体育、欣赏1 引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这门课程是从超出传统欣赏体育的角度来欣赏现代体育的一门课程,即从人文社会学的角度欣赏体育.人文体育观的研究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构建适应社会转型期需要的人文体育理念,研究体育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关系.体育领域的人文社会学研究主要表现是体育不再被看作是纯生物性的学科, 人们对体育的人文和社会属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 体育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在人类文化体系中, 体育, 或者可称为身体运动文化, 是涉及人类身体运动的一个亚体系.这个亚体系由各种要素所构成, 这些要素包括竞技、身体教育和身体娱乐等.因此, 从这一角度来看, 体育是一种人文社会现象.但是, 体育发展的早期, 人们更多地从生物学层面看待体育, 只注意到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一组学科群, 可分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人文科学是一组以人的内心活动, 精神世界, 以及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辨证关系为研究对象和内容, 探讨人类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学科.人文科学包括文学、哲学、历史、语言学、艺术、美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社会科学是一组以社会为研究对象, 以经验为基础的学科.社会科学是工业化的产物.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军事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我国的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是, 我国目前占优势地位的现代体育是在近代由西方传人的.现代体育传人我国初期只是以具体的训练项目的方式传人, 很少有体育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一年代, 一批留美学生回国工作, 在国内的高等学校里开设了《体育原理》或《体育概论》课程, 作为体育的基本理论建国后, 由于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 除了历史和哲学之外, 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大多被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伪科学而被取消.在体育界, 1950年代主要接受前苏联的体育理论体系, 以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基础, 主要注重研究体育运动的生理学现象.1960年代开始, 我国体育工作者试图构建自己的体育理论体系, 但是不太成功.在十年动乱期间, 大众体育蓬勃发展, 但是, 这个阶段的体育被当作是一种政治工具.只有到1980年代, 改革开放, 思想进一步解放之后, 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才逐渐恢复, 并得到快速发展.这时体育的人文社会属性和功能越来越受到体育界的重视.经过20多年的努力,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群,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 体育欣赏3.1 体育欣赏的美学特征3.1.1 体育的整体美整体美是体育欣赏中的一个特定形态,她表现在集体项目的群体组合和活动中.如篮球、排球、足球队,通过体育技术的组合、运行、提高等,以及出神入化的程度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美.队员们之间配合默契、娴熟的传接球、投篮、扣球、射门等都表现了群体意识美、智慧美和技术美.3.1.2 体育的含蓄美体育的艺术美、创造美,人们内心的道德美、力量美、智慧美等都是含蓄美的表现形式.体育活动的拼搏意志美,更是我们这个民族向上精神的具体体现.3.1.3 体育的形式美体育的形式美是技术、形状、结构和动作组合美,是体育的外形美,包括体育的比例、和谐、均衡、节奏、场地器材布置、对称优美和队形的整齐等.它给人们以生理上、心理上的愉快,是人们表现自我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方式之一,是体育美的重要体现.3.1.4 人体的形态美人体的形态美主要表现为自然或正常的体态,包括正常的生长发育、丰满的肌肉、自然协调的动作、正常的性动作台灯.体育活动使人们形成了健壮匀称的体格,端正的健美姿势.形与美的协调,充分展示了人体美和充满朝气的气质美.3.1.5 人体的动作美人体动作美主要表现在动作的协调和韵律感上.体育就是发展人们身体的各种能力,培养动作的灵巧性和协调性,发挥动作的速度,使其既经济又美观.人们在比赛或活动中,动作协调、节奏分明,使人产生一种美的感受,特别是艺术体操、花样游泳、武术等项目,更是体育与艺术的结合,具有很好的美育作用.3.1.6 人体的健康美健康美食人类健康的身体呈现的美.在大众中开展的各项健身活动,充分地展示了充满着生命力的健康美.身体健康、肌肉匀称、体躯雄伟,还有优美大方、灵活、协调、富有节奏感以及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良好心理素质,都给人以健康美的情感体验.3.2 体育欣赏的分类竞技体育比赛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在欣赏不同类型的比赛时,应注意不同的欣赏角度,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1)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品德、技术战术的运用和临场发挥的欣赏(2)对裁判员执法水准的欣赏(3)对体育场馆的建筑艺术风格的欣赏体育场馆的建筑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文化和艺术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晶.因此,许多大型的体育场馆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结构,其外形千姿百态,气宇不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得到丰富的艺术享受.(4)对体育运动器材和服装的欣赏体育运动器材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运动服饰,如帽子、服装、鞋子、运动包等也同样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优秀的运动员配上和谐、美观大方的运动服装,会给人一种精神抖擞、朝气蓬勃的感觉.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所穿的李宁牌运动服,在上衣的背后画有一条金黄和火红色的龙,形似“China”字样,这不但点缀了服装,使服装协调美观,而且让各国运动员和观众都知道: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伟大的中国巨龙.(5)对身体美的欣赏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呈现的美.它是一种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出的健康之美,是生命灌注之美.对体育竞赛中各种美的欣赏,可以使人获得美的享受,产生对健康身体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可以启迪智慧、使人增长知识、丰富想象力、培养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6)对运动美的欣赏运动美是身体的运动之美,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美,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 在体育运动中,一般把男性、刚毅、强壮、雄健、豪放、壮丽、剧烈运动的美,都视为阳刚之美;而把女性、柔和、优雅、纤巧、缠绵、秀丽、平缓活动的美,都视为阴柔之美.可见,阳刚、阴柔之美对审美标准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说,男运动员的形体、动作,力量和速度型的运动项目,应以阳刚为主;而女运动员的形体、动作,柔韧和灵敏型的项目,应以阴柔为主.如表现不当,刚柔错位,阴阳颠倒,就很难产生美感.阳刚与阴柔之美是相对而言的.刚柔对比是形成动作美的重要手段.两者对比可显得刚者愈刚,柔者愈柔;反过来也可刚柔相济,刚中见柔、柔中见刚,相得益彰,产生多样性统一的艺术魅力.