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学讲义

免疫学讲义

医学免疫学简要讲义广州中医药大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教研室2009-2简称:Ag:antigen,抗原Ab:antibody,抗体APC:抗原提呈细胞BC:B淋巴细胞C:cell,细胞CK:细胞因子EBV:EB病毒HLA:人类白细胞抗原IC:immune complexes,免疫复合物IFN:干扰素IR:immune response,免疫应答IS:immune system,免疫系统IL:interleukin,白细胞介素M:microorganism,微生物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NKC:自然杀伤细胞PAF:血小板活化因子SRBC:绵羊红细胞TC:T淋巴细胞TNF:肿瘤坏死因子V:virus,病毒第一篇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绪论医学免疫学:研究人体免疫系统(IS)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IR)规律及其产物、有关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生物科学。

一、免疫概念: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进入体内异物,如病原微生物(M);体内自生异物,如衰老C(细胞)、癌变C。

二、免疫功能:1、正常:免疫保护作用(有利),A、清除“非己”抗原,如抗感染、抗肿瘤.B、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

2、异常和缺陷:免疫病理作用(有害),A、机体对“非己”抗原:过强应答→超敏反应性疾病。

过低或失调→严重感染、免疫缺陷病、肿瘤.B、对“自身”抗原的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三、图示免疫概念抗原性异物→人体↓(识别与清除) 免疫(应答)抗原性异物抗原图1四、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图1和图Array图2五、免疫应答的方式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一)、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性免疫应答。

1、概念和特点:(1)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生来就有、可遗传,天然(先天)免疫。

(2)作用广泛,无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3)作用快,在感染早期、对外来病原体迅速起防卫作用,机体免疫防御第一道防线。

无免疫记忆。

2、组成及作用:(1)屏障结构:A、皮肤和黏膜屏障:物理屏障作用:机械阻挡和清除作用。

化学屏障作用:分泌抑、杀M物质(如乳酸、脂肪酸、胃酸、溶菌酶等。

)生物学屏障作用:正常菌群抑制入侵病原菌:如肠道:大肠杆菌→大肠菌素、有机酸、H2O2→抑制痢疾杆菌、金葡菌等B、血脑屏障:阻挡病原M、其他异物进入脑组织、脑脊液。

*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易发生CNS(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感染的病原M进入胎儿体内。

如风疹V→通过胎盘→母体(孕头3m内)→胎儿:*畸形、流产、死胎。

(2)吞噬细胞:A、种类和分布:大吞噬C:单核C(血液)、巨噬C(组织)。

小吞噬C:中性粒细胞(血液)。

B、吞噬过程:接触阶段、吞入阶段、杀灭阶段。

C、吞噬后果: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

(3)自然杀伤细胞;(4)血液和体液中抗微生物物质:*补体、溶菌酶、防御素、干扰素等。

二、特异性免疫:又称适应性免疫应答。

1、概念和特点:(1)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因接触特定抗原(如感染病原M或接种疫苗)而产生、后天获得、获得性免疫。

(2)仅针对特定抗原发生反应、对未接触过的抗原不产生免疫,具特异性,特异性免疫。

(3)具免疫记忆、作用慢且时间长,在感染后期、最终清除病原体。

2、类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第一章抗原(Ag)相关概念:1、抗原识别受体:T、B细胞表面能识别和结合相应抗原决定簇的结构,分别称为T细胞受体(TCR)/B细胞受体(BCR)2、抗原递呈C(APC):能加工、处理抗原,表达MHC分子,并启动IR的细胞,如Mɸ(巨噬C)。

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抗原是启动IR的始动因素。

一、抗原概念:一种能与TCR/BCR结合,启动IR,并能与相应IR产物(Ab和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Ag有两种特性:(1)免疫原性:能刺激特异性免疫C,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

如伤寒杆菌→机体→伤寒抗体(2)免疫反应性:又能与Ab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如伤寒杆菌+伤寒抗体(电解质作用下)→细菌凝集1、完全抗原:具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蛋白质、细菌、病毒、外毒素等。

2、半抗原(或不完全Ag):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如多糖、某些药物(青霉素、磺胺)。

半抗原+蛋白质载体→完全抗原二、抗原性状:(一)异物性:1、异种物质;如异种蛋白质、各种M及其产物。

2、同种异型物质:如血型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

3、改变和隐蔽的自身物质:(二)特异性:1、概念:Ag→相应淋巴C→Ab(抗体)和效应淋巴C\+/→特异性结合反应2、物质基础: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3、意义:免疫学诊断、疾病防冶的基础。

(三)抗原决定簇(AD):又称表位。

1、概念:Ag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Ag与TCR/BCR及Ab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

其化学组成、空间排列和立体构型决定Ag特异性。

2、分类:(1)按AD结构分类:构象决定簇、线性决定簇。

(2)按AD在抗原分子中的位置分类:功能性决定簇、隐蔽性决定簇。

(3)按识别AD的免疫C分类: 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

3、抗原结合价:Ag分子表面能与相应Ab结合的决定簇的数目。

(四)半抗原—载体效应:(半Ag+蛋白质载体)→机体→抗半Ag抗体。

在IR中,BC识别半Ag决定簇,并提呈载体决定簇给CD4+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决定簇,即以载体把T、B细胞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辅助BC产生抗体。

