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文化与商业电影-----浅析好莱坞电影价值取向

商业文化与商业电影-----浅析好莱坞电影价值取向

商业文化与商业电影-----浅析好莱坞电影价值取向(姓名:朱献章K010841111)内容摘要:电影作为当代主要文化形态之一,常常被电影制作者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好莱坞电影是世界电影之都,更是美国的主要文化阵地。

无论是经典好莱坞、新好莱坞还是当代好莱坞,都无疑在每部电影中体现了各种形形色色的美国的价值取向与精神思想。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美国价值取向文化特征正文:从简单的看目光好莱坞电影只是娱乐文化产业的复杂产品,但是文化产品有它独有的特点即具有文化商业双重特性。

电影可以用强大的传媒传播功能及其巧妙地而又无法抗拒地传播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

这一点被“有心人”所重视,好莱坞电影从诞生之日起每部电影都肩负宣传美国价值观的重任。

美国电影中融入了美国文化人的精神视野,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文化价值立场,传播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着全世界电影爱好者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它以领军者的角色引领世界电影业长盛不衰地前行,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电影奇迹,推动世界电影业快速发展。

好莱坞以投资巨大、技术高超、明星效应、情节吸引、画面动感而著称于世。

表面看,好莱坞大片只是一种商业化的大众影视娱乐文化的产品,无关深度文化知识和价值观的传播使命。

但若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好莱坞大片融入了好莱坞文化人的精神视野,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文化价值立场,传播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着全世界电影爱好者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在当下文化传播信息化、文化交流全球化、文化生产商业化的时代,美国好莱坞大片正在向世界传播哪些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有何特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们?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一、个人英雄主义好莱坞大片中个人英雄主义是一个不能缺少的主题,几乎每部好莱坞大片中都是以个人英雄主义为渲染主题。

以一个或英勇或渺小的“英雄”但当拯救世界的重任,经过激烈壮观的斗争赢得胜利完成任务。

西方从古希腊的英雄悲剧开始,就一直延续着讴歌英雄主义的艺术精神。

不过,古希腊更多是以悲剧的牺牲形式展示英雄精神,而好莱坞却完全以喜剧或正剧的形式宣扬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好莱坞电影人广泛制造完美英雄个体的虚幻假象,尤其是极力渲染英雄个体控制整个矛盾冲突的巨大力量,极力夸大英雄个体力量战胜群体敌对势力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赋予了这些英雄人物以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当代,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主题的有我们所熟知的《终结者》三部曲、《007系列》。

在《终结者》中,施瓦辛格主演的机器人用一己之力穿梭时空,拯救世界。

还牺牲自己保护童年科学家,以此完成改变历史,拯救人类的任务。

整个电影系列都是围绕着拯救、被拯救而展开。

极度烘托个人作用,造就了《终结者》的票房神话与施瓦辛格的个人成就,戏里戏外互成效应。

在英雄片中的主角普遍拥有优越的智力才能。

如知识丰富、能力全面、身怀绝技、随机应变等。

普遍拥有超常的意志力。

如超极限的忍耐力、顽强的战斗力、必胜的信念等。

普遍拥有完美男性或女性的几乎所有优点。

其五,都是凭借个人力量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最终转危为安,获得胜利。

多数英雄往往还是敢于反抗政府的个体斗士。

政府在搞阴谋,个人英雄们敢于揭露政府的阴谋,与强大的政府对抗,并最终让政府出丑,捍卫了正义、自由、民主、人权等。

但是个人英雄主义一旦走向极端,就很有可能神化个人的力量,激发观众的个人英雄主义信念,滋生个人的狂妄与好战品格,激发他们的对抗性、战斗性、征服性、破坏性、毁灭性等品性,促进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蔓延。

因为,这些英雄们的胜利都是以大量牺牲群体生命和对社会物质文明的破坏为代价的,这些个人英雄为了实现自己的英雄理想,捍卫英雄业绩,总是在破坏、杀戮、毁灭中赢得自己的胜利。

因此,这种极端个人英雄主义,不仅不能很好地扬善惩恶,消灭战争,相反,它却易于激发另一种形式的好战精神,激发那些恐怖分子、黑恶势力的个人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和胜利情结。

这种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的英雄形象不仅不能捍卫个人价值、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等人文精神,相反,却有害于现代理性文明社会秩序的建构。

所以,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危害也是深刻而广远的。

二、极端科学主义西方文化从古希腊时代就崇尚科学精神,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文明对科学技术的崇拜,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利用科学技术满足人的一切欲望、理想,为人类现代社会生活构造了种种辉煌景象,似乎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控制一切。