(7)对动作美的欣赏体操运动员在绿色地毯上的滚翻腾跃,时而凌空,时而伏地,时而飞旋,时而伫立,那曲线和谐的身材,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轻盈飘逸,协调柔韧的动作,可谓极美.花样滑冰选手,身着闪光饰物的华丽服装,和着悦耳动听的乐曲,在灯光的追随下,以轻快的节奏、婀娜多姿的身段,做出许多优美的动作组合和艺术造型,堪称美极.武术表演,运动员精气贯注、形神兼备,在套路中将各种攻防动作融为动态的艺术形象,动静疾徐,节奏鲜明,于飘逸洒脱中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令人赞美不已.4 人文社会学角度下的体育体育以人为本,是新世纪体育要弘扬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化,首先是以人的发展与现代化为前提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本身获得全面发展.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是社会发展进程最核心的资源.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提高生存机会的过程,从总体上说,健康、长寿、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满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因此,关注人的价值是新发展观的突出特点.而健康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新世纪对人的身心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体育的发展与社会需要密切相关.“以人为本”是人类以自身发展为基本内涵的社会发展观.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了体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新世纪的体育发展将体现“以人为本”的当代主题,成为人、社会和体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动力.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现代竞技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开始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作为当代竞技运动的主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并成为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体育文化运动.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代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与人文主义密切联系.近代体育萌芽于中世纪欧洲解体之后.由于文艺复兴运动否定了束缚人的狭隘的中世纪精神,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由于“充分肯定了人和人世的合理性,对人和人体的研究、发展,才终于成为一种可能.以发展人性和人体为己任的现代体育,也才有可能最终形成并获得发展.⑥因此,由于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而完成的从“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即人文主义)的转变,从而使现代体育不仅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而发端,并最终成为世界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体育运动的主流——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思想与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契合.奥林匹克哲学思想以发展人的精神和身体为核心.其主要观点认为,体育运动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塑造完美和谐发展的人格,表现为对人类自身发展意义上的人文关怀,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相契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奥林匹克人文主义理想的核心内涵是谋求把竞技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人类世界.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说:“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之际,讨论的主题即为教育的价值.至今,理解奥林匹克代表大会在竞技运动的教育方面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精心的维护我们运动的传统,其最基本的道德和教育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以人为本”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内涵和文化价值.“21世纪作为否定之否定,应是回复人的尊严的世纪”.从这个意义上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奥林匹克教育的根本目的.科学的发展,不断地为人类提供增强体魄、修身养性的新方法,提供以摆脱个性解放为由,而产生的使人堕落的、扭曲的感情的新方法.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主流的现代竞技运动,从它的演变过程、内容丰富程度、文化特征、科学性、育人的深刻性、功能的多样性等多方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人类的文化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竞技运动在向着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方向发展.5 结语从人文社会学角度欣赏体育欣赏的就是当代以人为本的体育精神.当代全球社会“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确立以后,体育的价值取向重新定位为“以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为人人,健康为人人”的观念渗透到体育发展的方方面面.现代体育发展成为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的专门性社会活动的结果.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将为体育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也对体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发展要求.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逐步推进,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人文体育理念也将会为现代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领域带来显著而深刻的变革,进而形成以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局面.5 参考文献[1] 陈兴亮, 柳伯力论体育人文社会学基础与发展[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0, (6).[2] 周西宽, 周鉴体育基本理论若干问题探析[J]. 体育学刊, 2002, (4).[3] 周爱光, 论建立体育哲学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 体育学刊, 1997, (4).[4] 朱淑春, 深化体育哲学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6, (4).[5] 温乐群, 怎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光明日报, 2002-11-19.[6] 马启伟, 从哲学和社会科学视角认识体育运动, 体育科学, 2002-5, (22) 第3期:40~42[7] 杨文轩, 冯霞, 体育与人的现代化, 体育学刊, 2003-1:1~5[8] 任海, 奥林匹克运动,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