(五)抗原一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六)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共同抗原:两种不同Ag之间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由共同Ag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Ab可与有相同或相似决定簇的不同Ag 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影响IR的因素):(一)异物性:(二)分子量大小及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大分子物质,分子量>l万。

有一定化学组成和结构。

*蛋白质的免疫原性最强,原因:表面Ag决定簇多,结构稳定,体内停留久。

例外:明胶,分子量10万、免疫原性弱,缺乏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三)免疫方法的影响:1、抗原剂量:适中:2、免疫途径:多经非消化道途径进入机体。

3、免疫次数:间隔适中、次数不要太频。

(四)佐剂的使用:1、概念:某些物质与Ag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Ag的特异性IR或改变IR的类型,此类物质称为佐剂。

2、种类:(五)机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生理状态等。

四、分类:(一)据Ag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1、异种Ag:如各种病原M及其产物(如外毒素)、动物免疫血清等。

2、同种异型Ag:如红细胞血型抗原:AB0、Rh血型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存在于人类白C、血小板和有核细胞膜上的特异性Ag。

3、自身Ag:隐蔽自身抗原:如眼晶体、精子等自身/↓外伤、手术、感染抗原\释放入血↓修饰自身抗原:自身组织成分↓感染、药物、辐射自身免疫病变性4、异嗜性抗原:定义: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意义:(1)辅助某些疾病诊断如外斐反应→辅诊立克次体病(2)与某些疾病发病有关,如共同Ag/\A人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球肾炎↓感染心肌组织→心肌炎机体→抗体(二)据Ag刺激BC产生抗体是否需TH细胞辅助分类:1、胸腺依赖抗原(TD-Ag):多数蛋白质Ag,如病原M,血C、血清蛋白等.↓TH细胞、巨噬CBC→抗体(以IgG为主),还可引起细胞免疫应答、并有免疫记忆。

2、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少数Ag,如脂多糖,荚膜多糖∟BC→抗体(IgM),一般只引起体液免疫、不引起细胞免疫、无免疫记忆。

五、超抗原(SAg):(一)定义:可直接与抗原受体结合,具有强大刺激能力,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产生极强IR的抗原物质。

(二)种类:1、外源性SAg:某些细菌毒素如金葡菌肠毒素SE、金葡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2、内源性SAg:如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HIV在体内表达的病毒蛋白产物。

(三)SAg激活T细胞的机制(不同于一般Ag)(自学):1、被T细胞识别前、*不需经APC处理。

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T细胞:*此激活作用无MHC 限制性,可使宿主(20%)T细胞活化,所以SAg是一种可使大量T细胞活化的高效能Ag。

(四)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SAg参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效应,与某些毒素性疾病(如食物中毒、毒性休克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AIDS和某些肿瘤发病有关。

第二章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第一节免疫器官(结合图1)一、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禽类为腔上囊),胸腺。

功能:免疫C发生、分化、成熟场所。

(一)骨髓:功能:1、造血器官、各种免疫C发生场所。

2、BC及NKC分化成熟场所。

3、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场所。

(--)胸腺:功能:1、T细胞(尤其是αβ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2、建立免疫耐受的场所:形成对自身Ag耐受性、维持自身稳定。

3、胸腺屏障—屏障作用。

二、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功能:成熟淋巴C定居场所;TB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IR场所。

(一)淋巴结:功能:1、过滤、清除异物。

2、TB细胞定居、增殖和接受Ag刺激发生IR场所。

3、参与淋巴C的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1、定义:指淋巴C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再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中。

2、主要途径:血循环中淋巴C通过毛细血管后高内皮小静脉(HEV)→淋巴组织和淋巴结的特定区域→经输出淋巴管、淋巴管、胸导管入颈V→返回到血循环→再入*淋巴结(在淋巴细胞再循环起枢纽作用)3、参与再循环的淋巴C 再循环一周T细胞占70-75% 18-24hB细胞占25-30%30h4、意义:经Ag刺激后的T细胞、BC及记忆C经再循环分布至全身,利于及时识别Ag(如病原体)、进行IR及发挥免疫作用。

(二)脾: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功能:1、滤血功能。

2、T、B细胞定居、增殖和接受Ag刺激发生IR场所。

3、初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场所。

4、合成免疫活性物质的场所:如抗体、干扰素、补体等。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多在粘膜。

包括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阑尾及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下分散的黏膜淋巴滤泡(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

1、黏膜淋巴滤泡:Ag刺激前:为初级滤泡(无包膜)↓Ag出现生发中心、次级滤泡滤泡内:BC及其母C→浆C→抗体:*S-IgA(局部免疫)、IgE→I型少量T细胞、巨噬细胞2、弥散淋巴组织:*TCRγδT细胞:位于表面及粘膜下,直接识别、结合抗原,执行固有性免疫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