好莱坞在创造英雄神话、理性神话的同时,也在利用美国人最可信的东西,那就是“赛先生”(科学技术),为观众编织着一科幻世界的梦想。

所以美国电影制片又有“梦工厂”之称。

充斥着极端科学主义的无疑是好莱坞科幻片。

代表作是好莱坞在20世纪70年代大量制造科学神话,《星球大战》、《异形》等,到当代的《太空漫步》、《异形》等以及近一两年火热放映的3D电影《阿凡达》。

这些都既是优秀的科幻片也是极端科学主义的代表。

在这些电影中,都无时无刻的表征着科学的力量的强大甚至伟大。

无论是电影内容的推崇,还是电影本身的制作对技术的依赖。

好莱坞大片一直以极端科学主义精神来打造极端个人英雄主义者形象,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盲目乐观的态度,在电影艺术中也主要依赖科技制作获得全新的视像声色效果,追求感官的欲望满足,将电影艺术带向无关深度思想的平面化、浅表化、感官化方向,使之完全流于商业消费文化。

在现今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过度依赖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也已被世人所察觉,如社会差距、环境恶化等。

其文化价值观在崇尚科学与推动文明发展中有积极因素,但是如果片面强调科学的单一力量,不仅落后、片面、有害,而且不利于电影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三、暴力主义暴力主义一直充斥的美国社会。

从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暴力文化,又渗透到好莱坞电影文化之中,从经典好莱坞的西部片中手持双枪、杀人无数又名利双收的游侠到70、80年代中的恐怖分子暴力屠杀平民、俘虏,再到科幻片中缺乏理性的机器人、外星人的惨无人道的杀戮。

都在不同时代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为好莱坞赢得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也同时让暴力主义“大放异彩”。

他们大量虚构恐怖事件,设置恐怖情境,营造恐怖场景,渲染恐怖氛围,激发恐怖情绪,从中既凸现了个人英雄的伟大力量,又以此来激发观众的紧张情绪,挑战观众对恐怖的承受能力,获得强烈的视像感官震撼效果。

人类与生俱来就有征服、杀戮、暴力等野心与恐惧心理。

宣扬英雄主义精神自然免不了要肯定英雄人物为战胜敌对势力所运用的暴力、血腥手段。

如果我们撇开“英雄/敌人”这个对立的价值判断,采取中立的价值立场来看待他们的行为,则二者在对立冲突中采取的方式则是一样的。

况且,谁是英雄与谁是暴徒之间的价值选择,也是不定性的。

我们易于对“敌人”的暴力与血腥手段采取否定态度,却不易于对“英雄”人物的暴力与血腥手段采取否定态度,这本是极为自然的。

但是,好莱坞影片打造的英雄人物,在成就英雄业绩时,普遍依赖血腥与暴力,并极力夸大这种暴力与血腥的作用,无疑有宣泄恐怖主义的倾向。

在好莱坞大片中还有那些为了刺激观众恐惧心理的纯粹恐怖片,就更难说它们有何正面价值了。

好莱坞大片所宣扬的种种极端文化价值观,是深深根植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近现代文化价值观基础之上的。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高度崇尚人的价值,全面肯定人的各种欲望需求,高扬个人奋斗、个人解放、个人主义精神;主张自由、民主、和平,崇尚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精神;宣扬危机意识,主张以武力换和平。

近年来,据各大媒体报道,好莱坞大片的票房之花正在日益枯萎,特别是在中国,国产片的票房收入连续几年都超过了好莱坞大片的票房收入,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因此,我们期望好莱坞电影人走出各种现代神话的陷阱,超越各种极端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为世界输送愉悦人们身心的全新影片。

四、幽默文化美国人是一个幽默的民族,这一点不能被否认。

在好莱坞中将美国幽默文化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当属美国动画电影。

美国动画电影深受动画电视的影响看中情节的设置,将一个个的幽默点用故事情节串联起来。

幽默、自由特色是美国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这是由美国人的活泼、天真、好动、非权威化的性格所决定的。

美国式的幽默在《汽车总动员》这部片子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Guido和Luigi 在赛道上仅仅用一瞬间就帮马奎恩换好了四个轮胎,让先前还嘲笑他们的人吃惊地把自己的挡泥板都掉下来了。

该片在细节方面有很多幽默性的表现,非常独到,耐人寻味。

美国人常常说:如果都可以达到功能目的,为什么要那么严肃?这种民族心态,是他们设计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

而我国动画电影则相对严肃的多,无论早期《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还是后来的《宝莲灯》,无不体现强烈的“寓教于乐”的精神,处处透着中国文化的严肃感,说教色彩太浓,可看性不强,很少有令人过目难忘的人物,最终人们脑海里记住的也只有原来的神话及故事,而非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

而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花木兰》的木须龙、《狮子王》中的丁满和彭彭、《埃及王子》中的两个巫师等等众多的幽默形象,经久不衰地赢得了世界各国观众,受到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喜爱,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并成为美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创造动画史上少有的奇迹。

美国式幽默的背后蕴含着的是美国的自由精神,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具有想象力的民族。

思想的自由使他们的作品更具有想象力。

参考文献:1、《好莱坞大片的极端文化价值观批判》,中国学术论文网2、《美国电影大片是如何控制中国电影市场和价值取向》,中国学术论文网3、《美国动画的发展史》4、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5、俞燕敏鄢利群,《无冕之王与金钱—美国媒体与美国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美国电影中的文化透视》。

相关主题